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芯国际:各方正在积极推进购买中芯北方49%股权相关工作;
2.灿芯股份成立集成电路设计子公司;
3.【IC风云榜候选企业14】芯驰科技:以“中国芯”驱动智能汽车产业革新;
4.中国信息协会王金平: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5.何小鹏:七年前已启动机器人研发;
6.中国人工智能团队加速壮大更趋多元
1.中芯国际:各方正在积极推进购买中芯北方49%股权相关工作
11月7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股份购买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北方”)49%的股权。自预案披露以来,公司、各中介机构及其他相关方正在积极推进本次交易的相关工作。截至目前,本次交易所涉及的审计、评估及尽职调查等工作尚未完成。

交易标的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7月,是中芯国际与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设立的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初始股权结构中,中芯国际持股51%,大基金一期、北京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股权投资中心、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国资背景机构合计持股49%。这种"行业龙头+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的合作模式,为中芯北方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经过十余年发展,中芯北方已成长为中芯国际在北京地区的重要产能布局,公司主要提供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目前中芯北方拥有两条月产能均为3.5万片的300mm生产线,总计月产能达到7万片。工艺技术覆盖40纳米和28纳米,包括28纳米的Polysion工艺和高K金属栅(HKMG)工艺,产品广泛应用于通用逻辑电路、低功耗逻辑电路、混合电路和射频芯片等领域。
据中芯国际公告,此次交易将向大基金一期等49%股权持有方发行A股股份作为对价,发行价格确定为每股74.2元,较停牌前股价(约114.76元/股)折价约35%。交易完成后,中芯国际对中芯北方的持股比例将从51%提升至100%,从而实现全资控股。
此次交易的核心动机清晰且务实。首先,中芯北方生产线折旧已基本完成或接近尾声,正处于盈利能力较强的"收获期"。全资控股后,能其全部净利润将并入中芯国际报表,从而直接增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
其次,作为中芯北方大股东,大基金一期已进入"延展期",有强烈的退出需求。通过股权置换方式完成退出,既满足了股东诉求,也避免了现金收购对上市公司现金流的冲击。最后,对中芯北方的全资控股将消除少数股东权益,使中芯国际在战略规划、资源调配等方面拥有完全话语权,从而提升中芯国际的整体运营效率。
2.灿芯股份成立集成电路设计子公司
11月7日,据企查查APP信息显示,北京灿宸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近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设计、芯片设计及服务、集成电路销售等业务。

股权穿透信息显示,该公司由灿芯股份(688691.SH)全资控股。此次设立子公司标志着公司进一步强化在芯片设计环节的战略布局,拓展上游核心研发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灿芯股份是一家专注于存储控制芯片及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产品涵盖eMMC、UFS、SSD主控及相关固件,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车载存储等领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成立全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有助于灿芯股份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在芯片架构设计与验证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可借此完善从设计、封测到应用的产业链闭环。
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加速自主可控进程,企业在高性能与低功耗芯片方向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灿芯股份的此番布局将为其在新兴存储控制及定制化芯片市场拓展提供新动能。
3.【IC风云榜候选企业14】芯驰科技:以“中国芯”驱动智能汽车产业革新
【编者按】自2020年举办以来,IC风云榜已成为半导体行业的年度盛事。今年进一步扩容升级,共设立三大类73项重磅大奖,覆盖投资、上市公司、市场、AI、具身智能、职场、知识产权、汽车、海外市场九大核心领域,全方位挖掘半导体产业各赛道的标杆力量。评委会由超过100家半导体投资联盟会员单位及500+行业CEO组成。获奖名单将于2026半导体投资年会暨IC风云榜颁奖典礼上揭晓。
【候选企业】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芯驰科技)
【候选奖项】年度领军企业奖,年度车规芯片市场突破奖
【候选产品】E3650
随着汽车产业加速向“新四化”演进,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已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基石。在这一关键转型期,高性能、高可靠的车规芯片不仅是技术竞争的焦点,更是推动整个产业进阶的底层驱动力。成立于2018年的芯驰科技,正凭借其全场景智能车芯产品与系统级解决方案,以卓越的国产化替代实力与规模化量产能力,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家专注车规级芯片研发的国际化整建制团队,芯驰科技拥有400余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88%。核心团队具备近20年车规芯片量产经验,是国内极少数完整掌握产品定义、技术研发与大规模量产全链条能力的芯片企业。该公司坚持核心IP自主设计,在全球拥有超过330项自主知识产权,全面覆盖车规处理器关键核心技术。
在产品布局上,芯驰科技面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推出覆盖智能座舱、智能车控等领域的芯片,包括X9系列智能座舱芯片、E3系列智能车控芯片及G9系列产品。目前,芯驰科技全系列芯片产品均已实现规模化量产,累计出货量突破800万片,覆盖超100款量产车型,服务客户超过260家,其中包括国内90%以上主机厂及日产、本田、大众等国际主流品牌,定点项目超200个,展现出卓越的市场认可度。
此次,芯驰科技凭借其行业领军地位与产品突破性进展,竞逐“IC风云榜”年度领军企业奖与年度车规芯片市场突破奖,并成为候选企业。
在智能座舱领域,芯驰X9系列已成为中国本土车规级座舱芯片的主流选择。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在10万元以上车型中,X9系列装机量位居中国本土厂商榜首,覆盖超过50款车型,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智能车控领域,芯驰E3系列作为本土高端车规MCU的代表,已广泛应用于区域控制、车身控制、电驱、BMS电池管理、智能底盘、ADAS智能驾驶等场景,积累了在整车核心应用领域丰富的量产经验,并创下了多项“国内首个”。E3系列已经在理想L系列、理想MEGA,以及路特斯ELETRE、零跑C10/C16、smart 精灵#1/#3、极氪X等车型上量产并出海欧洲。

