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掏出50亿,不是为了救英特尔,而是为了250亿美元的新市场
来源:36kr 5 小时前

美国当地时间周四,英伟达宣布将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在美国政府上月促成白宫大规模入股英特尔后,此举为这家陷入困境的美国芯片制造商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英特尔开启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次合作将使英特尔获得其发展所需大量资金,快速改善其制造和芯片设计业务,并在蓬勃发展的数据中心业务中获得更大立足点。而对英伟达而言,这笔交易使其能更深入进军PC市场,并更无缝地转向"边缘计算"领域。

英伟达CEO黄仁勋和英特尔CEO陈立武当天举行了联合网络直播,阐释了这家全球市值第一(4.28万亿美元)的公司为何要向竞争对手伸出50亿美元的橄榄枝。英伟达方面迅速排除了几种可能的解释动机。

黄仁勋明确表示,此举与特朗普政府无关,也不是要将芯片制造合作伙伴从台积电转向英特尔,也不属于战略转变,从较新的Arm架构转向历史悠久、驱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数十年的x86架构。“我们完全致力于Arm的发展路线图,拥有大量Arm客户,此次合作不会影响现有业务。”

图:英特尔CEO陈立武(左),英伟达CEO黄仁勋

“双英”战AMD,抢占年销1.5亿台笔记本市场

在长达40分钟的电话会议中,两家公司实质上透露了他们的真实意图:与AMD争夺市场。AMD是唯一一家同时与英特尔和英伟达竞争的芯片制造商,其长期优势在于:虽然英特尔专精CPU,英伟达专注GPU,但AMD两者兼备,且擅长将二者集成于同一芯片。

这正是索尼在PS4、PS5及传闻中的PS6中采用AMD芯片的原因,也是微软在Xbox One、Xbox Series及下一代Xbox中使用AMD方案的理由,更是自Steam Deck以来几乎所有手持游戏PC都选用AMD芯片的根源。AMD如今已成为选购笔记本电脑的重要考量,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归入预算级选择。

“整个市场存在一个CPU和GPU集成的细分领域,出于外形尺寸、成本、电池续航等多重因素,这个细分市场目前尚未被英伟达充分开发,”黄仁勋在电话会议中坦言。

他进一步阐述:“我们正在打造一种融合两种处理器的SoC。通过NVLink技术将CPU与英伟达RTX GPU深度融合,将这些芯片晶粒整合为一个虚拟巨型SoC,这将开创一类前所未有的集成显卡笔记本电脑。这个市场细分潜力巨大,规模可观,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这听起来前景广阔,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尚未满足”的市场,正是AMD凭借其Strix Halo(又名Ryzen AI Max)持续发力并试图进一步开拓的领域。该产品将AMD最强大的笔记本电脑CPU与史上最强集成显卡相结合,配备高达128GB的共享内存,足以在本地运行大型AI模型。所有这些都集成于可单手托起的笔记本电脑、大尺寸平板电脑或类似设备中。

当然,这并非说英伟达在模仿AMD,而是预示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而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业界期待看到更强大、更高效的英特尔+英伟达组合。值得一提的是,AMD的Strix Halo价格高昂已是公开的秘密。黄仁勋表示将瞄准年销量1.5亿台的更大笔记本电脑市场,而非仅局限于已销售独立GPU的高端细分领域。若英伟达能提供合适的芯片,未来游戏机和手持设备的价格有望更加亲民。

不过,三家厂商竞争的格局显然优于两家独大,就像英特尔、英伟达和AMD曾经在图形领域展开的良性竞争那样。

英伟达表示,与英特尔联手的另一个原因是服务器CPU市场,这是AMD另一个高歌猛进的领域。据报道,AMD今年夏季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份额已逼近40%,其桌面CPU市场份额也在8月创下历史新高,尤其在游戏玩家群体中。

黄仁勋两次强调,英伟达将成为英特尔CPU的“主要客户”,采购其产品用于机架级服务器。这不禁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英伟达多年来自研基于Arm的服务器CPU,并曾表示联发科可能将该CPU推向更广阔的桌面市场。但英伟达重申将继续推进自研计划,“我们基于Arm架构开发的CPU令人兴奋”。

