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大厦将倾”,马斯克恐已无力回天
4 小时前 / 阅读约11分钟
来源:36kr
屡屡受挫

埃隆·马斯克正在淡化他在“政府效率部”(DOGE)中的角色。此前,他在DOGE的作为引发了抗议,甚至连累特斯拉门店遭打砸。现在,特斯拉的电动车业务急需一个新的爆款产品,但短期内似乎难以实现。至于成为第一季度亮点的电池业务,也将因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而受挫。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斯拉公布了四年来最糟糕的季度业绩。销售额下降9%,汽车业务收入下滑20%,致使利润暴跌71%。鉴于关税和市场动荡等不利因素,公司干脆没有给出全年销售目标。

不过,自年报发布以来,特斯拉股价反而上涨了9%。投资者主要是因为一件事而欢欣鼓舞:马斯克表示,他很快将减少在DOGE负责精简联邦政府的工作量,将更多精力投入特斯拉的管理工作中(不过,他还需兼顾SpaceX、xAI和Neuralink等项目)。

但这并非投资者想象中的灵丹妙药。如今特斯拉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利润率下滑、竞争加剧和品牌形象受损,都在马斯克加入特朗普政府担任“特别政府雇员”期间日益加剧。即便马斯克重新活跃在特斯拉管理岗位上,这些问题也不会很快消失。更糟糕的是,如今看来,马斯克已经拿不出新的解决办法,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项目上——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

目前,特斯拉的利润来源依然是汽车销售和电池储能系统,但这两项业务都遇到了麻烦。

公司没有能够接替Model Y和Model 3的重磅车型(不久前发布的Cybertruck堪称汽车史上最大败笔之一)。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的关税预计将冲击整个汽车行业的销量,特斯拉也不能幸免。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将对进口的中国电池电芯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势必重创特斯拉的电池组业务——这是其上季度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在4月22日的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对这些问题轻描淡写。“我们现在远没有到岌岌可危的地步,还差得远呢。”他说。“的确存在一些挑战,我预计今年还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波折。”

01

不过,有些问题也完全在意料之中。

虽说马斯克是在1月20日特朗普重返白宫(离不开这位世界首富2.5亿美元资金的支持)之后政治活动才变得更加频繁的,但他对右倾政治立场的接纳,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煽动性言论,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损害了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尤其是在加州和欧洲等重要市场。包括马凯特大学法学院(Marquette University Law School)4月一项调查在内的多份民调显示,60%的受访者对马斯克持负面看法,58%的人不认同他在DOGE的所作所为。YouGov和雅虎新闻(Yahoo News)在3月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则发现,67%的美国人表示不会考虑购买或租赁特斯拉,其中大多数都将原因归结于马斯克本人。

“还记得大众汽车的排放门丑闻吗?一次监管危机让大众损失了数百亿美元和品牌声誉,特斯拉现在也到了这种地步。”总部位于英国的营销公司The Behaviours Agency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苏·本森(Sue Benson)表示。“不同的是,这一次问题不在产品本身,而是在人身上。现在想把人和品牌切割开来已经太晚了。而与此同时,特斯拉也失去了它在电动车市场上的领先优势。”

气候抗议者在纽约市一家特斯拉展厅外喷涂反DOGE口号。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虽然马斯克确实承诺将把更多时间投入特斯拉,但他还需要管理SpaceX、X(原推特)、The Boring Company和Neuralink等企业(更何况还有成员已达十几名的“子女军团”)。其实在他加入DOGE之前,他的精力就已经被严重分散。

“他说了他以为大家想听的话,”Gerber Kawasaki财富与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斯·格伯(Ross Gerber)表示。他持有特斯拉股票,但一直呼吁马斯克辞职。“但他还得继续运营xAI,继续忙特斯拉、SpaceX和X,还要参与DOGE。那又能有什么变化呢?”

