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和DeepSeek,新一波赚钱红利
7 小时前 / 阅读约13分钟
来源:36kr
又一波赚钱机会来了!

Manus已经放开注册,DeepSeek的热度也依旧不减,在这波AI浪潮之下,很多企业的1号位都在思考:我们的业务,如何跟AI相关?我们需不需要AI产品化?

在AI创新院开学典礼上,曾打造“今夜酒店特价”的连续创业者、云九资本合伙人、AI创新院导师、混沌创新领教任鑫分享了关于“AI产品化的深度拆解”,对于企业的1号位来说,机会和红利应该从哪里入手。

以下是任鑫老师的分享。

AI产品化如何找机会:用户要的不是电钻,而是墙上那个洞

AI产品化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讲产品具体怎么做,而是聚焦于如何入手、从哪里开始,如何找到机会,怎么去挖掘,以及如何兑现。

按照混沌的理论(供需连),所有产品的机会、业务的机会,就是供给和需求重合的地方。用互联网术语来说,这叫产品市场契合(PMF,Product Market Fit)。就是用连接把供需连起来。我们如果是这个连接者,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混沌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十倍速变化”,那么AI带来了什么十倍速变化?是不是智能供给的十倍速变化?比如,原本要找人帮你写报告,可能需要两周时间,还未必能找到合适的人,现在,你打开电脑,输入一行字,报告就生成了。

以前人工智能是很昂贵的、稀缺的、很难获取的,但现在供给已经变得十倍好、十倍快、十倍便宜了,这就是供给的十倍速变化。

当供给发生十倍速变化后,你会发现这个圈变大了。圈变大后,与需求重合的部分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重合点。

这些就是我们的新机会。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强烈建议大家思考AI产品时,不要只考虑如何在我的产品里加上AI,也不要只考虑产品加 AI或AI加产品,而是应该思考:如果我能搞定更多的AI和智力供给,我应该如何用AI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用户要的不是一个电钻,而是墙上的那个洞”这句话。所以,如果你是一家生产电钻的公司,当你思考如何在电钻里加上AI时,你会觉得很难。最终你可能会在电钻上加一个对话框,或者在官网上加一个对话框,但这没有用。

你需要真正思考用户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比如他真的要挂一幅画,需要打两个钉子,钉子要打多高?这两个洞是否水平?这时就可以加上AI了。所以,我们要加在事情上,加在任务上,而不是加在产品上。这是加AI的一个具体思路。

AI产品化的挖掘之道:在“事”里面加AI,不是在产品里加AI

那我们怎么去挖掘呢?

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拆解用户任务的全流程,看他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为了达成目的他做了哪些步骤?每一步他具体做了什么?他做这些事情是否感到累?如果他累了,我怎么帮忙。这就是我们的切入点。

即在“事”里面加AI,而不是在产品里加AI。

以搜索引擎为例,用户从提问到获得答案的步骤包括:定义问题、选择关键词、输入搜索、筛选链接、阅读理解、得出答案。

这一过程很复杂,但用户只想快速得到答案。因此,优化搜索引擎不应只是提升信息收集效率,而应帮助用户生成关键词、筛选链接、理解内容并直接生成答案。产品的核心逻辑应该是“更好地给你答案,帮你完成复杂步骤”。

我再举一个更明确的例子——

如果我是求职网站的老板,比如BOSS直聘的老板,我不会只想着在产品上加AI,而是会思考求职者找工作的全流程,如何用AI帮助他们简化这个过程。求职者从写简历、搜索岗位、投简历、与HR沟通、电话面试、线下面试到入职,每一步都很累,AI可以帮忙。

例如,AI可以为求职者生成定制简历,根据不同公司的需求突出不同优势;AI还可以判断公司是否靠谱,自动筛选并推荐适合的岗位,甚至自动投递简历。像JobBright这样的公司,就是通过AI帮助求职者写简历、匹配工作,甚至帮助解决签证问题。它的目标是“帮你搞定工作”,而不是单纯优化招聘网站。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比如面试时,AI可以作为面试助手,提示求职者如何回答问题。这些公司的思路是找到求职过程中的痛点,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而不是局限于传统招聘网站的模式。

