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智行壮大,“华为系车企”进入深水区
来源:36kr 3 小时前

华为不造车,但车圈却满是华为的影子。

6月的2025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曾表示“鸿蒙智行增加至‘五界’,可能就截止了。”如今五界已出,但华为似乎没有收手之意。

除了“五界”以及已经合作多年的岚图、阿维塔之外,广汽、宝骏、东风等汽车大厂们也先后与华为达成进一步合作。车企与华为的合作似乎从“稀缺红利”变成了“全员标配”。

而当“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成为全价格段车型的“基础配置”,这些与华为合作但非鸿蒙智行车企会发现,鸿蒙带来的技术标签似乎失灵,自身短板也开始被无限放大,一场关于技术依附与自主创新的生存较量正在上演。

01

华为上车,不再是雪中送炭

2024年以前,搭载华为技术的车型在市场上几乎等同于“畅销保证”。彼时华为智驾系统的装机量不足30万辆,稀缺性造就了技术溢价,任何车企只要能挂上“华为合作”的标签,就能轻松获得市场关注。尤其是赛力斯的“起死回生”,让众多传统车企看到了转型方向。

这种“技术红利”催生了车企与华为合作的浪潮。短短一年时间,鸿蒙智行“五界”产品矩阵快速布局,岚图、广汽、东风、宝骏等新老车企纷纷加入“华为系”阵营,试图通过绑定华为实现品牌升级与销量突破。

然而一年之后,随着鸿蒙智行“五界”产品矩阵的完善和华为技术授权的扩大化,整个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前不久,由广汽集团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式发布,定名为“启境”;与此同时,东风汽车集团与华为的合作也进行了升级,有报道称双方正在筹备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该品牌将深度绑定华为,首款车型预计明年四季度发布。

同此前华为与主机厂的合作方式不同,广汽和东风与华为的新合作,可以被认为是“HI Plus”模式,也就是介乎于华为HI模式和鸿蒙智行模式之间。华为不再是单向输出的供应商,也不是全程掌控的主导者,而是与车企平等的“深度共创方”;车企也从被动的采购方或执行方,升级为掌握品牌与销售最终权的“联合主导方”。

事实上,车企与华为的合作成果,一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东风的岚图是前几个全面应用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的品牌,并且抓住了鸿蒙智行尚未推出MPV类型产品策略的“空白期”,如今成了高端MPV市场有力的竞争者。

图/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网

相反,由广汽传祺与华为合作推出的产品系列“向往”,在国内市场似乎并未有太多用户买单。首款车型向往S7上市时,广汽传祺大手笔地用国产大飞机C919“传祺向往号”来给传祺向往S7和传祺向往M8造势,但前者在8月份仅售出1649辆,后者的8月销量为5203辆。把这个数据单放在MPV赛道来看还算差强人意,但这一数据是传祺M8全系车型的成绩,并且与合作前的销量其实相差不大。

图/广汽传祺官方

再看宝骏,最畅销的宝骏悦也Plus在8月份仅售出3422辆,并且定位是小型SUV,但其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宝骏华境S,定位为中大型SUV。暂且不说宝骏是否有在中大型SUV上的成功经验,在中大型SUV下探至15万价位的现在,新车的竞争压力不可谓不大。

毋庸置疑,无论是在智驾还是智舱上,华为已经被同行和消费者认可。但对于想合作的车企来说,华为或许不再能够雪中送炭,即使打上“华为”标签后,能否畅销还得靠车企自己。至少从目前来看,华为技术不再是加分项,而成为了基础门槛,真正决定市场胜负的仍是车企自身的综合实力。

02

技术加持下,车企仍需自立

无论是广汽还是宝骏,为了自身市场,都将希望寄托于鸿蒙智行,部分车企甚至将“华为技术”作为“研发偷懒的借口”,减少对续航、底盘、安全等基础性能的投入。但随着鸿蒙智行“五界”产品的完善,尤其是推出15万价格档位的尚界H5之后,其他“华为系产品”的生存空间也相对被进一步挤压。

另外,鸿蒙智行2026年的产品规划曝光后,整个“华为系车企”阵营似乎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经过官方证实的消息,2026年鸿蒙智行的新车数量有望冲击20款。其中智界将推出首款MPV(智界X9),享界计划推出硬派越野车,尊界将补充豪华SUV产品线,尚界则覆盖轿车市场。

这种全方位的产品扩张,在填补当前市场空白的同时,无疑也会对非鸿蒙“华为系车企”形成精准打击,其挤压效应将通过细分市场、价格区间和用户认知三个维度层层传导。

在细分市场维度,岚图梦想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鸿蒙智行尚未布局MPV市场的窗口期。数据显示,岚图梦想家多次登顶高端MPV销量榜,与丰田赛那、腾势D9等车型展开直接竞争。但预计随着2026年智界X9的上市,这一市场格局或将被打破。

