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Iron此次之所以引发讨论,在于其首次采用了骨骼、肌肉和皮肤三位一体的仿生结构,具有82个关节,整体设计追求极致的真实感,相比于宇树等机器人,至少从视觉呈现上少了不少机械味。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Dale、姜凡
编辑|董雨晴
机器人里面到底有没有真人?一个心知肚明的问题这几天竟在社交网络上掀起了热议。
起因是小鹏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在自家的科技日上惊艳亮相。由于她行走的姿态过于逼真,甚至比真人更显“妖娆”,很快便引发网友争论。有人用调侃的语气称“不是真人”,但也有不明真相网友诚实表达:“感觉就是一个真人在努力扮演机器人。”
很快,评论区就“是不是真人”吵了起来。还有业内人士感慨,“没想到真有人以为是真人啊”?
当日中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被内部“逼迫”着拍摄了一段未经剪辑的视频回应,直接剪开了Iron的衣服和皮肤。在一条“100%是真人”的评论中,何小鹏回复表示:“感谢认可”。
但这场讨论仍在持续。11月6日晚间,何小鹏再发视频强调:“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IRON机器人是它自己。也希望从今晚开始,更多人愿意相信,能走出猫步的机器人,是中国企业造出来的。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鹏友,路还长,我们继续踏实向前走。”
实际上,小鹏也是第一次在机器人通电运行的状态下,用剪刀剪开其腿部“皮肤”与“肌肉”,向公众展示其内部的机械结构。也有不少网友称,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制造的机器人,已经超出了许多人对机器人能力的传统“认知”,才会出现今天戏剧化的一幕。
凤凰网科技了解到,11月7日,马斯克本人点评了小鹏Iron机器人,其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我非常尊重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
那么,中国企业制造机器人的技术,究竟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真人争议虚实
Iron此次之所以引发讨论,在于其首次采用了骨骼、肌肉和皮肤三位一体的仿生结构,具有82个关节,整体设计追求极致的真实感,相比于宇树等机器人,至少从视觉呈现上少了不少机械味。再加上妖娆的猫步,在国内机器人行业并不多见,一下子引爆了舆论。
实际上,在大众关注到Iron之前,小鹏机器人早已在业内被注意到。
今年4月,小鹏初代Iron机器人在上海车展首秀之时,便有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员工颇为兴奋地向凤凰网科技表示,“我们非常好奇,小鹏的步态是怎么实现的?”该人士称,“能看出来关节用的是力控,应该是强化学习算法,但具体的技术实现路径我们非常好奇”。此外,其还对小鹏的基座模型与训练数据来源尤为关注。
机器人赛道常说大脑控制灵魂,小脑控制运动。
据何小鹏在现场介绍,Iron采用的是组合方案,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在大脑方案上,小鹏披露了一个新的物理世界大模型。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之前行业普遍采用VLA方案,小鹏此次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首次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Iron负责控制运动的小脑采用的就是这个全新的第二代VLA模型。
此外,Iron身上搭载了3颗图灵AI芯片可提供高达2250 TOPS的总算力。
让机器走路像人,看着简单,实际上也是一场极致的平衡术,要兼具性能、成本和商业化实用性。

有人形机器人行业人士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其对于Iron实现的效果不惊讶,但对于小鹏如何做好平衡更为关注。要知道,这需要机器人有极致的动态平衡和精细的关节控制能力,在行业内属于高成本方案。
就在Iron展出的同时,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也在进博会现场表述,宇树之前也探索过用布料做外壳,唯一的问题是容易坏。
所以,为什么最终只有小鹏可以拿出iron这样的产品?
何小鹏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在智能化方面汽车公司跟机器人有非常多的一致性,在工艺上也有非常多的一致性,怎么把80多个关节做得非常可靠?线束为什么在移动环境不会断裂?动力为什么在摔倒之后不会起火?为什么我们可以用纯视觉感知(技术)做机器人?”
实际上,如果不是跨域的一致性和复用,今天Iron机器人身上还需要带有大量的传感器模块,穿衣服会遮挡这些传感器使得该路线无法落地。在工艺上,Iron也采用了一体化压铸,使机器人更结实更轻量。何小鹏曾介绍,小鹏新一代Iron机器人与小鹏汽车原有的技术栈高度重合。
另据凤凰网科技了解,在硬件层面,目前在行业内仅有特斯拉optimus、开普勒K2以及小鹏Iron采用了一致的结构,即行星传动+螺纹啮合的硬件方案,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直线运动转换,能量转化损耗低,达到更自然的步态,但相应的,硬件成本也更高。

月量产1000台后,能怎么用?
为什么要做到高度拟人?
何小鹏详细阐述过“更拟人”路线的三大优势。首先,真正的智能需由AI驱动,而人类世界是最高质量、最丰富数据的学习来源,一个拟人的身体是理解和学习人类行为的最佳接口。其次,我们的家庭、工厂等环境本就是为人类身形所设计,拟人形态具备天然的环境适应性。最后,亲和感是打开消费市场的钥匙,只有像人,才能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推动销量,形成规模效应与成本下降的正向循环。

