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物理天才姚顺宇官宣跳槽DeepMind:强烈反对Anthropic涉华言论
来源:凤凰网 3 小时前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在刚刚,姚顺宇( Yao Shunyu )在个人博客官宣从 Anthropic 跳槽到了 Google DeepMind。

姚顺宇,不是姚顺雨。

需要说明的是, 如今在大模型领域,叫 Yao Shunyu 的大名鼎鼎研究者其实有两位。今天这位主角,本科毕业于清华,研究兴趣横跨理论凝聚态、量子混沌与高能物理;至于另一位 Yao Shunyu(姚顺雨)的故事,可以翻看我们此前的报道。

2015 年,姚顺宇 进入清华物理系,2019 年本科毕业拿了凝聚态与材料物理学学士学位。本科期间直接把清华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收入囊中,顺便还拿了个叶企孙物理奖。

姚顺宇的本科期间的成绩单相当能打:第一作者发了 3 篇物理顶刊(2 篇 PRL + 1 篇 PRB), 2018 年与团队合作突破非厄米拓扑问题研究瓶颈, 其研究成果更是被广泛引用。

2019 年本科毕业后,姚顺宇直奔斯坦福大学理论与数学物理系读博。导师是两位大牛——Douglas Stanford 和 Stephen Shenker。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量子场论与量子引力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它们与量子信息、数学的交叉领域。

2024 年 10 月,姚顺宇正式加入 Anthropic Claude 团队,开始搞大模型研究。结果干了不到一年,就官宣跳槽了。

截至 2025 年,其论文总引用次数达到 5020 次(其中 2020 年后积累了 4678 次),h 指数为 14。

在今天公开的博客信里,姚顺宇坦诚地阐述了转向 AI 的初衷。

理论物理虽然思想深邃,需要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的广博知识,但这个领域多年来几乎没有新的实验突破。一个缺乏实验的学科,很难客观判断研究的重要性,也很难通过系统化实验来化解分歧。

所以他最终在 AI 和量子计算之间选了前者。虽然量子计算未来会很重要,但目前瓶颈主要在实验平台上。相比之下,AI 更吸引他,因为和物理研究有某种相似之处。

用他自己的话说,做 AI 研究就像 17 世纪研究热力学——那时人们甚至还不知道「热」是什么,仍然相信「燃素说」,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用科学方式做实验,逐步总结出定律,最终推动了热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世界。

大规模 AI 模型的研究和那种探索阶段非常相似:一方面还没有可靠理论来描述大型神经网络的行为,另一方面系统性研究已经开始带来宝贵经验,比如「缩放定律」(Scaling Laws)。

虽然姚顺宇认为 Anthropic 是物理学家进入 AI 研究的最佳起点之一,但他还是在 9 月 19 日从 Anthropic 正式离职,9 月 29 日加入 Google DeepMind。

他在博客里给出了两个原因:

他表示,能够见证 Claude 从 3.7 到 4.5 的进步是一种荣幸,个人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但从个人角度来说,Anthropic 是他第一份也是此前唯一一份 AI 工作,他不希望自己的经验与认知被某个特定实验室局限,尤其是如今核心研究往往不再公开发表论文。

在博客最后,他表示:Anthropic,和你 共事的时光很棒,但没有你,也许会更好 。

附上博客原文:

https://alfredyao.github.io/posts/2025-10-06.html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