此次,芯驰科技凭借自主高端车规MCU芯片新标杆——E3650竞逐年度车规芯片市场突破奖。该芯片专为新一代跨域融合控制型ZCU设计,采用ARM Cortex R52+高性能锁步多核架构,主频达600MHz,集成16MB存储与超过4MB大容量SRAM,提供专为域控场景设计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其创新性集成超过350个可用外设IO,大幅节省外围IO扩展芯片,有效降低系统BOM成本近60%。
E3650在性能与集成度上实现显著突破:相较同档位产品,算力提升近40%,存储容量扩大30%,可用外设和GPIO增多30%,低功耗性能提升50%,同时芯片面积缩小40%。在安全方面,该芯片集成自研“玄武超安全HSM模块”,支持国密算法,满足ISO 21434、Evita Full及以上信息安全标准,并符合AEC-Q100 Grade 1可靠性与ISO 26262 ASIL D功能安全等级。
E3650已于2025年10月正式量产,获得多个定点项目,成为新一代整车区域控制器(ZCU)和域控(DCU)领域的核心解决方案。
芯驰科技已获得包括国密信息安全双认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等多项权威资质荣誉,并作为座舱行业标准牵头单位参与制定汽车智能座舱计算芯片行业标准。
未来,芯驰科技将继续加速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与更多国内外主机厂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差异化、个性化的智能汽车产品,助力量产提速,让更多人更快享受到智能出行体验,真正实现“放芯驰骋、驾驭未来”的产业愿景。
【奖项申报入口】
2026半导体投资年会暨IC风云榜颁奖典礼将于2025年12月在上海举办,奖项申报已启动,目前征集与候选企业/机构报道正在进行,欢迎报名参与,共赴行业盛宴!
【年度领军企业奖】
旨在表彰在行业中具有卓越领导力和号召力的领军企业,通过这一荣誉的授予,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吸引更多关注和资源,从而持续引领并推动产品的创新发展。
【报名条件】
1、在所报行业中市场占有率需要是头部企业,需要提供市占率证明文件;
2、一家企业仅可以申报一个行业领军企业奖,且申报领域需要是按照行业划分/产业划分。
【评选标准】
1、评委会由“半导体投资联盟”超100家会员单位及数百位半导体行业CEO共同组成;
2、每位评委限投5票,最终按企业得票数量评选出“年度领军企业奖”。
【年度车规芯片市场突破奖】
旨在表彰2025年度实现单款车规芯片产品高销售收入或销量收入突出性高增长,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应用市场广泛的企业。
【报名条件】
1、深耕车规芯片某一细分领域,2025年企业总体营收超过1亿元人民币,或实现20%以上的增长;
2、产品通过车规认证并实现量产落地,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评选标准】
1、技术或产品的主要性能和指标(30%);
2、产品的销量及市场占有率(40%);
3、企业营收情况(30%)。
4.中国信息协会王金平: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围绕算力网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与未来展望,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在出席在杭州举办的2025算力发展大会期间深入解读了算力网如何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算力网: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大动脉”
王金平介绍,算力网不是简单的“算力+网络”,而是融合计算、数据、网络与能源的综合性新型基础设施,如同工业时代的电网,正成为人工智能、科学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新电力”。其核心价值在于打通'数据—算法—算力'闭环的关键设施。"他强调,其价值在于能够将分散的算力资源整合为"安全可控、绿色低碳,弹性可扩展"的统一网络,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作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引擎,算力网不仅是技术基础设施,更是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交汇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
浙江:打造全国算力协同创新“样板间”
在谈到如何看待浙江省在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创新和区域协同方面的先行探索时,王金平表示,浙江省作为数字经济强省和“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浙江正以系统性思维引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浙江已从“单点建数据中心”迈向“集群化布局”,通过构建高密度、低时延、绿色低碳的数据中心集群,有效破解“算力孤岛”难题。在应用端,浙江率先探索“算力+制造”“算力+跨境”“算力+城市治理”等融合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杆案例。尤为关键的是,浙江主动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创新跨区域算力调度与成本分摊机制,为东西部资源互补提供制度样本。