JobBright甚至还会利用LinkedIn等社交平台,帮助求职者找到与目标公司内部人员的联系,通过推荐关系来求职,完全跳出了传统招聘网站的思路。

所以,不要只想着在产品中加AI,而是要思考用户完成任务的全流程,找到其中让他们感到疲惫的步骤,用AI优化。

例如,网上投简历可能不是最优路径,但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帮助他们找到潜在的内推机会,这就是一种新的思路。创新的出发点应该是让用户更轻松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单纯改进现有产品。

所有传统企业的同学,千万不要上来就说:“我要搞个大模型”。这样想是亏钱的。但从用户需求出发,就是赚钱的。即使亏,也亏不了多少。一定要反过来想。

AI产品化的兑现:四个层次找到目标

接下来是如何兑现。兑现的方法有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方法是:我们可以用AI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老的流程。

我们可以逐个环节去抠,看哪个环节用户需要动脑子,我们就应该帮忙,让用户不需要动脑子,让这个过程更顺畅。用户不仅指我们的目标用户,也包括市场上的用户,甚至是你公司内部的员工。所有的产品都不是大家头脑风暴出来的。

你身边的真实用户场景和真实的业务场景就是最好的资源。从这里出发,让AI 产品自然生长出来。这是一个逻辑。

再比如,用户在听播客时,往往需要听完一整个节目才能获取感兴趣的内容,这很累。如果用AI来筛选并剪辑出用户感兴趣的部分,生成专属播客,就能省事很多。

同样,在社交电商中,不同团长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修改产品文案,这也很累。如果AI能根据团长的风格和场景生成个性化文案,实现“千人千面”,就能减轻他们的负担。

第二层次的解决问题方法是:不管原来的流程,直接搞一个新流程。

直接创造新流程,而不是优化旧流程。例如,JobBright通过内推这一新流程,直接提升求职效率,而不是优化传统应聘流程。

再比如在儿童教育中,与其让AI讲课,不如通过AI引导孩子们参与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再比如批改作文,传统方法是老师批改,但AI可以提供更创新的解决方案。比如用AI以不同作家的风格重写作文,或者将作文中的场景用动画展示出来,帮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写作内容,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创新的关键是跳出现有流程,直接用AI提供更好的结果,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

整体上来讲,我们第一步想到的很简单,就是人类怎么做,我就用AI怎么做。

但在第二步,我们可以跳出来再想一下:用户要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做法是受限于我们的脑子、我们的“带宽”。如果没有这个限制,你如何更“浪费”地使用这个智力资源,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不要被自己束缚住了。

当我们做完第二阶段之后呢?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做得更好。很多人忽略了AI可以开拓全新的市场,而不仅仅是服务现有客户。

以往,高服务成本和使用门槛限制了市场,但AI降低了这些门槛,让原本受限的用户也能进入市场。例如,盲人和聋哑人等特殊群体曾因能力限制无法使用某些产品,但AI可以帮助他们,从而创造新的市场。

再如,美国的法律服务因高昂费用而限制了市场需求,但AI可以低成本处理小纠纷,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类似地,拼多多通过降低电商门槛,成功开拓了新市场。

除了价格门槛,能力门槛也常常被忽视。许多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会感到困惑,但产品开发者往往意识不到这些门槛。我们不要仅仅盯着竞争对手去抢夺那些已经成熟的市场,而应该看到门槛降低后,是否有一批新用户,他们或许是第一次使用我们的产品。

举个例子。我第一次意识到即使是买冰淇淋也有门槛,是因为在机场通过小程序买了DQ冰淇淋。DQ复杂的菜单让我本能地选择小程序下单。这说明,很多产品看似简单,但对用户来说仍有门槛。

另一方面,很多人会误以为自己没有需求,比如做导演或用Photoshop,但其实他们可能只是被门槛吓退。当门槛降低,比如美颜相机让修图变得简单,市场就会扩大。

更进一步,当新市场被打开时,用户可能不再是人类,而是AI或机器人——现有工具是为人类设计的,AI使用起来可能不顺手。因此,为AI专门设计基础设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比如为AI开发搜索引擎或浏览器。

以3D打印机为例,调整3D模型需要专业软件(如Blender),但通过MCP Server技术,AI可以通过说明书(如API文档)学会使用这些软件。

用户只需口述需求,AI就能操作软件完成任务。例如,在工业领域,为软件添加MCP Server,让AI学会操作工业软件,甚至结合工程师经验开发代理,实现标准化工作的自动化。

第四层机会是:假设五年后所有的工作都由AI完成,那么在你的产业里,有哪些基础设施的事情可以提前布局?我们可以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哪些铺垫?

