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财报(2025日历年第一季度、财年第四财季)还是可以的——收入和利润均基本符合一致预期(注:收入稍微低了1%)。但是,美股开盘之后股价仍然一度大跌8%。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云智能业务上。市场预期太高了,认为能够增长20%以上(有些人拍的甚至更高),实际增速则是18%。而且,阿里资本开支环比下降(虽然同比仍然大涨),也被市场解读为“AI驱动的云计算业务发展不达预期”的象征。
我的看法很简单:对于国内互联网大厂的“AI驱动的云计算业务”,市场实在是过于乐观了。其实,腾讯云的业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大概率增速更慢,毕竟腾讯的整个To B业务增速也只有个位数,其核心驱动力还是微信支付恢复增长。投资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机构还是个人,此时恐怕都陷入了困惑:为何国内AI产业的突破性进展,没有转化为云计算平台的高速增长?虽然昨天腾讯、今天阿里的管理层都反复强调,对AI产业长期有信心,一定会继续加码AI基础设施、做好AI应用生态,但是如果看不见立竿见影的增长,市场情绪总会变差。
我的观点是:资本市场需要调整对中国算力产业(尤其是云服务)的预期,因为今年一季度形成的预期是不切实际的。当时,市场沉醉于DeepSeek的成功及其引发的巨大推理需求,据此认为互联网大厂的云计算业务将迎来强劲的推理需求。可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DeepSeek带来的实际影响,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先说第一条。今年一季度,数以万计的企业客户都在部署DeepSeek。然而,其中的需求大头——地方政企和大型国企,往往倾向于自行采购硬件算力而非租用算力。因为DeepSeek是个开源大模型,你可以下载部署到本地,从而保证数据安全并与业务流程结合。英伟达的H20推理机和华为昇腾910B推理机,今年在国内卖的都很不错,其中很大一部分(具体比例不详)是被企业客户而非云平台采购了。这当然不意味着企业客户的推理需求能够完全在本地消化,但至少意味着对云平台来说增量有限。何况即便要租用算力,电信运营商的算力中心还要分走一大块需求。
再说第二条。DeepSeek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开源生态今后一定会非常发达,不管今后是谁领先,反正开源不会比闭源落后太多(甚至会一样领先)。既然如此,“二线”闭源大模型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绝大部分二线大模型开发商(包括但不限于创业公司)都不应该再死磕基座大模型,而应该把重点转移到应用层面。在短期内,作为一个整体的训练需求会下降。其实这个过程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英伟达大卡租赁价格因此在国内出现过一波下跌,DeepSeek的走红只是进一步确立了这个趋势罢了。
AI算力需求只有训练、推理两大类型。现在,训练需求没有涨潮甚至在退潮,推理需求涨潮了但是大量内部消化,留给云平台的成长空间有多少呢?当然,上面说的是短期。在长期,一方面Scaling Law会继续生效,下一代大模型的训练需求可能还会有几倍、十几倍的提升;另一方面推理需求的井喷才刚开始,至少要持续好几年。这个中概股财报季,所有能跟AI扯上关系的公司,都在不停地教育资本市场:要看长期,要看长期,要看长期!长期很美好,短期数字不重要!
问题在于,资本市场已经把短期预期打上去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仅对云计算产业是如此,对国产芯片产业链也是如此。准确的说,这个“争先恐后上调预期”的游戏,开始于去年下半年炒作“豆包产业链”的时候;等到DeepSeek横空出世,炒作正式进入高峰期。就算你反复强调要看长期、别看短期,投资人只会问:“下个季度的财务模型怎么做?”翻译过来就是:“增长怎么拍?”谁要是拍的少,会被讥讽为小脚老太太,跟不上时代。大家争先恐后望上拍的结果,就是验证了“资本市场的反身性理论”——过高的预期会导致剧烈的波动,先是向上,然后向下。
至于今年以来才重新配置中概股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可能会说:“微软、亚马逊、谷歌的业务都在立竿见影地增长,而且已经立竿见影好几个季度了,为啥阿里云和腾讯云不行?”毕竟,过去两年多人家已经习惯了“既有长期故事、又有短期数据”,被美国“七巨头”给宠坏了。然而中国云计算产业乃至整个AI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哪能照搬美国的逻辑?事实证明,对大厂云计算业务不达预期反应最大的,往往是老外,偏偏这帮人是今年年初以来中概股的主力增量资金,所以短期市场波动当然是他们说了算了。
强调一下:我看好中国AI产业的未来,赞成阿里、腾讯等大厂在长期继续押注AI基建的战略思路,但长期是长期,短期是短期。长期,有可能是一年后,也可能是三年、五年后。现在的问题是资本市场乐观到希望这个季度(以及今后每个季度)都能交出强劲增长——“挟泰山而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要是真能做到,那根本不用等到DeepSeek走红,去年就该做到了。我们要意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可惜很多人只记得前半句,选择性忽视后半句。
本文没有得到阿里巴巴、英伟达、华为、腾讯或其任何竞争对手及同行的资助或背书。本文作者目前并不持有阿里巴巴股票,但可能通过基金或信托计划间接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