腾讯元宝,想要再造一个“微信”
来源:36kr 9 小时前

元宝,已经“入侵”微信生态的各个角落。

就在上周五,腾讯元宝AI,宣布其现已全量上线公众号和视频号评论区。用户在公众号、视频号评论区使用时,只需在文章评论区输入@符号,选择官方"元宝"即可召唤AI助手,输入想提问的问题后,元宝便能作出相应回答。

用户可以让元宝帮你总结公众号文章核心观点,解答视频中的专业问题,甚至把它当作随身百科全书的智能顾问。

这意味着,微信生态池中的内容场景,已然全量接入了元宝,向后者开放。

而在更早的时候,微信先是在搜一搜场景中,直接挂上元宝的服务入口,更是随后直接开放了功能,让用户可以将元宝添加为好友,以Chatbot的形式内嵌至用户的聊天页面。

足见在AI时代,微信正在不竭余力地为元宝输血,从而尽可能地将元宝推向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中。

当然,也不只是微信。整个腾讯,全部动了以来。

3月,元宝宣布与腾讯文档正式打通,5月,元宝先是与腾讯新闻完成功能对接,后与微信读书、起点读书实现打通......

肉眼可见,包括微信在内,几乎腾讯系所有的主流TO C应用,都向元宝开放了自身核心场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快速催熟元宝的做大。

这就是腾讯当前的第一要务。

无论是PC时代的QQ,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腾讯都牢牢把握住TO C应用的王者地位,且遥遥领先,地位未曾被撼动过。

也正是凭借于此,尤其是依托微信,腾讯不仅完成了PC到移动互联网的顺利过渡,甚至是再造了一个腾讯。

现在到了AI时代,腾讯必须要再复制一个类似微信的超级TO C应用,从而确保其在AI时代的地位。

几乎所有的腾讯TO C应用,都在拼命传功于元宝、输血于元宝,便是如此。

问题是,这种大力出奇迹的路径,与微信的自然增长逻辑南辕北辙。元宝,想要再造一个“微信”,愿景很好,但远没有这么简单。

被托举的元宝

以前是“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现在就连“三分钟”都不需要了,可能只需要“三秒钟”,仅需要在视频号评论区中@元宝,后者就能直接用AI给出视频内容的总结。

比如以一名天津本地大V窦也为例,其置顶的一篇介绍天津北安桥发展变迁,以及知识典故的视频,用户@一下元宝,便可以快速得到该大V所解说的内容总结。

事实上这段时间,如果你经常刷视频号、公众号,就很容易看到,元宝的身影出没。

这当然与此前元宝全量上线公众号和视频号评论区有关。

但不止于此。

9月24日,元宝在微信的布局,再一次上新了。

据了解,根据官方发布,目前元宝打通了微信小店,用户如果让元宝推荐书籍的话,后者不仅可以生成书单,同时可以直接给出微信小店入口。用户不用在App间来回复制粘贴,可以一键直达购买。

而这也直接意味着,元宝在微信上的功能,也从聊天互动,逐步延伸至交易服务。元宝,已经不满足于在微信仅仅是个AI Chatbot了,而是想要更进一步。

毕竟,当下的元宝,正在被集团全力托举。

正如当前的阿里,正在全力AII IN外卖一样,当前的腾讯,正在全力AII IN 元宝。

很难想象,一个奉行内部赛马,崇尚产品自然增长的腾讯,会在元宝一上线时,便先是疯狂投流买量,以快速将元宝铺向市场,后是打通一应资源,将各业务线的核心场景,均向元宝开放导流。

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腾讯视频、QQ音乐等十多款腾讯核心应用,都在此列。

成果,当然有。

据了解,用户每日向腾讯元宝发起的提问量,已经达到了年初一整个月的提问总量。这是腾讯官方目前对外披露的数据。同时在官方的口径中,元宝上线一年多,也已经成为了国内日活跃用户排名前三的AI原生应用。

只是,代价也不小。

一方面,很多腾讯既有应用,或为此还放弃了自身AI生态的构建可能。

以微信为例,在此前的财报电话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曾多次提及,希望为微信打造AI智能体。与其他通用型智能体相比,微信生态内的智能体可以连接社交、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等独特组件,获取各种信息及整合交易能力,这也将成为极具差异化的产品优势。

但现在看来,无论是微信内置的AI Chatbot应用,还是后续可能的AI智能体,这都交给了元宝来做,让元宝去承接微信的AI生态。

另一方面,元宝的用户规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成功。

根据QuestMobile 此前发布的 2025年8月AI应用行业月度报告显示,腾讯元宝目前月活规模环比增长22.4%,排在第三位,仅次于豆包、DeepSeek之后。

从名次上看,元宝在C端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但事实上,从用户规模量级上来看,即便身处第三的元宝,与豆包、DeepSeek并不处在同一个量级,只能算作是第二梯队,且与领先阵营,至少存在5000万月活左右的差距。

即便被集团全力托举,但现在的元宝,还很难说气候已成。

必须要赢的战场

只是,腾讯已经无法回头。

一个市场共识是,AI时代,已经大势所趋。

正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厂们都在争抢入口,争抢船票一样,到了AI时代,同样如此,一旦缺乏AI超级应用,很可能就要被时代淘汰。

腾讯当然有着清醒的自知之明。

事实上进入到2025年后,基于DeepSeek-R1的爆火,腾讯一改此前对于AI不慌不忙的态度,转而激进起来。

腾讯旗下一应应用,短时间内快速拥抱DeepSeek,实现AI转型;元宝进入疯狂买量阶段,并开始接入到多个产品的应用场景中,一副时不我待的态势。

投入更是夸张。

以元宝为例,有数据显示,整个二月份腾讯花在元宝买量上的金额达2.81亿元。

当然,此轮全面拥抱AI的浪潮中,腾讯也尝到了甜头。

业绩方面,腾讯最新发布的Q2财报显示,当季营收1845亿元,同比增长15%;经营盈利692.5亿元,同比增长18%。这其中,AI成为了业绩增长的引擎之一。比如,就在二季度,AI驱动腾讯的营销服务收入增长20%。

资本市场层面,腾讯正在讲的AI故事,也成功的帮助腾讯重回6万亿港元市值。

过去三年来,腾讯股价一直深陷下行通道,市值出现了大幅缩水。但随着全面拥抱AI,今年以来,腾讯股价累计上涨了约60%,市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复。

可见,无论从对业绩的助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上,AI对于腾讯而言,都是一场必须要赢的战场。

尤其是在TO C领域。

一个事实是,腾讯虽然拥有强大的产品基因,但AI产品的逻辑,核心在于技术。

在过往的认知中,腾讯在AI技术上的表现,在大厂中并不显眼。这也是为什么腾讯在跟进大模型上,是大厂中拥抱DeepSeek最积极的根本原因。

也由于此,这注定了在AI TO C应用上,腾讯必须要抛弃过往的内部赛马,抛弃过往的自然增长逻辑,转而将集团所有资源,押注到元宝这一个产品上。

要知道,TO C应用正是腾讯这座大厦的关键基石。

一个QQ,成就了腾讯的社交帝国,一个微信,再造了一个新腾讯,现在,就看元宝了。

即便元宝仍然需要全力持续托举,但腾讯硬着头皮,也得上。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