破解“东强西弱”:全国算力一张网如何落地?
王金平会长认为我国算力资源存在"东部需求旺盛但成本高、西部资源丰富但应用少"的结构性矛盾,甚至出现“数据靠快递寄硬盘”的窘境。他表示,如何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面临四大核心挑战:标准不统一、调度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复杂、跨区域协调困难。对此,他提出三条解决路径:一是推动算力接口、调度协议与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实现"算力即服务";二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东西部资源协调发展;三是升级骨干网络,通过"算力+光网+5G"融合组网,降低西部网络延迟。唯有打破技术、制度与市场的三重壁垒,才能真正实现算力资源全国“一盘棋”高效配置。
中国信息协会:算力网建设的“协同中枢”
在对话中,王金平介绍,中国信息协会作为成立于1989年的全国性信息化社会组织,在推动算力网从理念走向落地过程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协会将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组织联合攻关,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开源社区,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另一方面促进成果转化,通过行业对接、场景大赛、试点项目等方式,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这需要整合政府政策、科研力量、企业实践与金融支持,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同机制。
未来算力网的四大愿景:泛在、绿色、安全、协同
中国算力网应具备怎样的理想形态?王金平会长提出四大核心特征:一是泛在智能——算力如水电般随需调用,实现“开箱即用”;二是绿色低碳——通过液冷、风光电等技术,大幅降低单位算力碳排放,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三是安全可靠——构建覆盖网络、数据、系统的全栈安全体系,保障国家数字主权;四是开放协同——打破地域、行业壁垒,形成全国统一算力市场,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这四大特征共同构成高效、韧性、可持续的国家级算力基础设施,为数字中国筑牢底座。“四大目标没有最容易的,每一个都是硬骨头”,王金平表示。泛在智能依赖底层技术突破,绿色低碳需跨行业协同,安全可信关乎国家安全,开放协同则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他强调,算力网建设是系统工程,不能靠单点突破,而需政策、技术、市场、制度多方联动。中国信息协会正积极发挥“上传下达”作用——将行业痛点反馈政府,将国家政策传导基层,推动形成共识与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将理想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算力网如何改变普通人生活?答案是“无感却无处不在”
对于算力网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他以电网、水网做比喻:"老百姓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按下开关就有电。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算力网建成后,人们将在医疗、娱乐、教育等领域享受到更高效、低成本、智能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无论你在一线城市还是西部县城,都能享受同等质量的数字服务。这种“无感却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正是数字时代公平与便利的底层保障。算力网建得好,老百姓的获得感才真正“在线”。
最后他表示,算力网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信息协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推动构建开放、协同、安全、绿色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文章来源:新华网)
5.何小鹏:七年前已启动机器人研发
11月5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文称,过去六年科技日,我们提出过不少大胆的想法:在全行业还没普及时,我们就说城市辅助驾驶将“全国都能开”;在低空经济鲜为人知时,我们布局了飞行汽车;七年前,我们已启动机器人研发。那时很多人说我们“太敢想”,但今天回头看,这些设想正一一成为现实,也逐渐成为行业的热门方向。从敢想到敢为,我们一直在路上。