整件事情的本质其实是今天我们讲的做AI产品,不是做软件,也不是做一个互联网服务,而是在抢工作,是在做知识工作。其实,整个软件市场是很小的,而整个服务业才是一个大市场。

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工程师。我们做的工业软件,其实是蓝翔技校的升级版,我们在教这些AI agent 如何使用这些工业软件,教它们如何开挖掘机。然后,我们会把这些agent派到工厂去工作,让它们在工厂里“领工资”,我们从中抽成。这就是新的商业模式。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惑:这听起来很技术。我们不是搞高科技的公司,我们是一家传统公司。我们缺程序员,怎么搞得定?

其实不是这样的。技术现在正在平权,AI正在平权。到今年年底,中级程序员所做的所有事情,AI都能做。我们在去年4月就已经实现了后端代码的 100%AI 编写。今年,我们的中台代码也是100%AI编写的,没有一行代码是人类写的。

当然,这些产品可能确实有点丑。不过,说不定下半年就会变好,或者你可以找一个好的设计师来改一改,很快就会变好的。

现在最恐慌的反而是那些原本就有技术的人,因为他们会发现,半年前还有50%的事情是他们能干的,现在80%的事情AI都能干了。所以我们应该疯狂地拥抱AI技术。当你越不懂技术的时候,AI对你来说增量越大。

我们主要是给大家换一种思路,如果你们想详细了解,我们混沌的线上课会有详细内容。所以,大家不要总想着怎么做AI产品,因为一旦这样想,你就会陷入技术细节,觉得有技术卡点,然后去看那些公众号,看一堆技术模型又怎么样了。这样做不对。

AI产品化的本质:从业务出发,给AI找活干

大家应该从自己的业务出发,从自己的市场出发,思考我其实不是在做AI产品,我是在帮AI找活干。帮AI找活干,最重要的是有活,而不是做出一个AI产品有多难。

我再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Abridge。它是专门帮医生做笔记的。

医生在和病人聊天时需要记录文档,他们每天要浪费大量时间在这上面。以前在美国,有一个专门的书记员角色来帮他们做这件事,他们甚至把它外包到印度。有人就想:这个活儿AI能干。于是,就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让AI帮医生抄笔记。

第二个是YC(Y Combinator)的最新项目。

他们一直在寻找AI的应用场景,他们发现美国“Drive Through”(汽车外卖窗口)的点餐语音交互服务常外包到南美,这件事明显可以用AI去做。于是,他们成立了一家公司,为连锁餐饮企业的“Drive Through”提供AI语音交互服务。

所以,未来的活儿都会被AI干掉。唯一的区别就是谁的AI干掉的。如果你能先识别出这里有个活,然后你先培养AI来干,接着你先派AI去干,那你就赚到了。唯一的区别是谁的AI去干。我们是被AI挤压的人,还是我们是培养AI以及派遣AI的人,这就是差别。

最后,总结一下——

第一,机会在于我们用AI这种十倍速变好、变快、变便宜的智能去覆盖更多的用户任务,帮用户干活。不是在那些高科技领域去帮用户干活,我们的机会是在更多平凡的任务上。

第二,在为用户干活的整个过程中,去理解他想要的是什么,他每一步有没有感到疲惫,我们在哪里可以帮到他。要么减少他的疲惫,要么取得更好的成果,要么服务更多的用户,要么帮AI 做好基础设施。

最后一点,我们是在帮AI找活儿,找那些可以帮上用户忙的活儿,并且用户愿意为这些服务支付工资。一旦我们回到这个本质,大家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和每个人都有关系。

我们在定义什么是值得被做的,然后我们再培养更多的AI去把这些事给干掉,一起来做出一个更好、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才是做AI产品,而不是简单地往产品里加一个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