至于像男还是像女,何小鹏对凤凰网科技表示,“人形机器人是男是女不重要,就像你可以买黑颜色的车,也可以买白颜色的车。在第一代机器人里面,我希望完成一个男性、一个女性的机器人,我认为都是需要的”。
另据何小鹏透露,Iron拟人机器人目标是2026年规模量产,计划是最高月产1000台。
不过,这在行业内是极大的挑战。何小鹏告诉凤凰网科技,“我们现在准备投入一个机器人相当自动化的工厂,来确保工艺和高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也表示,小鹏在此前五六年的时间里,一致认为机器人是“消规”的量产标准,但是后来发现“消规”根本不可靠、不稳定。“如果你用消规的逻辑,甚至用车规的品质去做机器人,你都觉得它不像汽车那么可靠。所以最终我们认为,(机器人的量产和软硬件标准)大部分要车规,少部分要超过车规,才有可能最终做成高质量的机器人”。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小鹏Iron的使用场景也许更多,“比如在卖车的店里面做导览,所以做到高度拟人很好理解”。
何小鹏在回应Iron为什么不专注于跳舞时也透露,Iron会聚焦于导览、导游和导巡,现阶段小鹏关注的是泛化 ,追求的是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
据透露,目前Iron已经进入工厂场景,明年或将考虑进入门店。
但何小鹏也清楚地表示,“有些人说,5~10年之后,人类可能在很多场景下会被机器人取代,但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现阶段,小鹏的目标是用一定时间让机器人走入家庭照顾老人、小孩。

特斯拉有了更强劲的对手
回看2022年,人形机器人赛道首登大众视野,还是因为行业里挤入了两名大佬,一个是马斯克,另一个是雷军。
彼时,手举红花的小米“铁大”摇摇晃晃走上台与雷军对话,当时,业内清晰地认识到,小米是对标特斯拉。当时的铁大也仅有19个关节,而擎天柱首次预告的关节数是40个。
仅仅三年时间过去,小米已暂别人形机器人赛道。而“突然”亮相的小鹏,已成为特斯拉的中国对手。
《智能涌现》在援引行业人士采访时曾表示,“论国内人形机器人的水平,小鹏能排前三”。在机器人战略上,何小鹏高度向马斯克看齐。
北京时间11月7日,当马斯克在特斯拉三季度电话会上宣布Optimus设计定型推迟至明年、量产推迟至2026年底时。“将Optimus推向市场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并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过去几年,特斯拉Optimus的进化速度本身,是一场对时代认知的冲击。从无到有,从蹒跚学步到精准作业,其在短短一年内展现出的迭代能力,曾让整个行业都感受到了一种“断裂感”。
2021年8月马斯克正式宣布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概念,2022年亮相原型机,Gen2版本展示的灵活性与拟人化程度已震惊业界。然而,真正的瓶颈恰恰出现在它最引以为傲的部分,那拥有22个自由度、能精细操作的灵巧手。
为实现极致的灵活度,特斯拉选择了腱绳传动方案,并集成了17个微型丝杠和十余个空心杯电机。这套精密系统赋予了Optimus近乎人手般的操作潜力,却也成为了其规模化道路上最脆弱的环节。据了解,单只灵巧手的成本超过6000美元,而使用寿命仅有六周。
腱绳的耐久性、微型丝杠与空心杯电机的寿命,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可能迫使特斯拉推翻现有设计。尽管技术挑战严峻,但特斯拉在量产指引上展现了一贯的激进姿态。特斯拉已于今年9月恢复零件采购,开始生产“无手版”Optimus,周产能超过200台。更令人震撼的是,其内部计划在2025年底将年产能拉升至100万台,尽管供应链伙伴对此持保留态度,但普遍认为一年10万台的基础产能已具备雏形。

并且,最新的V2.5版本已在无操控状态下完成流畅舞蹈表演,其搭载的第三代灵巧手通过电机布局优化与传动结构升级(采用微型滚珠丝杠),显著提升了拟人度与操作精度。目前,该版本已在特斯拉总部实现24小时自主行走与充电,并在工厂与办公场所开展多场景实测。
此外,马斯克还在会议上强调,在未来,Optimus将比手机重要。称每个人都会想要“自己的个人R2-D2 (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他预计,将会有数百亿台Optimus机器人投入使用,这些机器人将“消除贫困”。
真正的竞赛,其实刚刚开始。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奔向2026年规模化节点的赛道上,一个深刻的转变正在发生,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已不再仅仅是追随者,而是正以技术突破与量产决心,成为赛道上有力的引领者。最终定义这个时代的,可能不是最激进的预言,而是最扎实地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