今日,小鹏汽车正式拉开2025年小鹏科技日的大幕,主题为“涌现”。何小鹏将携多项硬核技术成果重磅亮相,分享范围覆盖AI汽车、智能机器人、Robotaxi及飞行汽车等多个关键领域,集中展示小鹏汽车取得的多维度突破性进展。

稍早前,小鹏汽车宣布,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将在今日小鹏科技日上登场。根据官方介绍,小鹏第二代VLA效率更高、反应更快,并做到“小路更强悍,大路更舒适,场景更全面,丝滑贯通不同路况”,号称小路之王。预告图上也提到,第二代VLA哪里都能开、宽窄都能过、昼夜都好用,可以轻松通过复杂路口,还实现了城市道路的少顿挫、无误刹、零推背。

(文章来源:凤凰网)
6.中国人工智能团队加速壮大更趋多元
测量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并提供分析建议、随时监测跌倒等异常情况并及时联系家属、提供个性化的互动问答和生活提醒……正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声博会上,一款名为“小丽”的长者陪伴机器人勾勒出未来“智慧养老”新范式。
这款机器人由森丽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开发者团队研发,目前已在中国几十家养老机构试点,并在持续升级,以实现未来走入更多普通家庭的愿景。

这是在第八届世界声博会上展出的长者陪伴机器人(右)(11月3日摄)
“基于中国日益完善的开发者生态和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开发者可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聚焦各行各业,进行智能应用和产品的开发落地。”森丽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洪泽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经测算,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AI)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
作为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创新的核心群体,中国开发者团队正加速壮大,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记者在本次大会上获悉,由科大讯飞创立的讯飞开放平台为开发者们提供了大模型、语音合成与识别等服务,截至10月31日,该平台已开放872项AI产品与能力,聚集超960万开发者团队,其中大模型直接相关的开发者团队数量超过190万。

机器人在第八届世界声博会上进行足球比赛(11月3日摄)
“目前开放平台上开发者团队一年新增200万左右,讯飞开放平台从2010年诞生到2021年首次突破200万用了11年。”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说,千千万万的开发者通过二次创新,开发出更多AI产品,助力AI应用渗透进生活各个角落。
在开发者的画像上,这一群体正从“精英、专业、集中”向“普及、多元、下沉”转型,扩展到更广泛的大众及学生群体,女性占比明显提升,非程序员群体也在同步扩大。
知乎与魔搭社区今年联合发布的《AI时代开发者生态白皮书》显示,28至32岁的开发者是中坚力量,占比达到28%,33至37岁的开发者占比22%,23至27岁的年轻开发者占比20%。
白皮书指出,这说明引领AI时代的开发者群体经验与活力并存——他们既有年轻开发者带来的创新锐气,也依赖资深从业者深厚的工程直觉和系统性思维来驾驭AI的复杂性。
分析认为,展望未来,AI开发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演化为更加普惠、智能和个性化的新范式。
广东工业大学的研一学生苏向标是投入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浪潮中的年轻开发者中的一员。今年8月底,本科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苏向标和队友耗时数月开发出一款游戏的智能翻译插件,在实时翻译海外游戏字幕的同时,根据玩家的英文水平生成专属单词和语法学习笔记,自动生成题库,帮助玩家边玩边学。“除了学校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平时我也会在人工智能的开源社区学习技术,这里聚集着全国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爱好者,大家会自己编写教程并分享交流。”苏向标说。

观众在第八届世界声博会上体验一款多语种AI透明屏(11月3日摄)
中国多地正围绕人工智能加快学科和专业布局。安徽有40多所本科高校设置500多个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业点,北京有38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广东提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学院等大平台,汇聚政产学研优质资源……越来越多创新举措助力人工智能人才“蓄水池”不断扩容。
多元群体的加入也在增强人工智能的普惠性。曹军是一名视障人士,2018年开始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屏幕“开口说话”,帮助视障人士更方便地操作手机和电脑。
“我们研发的读屏软件,能够让视障伙伴借助语音朗读来读取电脑和手机的所有信息,比如拍下一张照片,手机就能自动解读并播报照片内容。”曹军说,目前其团队开发的视障软件已累计服务超40万视障用户。
如今,曹军创办的科技公司有40多名员工,其中约七成是视障人士,既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能更深刻精准地理解视障用户的需求。
“人工智能为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带来了一双科技的眼睛,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拓宽生活工作的边界和可能性,这正是科技向善的体现。”曹军说。(文章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