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是优步或Lyft的司机,他们实际上可以管理一个车队,比如管理10到20辆车,就像牧羊人照顾羊群一样。”
这是马斯克在10月10日“WE,ROBOT”发布会上为其自研Robotaxi车型Cybercab设想的商业模式。
如果按照2016年Waymo从Google独立,国内自动驾驶公司相继成立开始算起,全球车企在Robotaxi产业上持续高成本投入了将近10年之久。但是Robotaxi到底何时才能到来,一直到今天行业都没有一个基本共识。
随着特斯拉Cybercab的发布,马斯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6年。特斯拉计划明年在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Cybercab计划在2026年或者2027年前大规模量产。
2026年,一个平平无奇的年份随着特斯拉的加入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特斯拉更像是一个冲锋号,所有Robotaxi玩家开始闻风而动。
就在特斯拉发布Cybercab的同一天,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也表示,目前正在加快小鹏Robotaxi业务步伐,明年下半年将在量产车上实现对标海外一流Robotaxi的软件使用体验,计划2026年正式推出Robotaxi。并称“随着L4智驾能力逐渐成熟,政策法规持续完善,Robotaxi的座舱可以设计成任何场景”。
11月22日,滴滴CTO张博卸任,未来将专注到自动驾驶业务中,全力冲刺Robotaxi。
10月12日,极越在AI智驾分享会上宣布,将与百度Apollo合作,在2026-2027年期间共同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
10月14日,吉利旗下出行平台曹操出行CEO龚昕透露了曹操出行未来五年的Robotaxi战略规划:在两年内推出完全定制化Robotaxi车型。曹操出行将构建覆盖全场景的自动化运营系统,应用将于2025年上线,2026年正式开放。
10月15日,文远知行正式发布旗下新一代量产Robotaxi —— GXR,首创取消副驾驶位,是迄今全球最具空间体验感的量产Robotaxi车型。为冲刺2026提前做准备。
广汽旗下的如祺出行也在招股书里表示:预期Robotaxi将于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预计Robotaxi的单公里成本将低于有人驾驶网约车服务,目标群体为目前使用私家车或公共交通工具的个人。
T3出行将于2026年在南京全域开展自动驾驶服务。此前,并公布到2026年年末L4级自动驾驶车辆商业运营1000辆的目标。
……
如果我们要在以上新闻中找到一些共性,不难发现2026这个高频的词。在主流玩家的规划里,2026是Robotaxi大战的爆点。但是,这一切是否已经准备就绪了呢。
如祺出行副总裁孙雷在十月份的“2024车路云50人年度发展论坛”上曾指出Robotaxi商业化目前仍然面临监管、技术、成本、服务(运营)和市场五大挑战,且背后存在安全性、ODD(设计运行域)和经济性的“不可能三角”的底层逻辑,即单一Robotaxi服务目前很难同时实现足够安全、运行区域足够大和经济性足够高三个目标。
我们也聊了不少头部Robotaxi人员,大家聊得最多的也基本都是这几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是监管。先说大逻辑,目前全球都在争夺自动驾驶高地,不管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对自动驾驶的态度都非常积极,按照很多企业的反馈,只要技术过硬,政策上基本都不会设置太大的障碍。
政策对于Robotaxi企业的监管主要包含几个方面:投放数量、是否有安全员、运行区域、运行时间、是否可商业化运营。这些都没有规律可言,不同地方领导班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制定政策。
这里我们以武汉和百度萝卜快跑为例,目前百度在武汉投入了400+萝卜快跑车辆(百度计划年底干到1000+),武汉允许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全区域开放(除了一些敏感区域)。而且都是可收费的全无人车辆。只能用2个字来形容:激进。
北京市政府对待安全员的问题是每5000km不出现车辆发生主责的情况下,按照“主驾安全员—副驾安全员—无安全员”的逻辑推进。不出现车辆主责的意思是“发生事故时,自动驾驶车辆不负主要责任”的情况。企业在试运营期间基本上5000km不出现自动驾车辆主责的事故提升一级,如果出事所有里程积累里程清零,重新开始。包括增加ODD(运行区域)所有的流程都需要重新走一遍。
从这些实际案例能看出来两点:首先,政策对Robotaxi产业绝对支持;其次,政策也非常谨慎,每一个细节都会反复验证,而且整个节奏拉的比较长,但并非裹足不前。
8月27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称,正在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其中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上路通行、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相关责任追究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目前可查的信息显示,国内已有北京、上海、深圳、无锡、苏州等十余个城市取得地方立法的实质性进展和结果。
