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在财务申报文件中披露,在截至7月的季度中,两家客户占据了该芯片制造商39%的营收,引发了市场对其客户集中度的担忧。
据报道,根据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客户A"贡献了总营收的23%,而"客户B"则占总营收的16%。这一比例高于去年同期,当时英伟达前两大客户分别占销售额的14%和11%。
虽然英伟达每季度都会定期发布有关其主要客户的信息,但本周的披露引发了市场新一轮讨论:英伟达的爆炸性增长是否主要由微软、亚马逊、谷歌和甲骨文等少数几家大型云服务提供商推动。
英伟达财务总监Colette Kress在近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约占公司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的50%。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数据中心业务在第二季度占英伟达总营收的88%。”
"我们经历过营收主要来自有限客户的时期,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英伟达在申报文件中写道。
分析师们越来越关注这些云服务商的资本支出承诺,以此来预测英伟达未来的增长。
汇丰银行分析师Frank Lee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除非我们对2026年云服务提供商资本支出预期有更清晰的上行空间,否则我们认为短期内盈利上调或股价催化剂的空间有限。"他对该股票持有"持有"评级。
然而,英伟达的"客户A"和"客户B"不一定是云服务提供商。这仍是一个谜团,英伟达代表拒绝透露这两个客户的身份。
在申报文件中,英伟达表示其拥有"直接客户"和"间接客户",而"客户A"和"客户B"被列为"直接客户"。
直接客户并非英伟达芯片的最终用户。它们是购买芯片并将其集成到完整系统或电路板中的公司,这些公司随后将产品销售给数据中心、云提供商和终端用户。这些直接客户中有些是原始设计制造商或原始设备制造商,如富士康或广达;其他则是分销商或系统集成商,如戴尔。
而间接客户包括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公司和企业,它们通常从英伟达的直接客户处购买系统。英伟达表示,它只能根据采购订单和内部销售数据估算间接客户的收入。
要判断这些云提供商是否为英伟达的神秘客户身份非常困难,部分原因是芯片制造商在定义直接和间接客户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英伟达在申报文件中写道,一些直接客户购买芯片是为了构建自用系统。
此外,英伟达指出,两个间接客户各自占其总收入的10%以上,主要通过客户A和B购买系统。
更增添神秘色彩的是,英伟达表示,一家"AI研发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客户贡献了"可观"的收入。
英伟达向投资者表示,对该公司AI系统的需求仍然强劲,不仅来自云提供商,还来自其他类型的客户,包括购买AI系统的企业和"新兴云服务商"。英伟达还提到了外国政府,称今年将在"主权AI"领域录得200亿美元的收入。财务总监Kress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告诉分析师,所有这些产品类别都在推动英伟达的收入增长。
英伟达CEO黄仁勋还称,公司预计到本十年末,AI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将达到3至4万亿美元。他表示,在一个投资500亿美元的AI数据中心中,英伟达产品可能占总成本的约70%,不仅包括其图形处理单元,还包括其销售的其他芯片。
黄仁勋向投资者表示,这是未来五年的合理目标,因为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的投资规模和承诺支出非常可观,今年将达6000亿美元。他还表示,企业或海外云提供商等新类型的客户也在加入这一建设浪潮。
"众所周知,随着人工智能革命的全面展开,仅前四大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的资本支出在两年内就翻了一番。"黄仁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