电话会议上,黄仁勋和陈立武对许多关键问题避而不谈。被问及此举能否确保英特尔持续在美国制造芯片时,他们的表态都相当模糊。被问及台积电是否会像为英伟达GPU代工那样主导英特尔+英伟达芯片生产时,陈立武表示:“我们显然会进行资格认证,然后再决定是否适合在我们的代工厂生产。总体而言,我们将持续推进制程工艺的成功,逐步赢得客户的信心和信任。”

游戏规则将改变,英特尔迎来黄金转折点

多位分析师认为,英伟达对英特尔的50亿美元投资是英特尔多年低迷后的关键转折点。

韦德布什证券指出,此举使英特尔直接进入AI竞赛核心,加之美国政府此前入股,构成其“黄金转折点”。盈透证券认为,这笔投资对英特尔意义重大,为其明确了AI发展方向,但也引发对政府干预市场的质疑。

eMarketer分析称,这不仅稳固了英特尔的短期生存,还为英伟达带来技术、代工渠道及监管压力缓解。多位专家指出,合作有望为英特尔注入新技术、信誉与活力,而英伟达则以较小代价获取战略利益。

此举对英伟达财务影响有限,但政治收益显著,既符合美国本土制造政策,也可能缓解对华芯片销售限制,同时削弱AMD在服务器和PC市场的竞争优势。

英伟达真是英特尔的“救世主”?分拆或成唯一出路

当然,除了看好英特尔与英伟达联手取得双赢外,也有分析师对英特尔的未来感到担忧。

拉弗滕格勒投资公司CEO兼首席投资官南希·滕格勒(Nancy Tengler)表示:“私营部门能够也必将解决英特尔的技术难题,而政府尝试这方面的记录乏善可陈。我猜测,这可能是美国芯片制造商收购或分拆英特尔的第一步,尽管英特尔也有可能勉强生存下来,但恐难再现昔日辉煌。”

《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称,若想重振昔日雄风,英特尔仅靠英伟达50亿美元的投资与芯片开发协议还远远不够,这家科技巨头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自我分拆。

文章指出,与英伟达的合作协议对英特尔而言固然是利好消息,这笔投资缓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芯片合作也让英特尔得以靠近人工智能热潮的核心地带。然而这些战术层面的胜利,并不能解决英特尔所需要的结构性变革。

英特尔早已将技术优势拱手让予台积电,后者通过专业代工模式成长为全球最大、最先进芯片制造商,与英特尔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当整个行业都走向设计与制造分离时,英特尔却始终坚持将两大业务捆绑经营。

自2021年前首席执行官帕特·格尔辛格推出芯片代工业务以来,英特尔一直在艰难追赶。如今这项业务虽已整合公司所有制造部门,却始终难以吸引外部客户。最新财报显示,代工业务营收44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特尔自有业务,运营亏损高达32亿美元。

英伟达与英特尔在新协议中对制造问题的回避,恰恰印证了分拆或是英特尔最好甚至唯一的选择。通过将芯片设计与制造业务分离,英特尔的各个部门才能更好地与英伟达等企业开展合作,使合作关系更加清晰顺畅。

分拆之后,英伟达可以与英特尔芯片设计团队专注开发数据中心和个人电脑CPU,然后自由选择台积电、三星或英特尔自身进行生产,无需再顾及英特尔的制造业务利益。更重要的是,英伟达、高通、AMD等芯片设计公司将会更愿意将订单交给英特尔代工,因为他们不必再担心英特尔会成为竞争对手。

事实上,英伟达如今愿意与英特尔密切合作,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英特尔在其主导的利润丰厚的AI芯片领域已不具备竞争威胁。

分拆的另一重优势在于:投资者(包括近期入股10%的美国政府)可以分别投资英特尔的芯片制造或设计业务。从国家安全角度考量,这种方式或许更能保障美国利益,毕竟近年来推动行业政策扶持的,正是对本土芯片制造能力(而非个人电脑CPU设计)的担忧。

当然,分拆英特尔制造业务面临诸多挑战:工厂持续亏损、相关融资交易复杂等问题都不容小觑。但若想与台积电竞争、重振芯片制造雄风,英特尔必须让制造业务独立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或可获得英伟达等客户及政府的支持。

一个值得期待的可能是:英伟达的投资将吸引其他潜在客户投资英特尔代工业务,这将为英特尔建设昂贵尖端芯片工厂提供所需资金,让分拆后的代工业务拥有更稳固的财务基础。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