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涉及到安全标准与责任认定、运营管理、数据管理、隐私保护、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流程建制。目前,国家引领,地方先行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配套的政策和法规是Robotaxi大规模发展的必要条件,地方层面立法远远不够,亟需一部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出台。
再就是技术。目前整个行业在Robotaxi技术上大致分为2个流派。一个是通过辅助驾驶的技术路线不断“升级打怪”,代表企业是特斯拉和元戎启行。他们的设想是通过一套技术架构覆盖L2辅助驾驶和L4;另一种是坚持用L4的思路做Robotaxi,代表企业是Waymo,文远知行,小马,百度等企业。
虽然大家对技术路线的选择不同,但总体估计都比较乐观,特斯拉计划2025年在加州推出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文远知行在招股书中也提到为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做好了准备,小马智行CTO楼天城也认为,当下自动驾驶已经没有了技术阻碍,技术进程已经过半,技术的商业化是另一项重要工作。对于Robotaxi的大规模落地,他表示在2026年的时间节点,公司可以做到单车盈利转正,这将让公司进入良性的正反馈之中。
再来看成本,技术路线的不同导致成本上也存在巨大差异。
目前整个行业在Robotaxi的传感器选择基本是3个思路,一种是特斯拉为首的极简主义者,依靠纯视觉来完成,这种成本也最低;另一种是Waymo为代表的“保守派”,尽可能足够多的“堆料”来保证安全,这个成本自然也最高;另一个就是国内百度,文远,小马等大部分玩家采取的折中方案,既要保证一定的安全体验,但也没有完全忽略商业上的可行性。
目前所有Robotaxi玩家里只有百度和特斯拉公布了成本数据。马斯克表示Cybercab的成本会控制在3万美元。折算下来差不多是21万人民币。这个对整个行业能够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数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特斯拉去掉了昂贵的激光雷达,在Cybercab上采用了成本更低的纯视觉方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前不久的互联网大会上说RT6的成本已经降到了25万。
其实降成本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采用更少的传感器,而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下降了以后,系统是否能安全运行。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派系之间大佬还有过激烈争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我们之前的内容。
特斯拉指出激光雷达重大“缺陷”,L4技术人员激烈反驳
最后来聊聊市场的问题。这里主要是包含两个:一个是市场规模;另一个是用户接受度。
市场规模方面,今年Robotaxi最大的一盆冷水来自蔚来汽车CEO李斌,他在8月份科技日的媒体采访环节表示蔚来并不看好Robotaxi产业,理由是Robotaxi的产业规模不大,每个城市能够投放的数量有限,就像共享单车一样,但他同时表示Robotaxi技术一定会取得重大突破(远高于人类安全水平),
来看看全球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按 GTV(交易额)计算,全球移动出行市场规模在2025 年将达到 4.5 万亿美元,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7万亿美元。预计2030年前后,Robotaxi服务将进入成熟商业化阶段,并在全球主要地区部署。中国预计将成为最大的Robotaxi服务市场,预计2030年将达到390亿美元,约占全球Robotaxi服务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需要强调一个小细节,沙利文同样强化了2026的时间节点。在技术进步、扶持政策和硬件成本下降的推动下,Robotaxi服务有望在2026年左右实现商业化。
再来看用户接受度,我们直接上几个数据:文远,百度和小马。
文远是当前全球唯一在两个国家同时公开运营Robotaxi的公司。2019年11月,文远知行推出了中国首个收费运营的Robotaxi服务,覆盖广州市黄埔区全域,迄今累积了超1800天的公开运营经验。2021年11月,文远知行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开启了公开运营的Robotaxi服务,运营着中东最大的Robotaxi车队。
小马智行拥有超250辆Robotaxi车辆。截至目前,Robotaxi已累积超3350万公里自动驾驶路测里程,其中包括近400万公里无人驾驶路测里程。
截至2024年6月底,小马智行PonyPilot移动App的注册用户数量超22万。截至 2024年8月底,约 70% 的注册用户会多次使用。2024年上半年,每辆全无人Robotaxi日均订单量超15单。
再来看百度,截⽌2024年9⽉30⽇,百度Apollo累计订单量突破800万单,2024年三季度⽇均订单数突破1万。百度Apollo预计其将在2024年底实现盈亏平衡,并在2025年全⾯进⼊盈利期(以上计划仅限于武汉地区),但这个说法遭到了何小鹏的反对。
这些企业都认为用户接受度并不是问题,技术安全性高,价格还便宜,用户没有理由不选择。
综合以上所有的分析来看,2026年对Robotaxi确实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间点,说大规模爆发有点夸张,但对于发展了10年的Robotaxi来说,确实是整个行业实现断层式跃进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