智界X9(内部代号为EHV的MPV)或基于E0X-L平台打造,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预计定价35-45万元,与岚图梦想家的价格区间高度重叠。更关键的是,智界作为鸿蒙智行核心品牌,将接入华为全国超1200家门店的销售网络,这是仅有300家门店的岚图难以匹敌的渠道优势。当鸿蒙智行补上MPV这块拼图,岚图在MPV市场建立的优势也将缩减。

价格区间上的挤压更为残酷。尚界H5 16.98万元的起售价,直接杀入广汽向往S7(16-20万级)和宝骏华境S(15-20万级)的核心市场。作为鸿蒙智行的入门车型,尚界H5不仅搭载全套华为智驾和座舱系统,更在续航(纯电版最高655km)、空间等基础性能上表现均衡。

这种“技术无差+基础达标”的产品组合,对那些仅靠华为技术点缀、却在续航、底盘等基本功上没有太大亮点的车型,将形成直接的降维打击。2025年8 月的销量数据已初见端倪:尚界 H5 预售期间订单破万,而广汽向往 S7 同月仅售 1649 辆,市场天平已明显向华为味道更浓的鸿蒙智行倾斜。

用户认知的转变则从根本上动摇了非鸿蒙“华为系车企”的市场基础。行业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智能座舱技术向“以人为中心”演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5年汽车智能座舱技术趋势》),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态度已从盲目崇拜转向理性评估。

东吴证券发布的《汽车智能化本质是一场出行革命》报告指出,随着2025年城市NOA(L3级智驾核心功能)普及,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评估标准从“有无技术”转向“体验优劣”,单纯为品牌标签买单的比例持续下降。该报告还特别提到,2024年初城市NOA渗透率仅7.8%时,头部品牌技术易获青睐;而到2025年中渗透率升至22.3%后,消费者决策更关注场景实用性与整车综合表现。

J.D. Power2025年《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研究(TXI)》也显示,智能汽车用户已从“配置堆砌崇拜”转向“体验优化敏感”,仅23%用户将智驾列为首要购车因素,多数消费者更看重技术与续航、安全等基础性能的融合表现。

这种认知转变催生了新的消费决策逻辑:华为技术必须与舒适、续航、安全等基础体验形成合力才能打动用户。而当技术标签普及化后,决定产品竞争力的终究是基础体验的扎实程度。非鸿蒙“华为系车企”倘若不能在用户关注的核心维度补齐短板,势必很难在市场掀起浪花。

03

找到差异,构建破局新范式

面对鸿蒙智行日益扩大的挤压效应,非鸿蒙“华为系车企”的破局之路并非无解,但需要彻底重构发展范式。

简单的技术绑定或盲目对抗都非良策,关键在于找到“华为技术赋能”与“自身基因表达”的平衡点,通过场景化融合、基础研发补课和服务生态创新,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那些将华为技术视为“研发偷懒借口”的企业终将被淘汰,而懂得借力华为生态同时坚守自身核心优势的车企,肯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场景化融合策略要求车企将华为技术与自身核心用户场景深度绑定,而非简单堆砌功能。回顾总结岚图梦想家的成功经验,其将华为智驾与高端商务场景结合,开发出一些专属功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这一思路值得其他车企借鉴:例如广汽可针对家庭用户,将鸿蒙座舱与儿童安全监测、亲子互动功能深度整合;宝骏则可聚焦城市短途通勤场景,优化华为智驾的低速跟车和自动泊车体验。

这些策略的核心逻辑是让华为技术成为“场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营销标签。东风猛士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其计划将引入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服务)等管理方法,且产品上与高端SUV的越野场景结合,打造“智能越野”的差异化标签。

基础研发补课是绕不开的必修课。华为高达1797亿元的年研发投入构筑的技术壁垒,绝非简单的授权就能弥补。非鸿蒙“华为系车企”必须在续航、充电、底盘、安全等基础领域加大投入,夯实“技术地基”。

J.D. Power的研究显示,如今用车安全已跃升为新的需求热点,离车辅助、驾驶员监测等安全类配置的高使用频率与高再购意愿,反映出消费者对于日常用车场景中的安全保障需求正在显著上升。这意味着这些车企不应将过多预算用于华为技术适配,而应保留足够资金用于自主创新。问界在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同时仍保留核心三电自研团队的做法,值得所有非鸿蒙车企借鉴。

服务生态创新也是避开正面竞争的有效路径。华为新合作模式中“销售渠道由车企自主掌控”的条款,为非鸿蒙车企提供了差异化服务的可能。车厂可针对自身人群定位,提供更有特色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提高用户粘性。

鸿鸿蒙智行阵营的壮大其实揭示了智能汽车时代的核心法则,技术赋能终究需要自身实力承接,华为标签不能替代产品力本身。当“五界封顶”的鸿蒙智行完成全市场覆盖,华为技术成为全价格段车型的标配,那些将华为技术视为万能解药的企业,终将明白一个简单道理:技术平权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车企都能在智能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既需要华为的开放赋能,更需要车企的自主自强。

参考资料:

中国证券报,《东风汽车与华为合作全面提速》

汽车公社,《和华为共创“启境”,广汽要换一种活法》

电车通,《鸿蒙智行“五界”聚齐,留给其他“华为系车企”的时间不多了?》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