02

特斯拉目前最紧迫的挑战是扭转电动车销量下滑——今年第一季度降幅达13%。更令人担忧的是汽车收入暴跌20%,意味着公司不仅卖得更少,单车售价也更低。4.09亿美元的利润全部来自出售监管积分——即其他车企为了满足美国联邦层面、加州和欧盟的环保要求向特斯拉购买的积分。如果没有这5.95亿美元的积分收入,特斯拉恐怕就会录得亏损。

要止住销售颓势,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推出一款新车型。

但马斯克和他的工程团队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正准备推出Model Y和Model 3的改款车型(这两款车分别在2020年和2017年上市),价格也将更低。相比传统汽车行业常见的“全新换代”,即重新设计外观和内饰,2025款Model Y更像是对2024款进行小幅修改:在前引擎盖和后尾部新增一条灯带,配备了线条更加流畅的头灯和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轮圈。

这种做法或许能在短期内刺激销售,但长期来看并不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传统车企定期推陈出新是有原因的。总部位于克利夫兰的顾问公司GM Automotive负责人、行业研究人士格伦·默瑟(Glenn Mercer)指出,大幅度更改外观通常会带来更好的市场反响。“如果只是把旧车型一遍遍地投放市场,不做实质性的外观改动,说得夸张点,这些车基本上就跟‘僵尸’无异。”默瑟对《福布斯》说。

在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和特斯拉车辆工程负责人拉斯·莫拉维(Lars Moravy)并未透露推出这些更便宜车型的具体细节。行业分析师预计,特斯拉很可能通过使用更小、更便宜的电池组(续航里程也就更短)以及删减一些技术配置来实现降价。

默瑟表示:“如果特斯拉的对策不是升级换代,而是减配降价——就像他们之前去掉超声波泊车传感器那样——那就更糟了。一般来说,到了车型生命周期的下滑期,正常做法是增加配置,以转移消费者对外观过时的注意力。”

03

那么,又有谁推出了更新的车型呢?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动车制造商,以及通用汽车、现代、起亚、本田和Rivian等美国本土竞争对手。特斯拉在电动车市场的份额从三年前的75%跌至今年一季度的43%,也就不足为奇了。

直到几年前,马斯克还声称特斯拉将在本十年末每年销售2000万辆电动车。但如今,他已悄然放弃了这个目标,转而押注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销售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人工智能服务和工作机器人。

“特斯拉未来的根基在于大规模生产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自动化人形机器人,”马斯克近日表示。“如果一家公司能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真正有用的自动化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车辆,那它的价值将会十分惊人。”

话虽如此,特斯拉尚未能证明自己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Waymo是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的实际领先者,其车辆配备的传感器和计算系统比马斯克计划为特斯拉配置的要复杂得多。与此同时,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多年来已展示了多种人形及动物式机器人,它们的能力也远超特斯拉颤颤巍巍的Optimus。(还有一个短期问题: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中方对特朗普关税予以反击后,特斯拉目前无法获得机器人电机所需的稀土磁铁——中国是唯一的供应国。)

像格伯这样的投资者的希望马斯克能将开发新产品作为要务。他认为,去年秋季特斯拉展示的Cybercab概念车(按照马斯克的设想,这是一款没有方向盘的未来派自动驾驶出租车)本可以作为一款更便宜的电动车推向市场。

“这个定位毫无意义。Cybercab就应该是一辆售价2.5万美元的两门小号特斯拉,就应该给它加上方向盘并量产。”他说。“这是一款外观非常酷的车,和特斯拉现有产品线有明显区别,可以吸引新的客户群,尤其是在定价2.5万美元的情况下。而现在他们只是搞一个简配版的Model Y,简直是自废武功。”

04

在特朗普新一轮关税政策下,特斯拉相对其他车企受到的冲击较小,因为它并未像其他大多数车厂那样从海外(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整车。

但它仍然从海外采购钢材、铝材及汽车零部件,因此相关成本上涨仍会对其造成影响。而且,关税尤其会冲击到特斯拉除电动车之外最成功的业务——能源生产与储能,即向家庭用户、公用事业公司和企业销售电池储能系统。今年第一季度,这一业务线的收入跃升67%,达到27.3亿美元。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储能产品Megapack。图片来源:Xinhua News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不过,这些电池储能系统依赖中国制造的磷酸铁锂(LFP)电芯,而这些电芯将受特朗普对中国产品征收145%关税的严重冲击。特斯拉原计划获得全球最大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技术授权,今年内开始在内华达州的电池超级工厂自行生产LFP电芯,其成本应该会低于特斯拉电动车所使用的锂离子电芯。但这一计划目前已陷入停滞。

“关税对能源业务的影响将格外严重,因为我们的磷酸铁锂电芯采购自中国,”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Vaibhav Taneja)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我们正为在美国本土生产磷酸铁锂电芯调试设备,但现有设备的产能只能覆盖我们目前总装机容量的一小部分。”

这意味着特斯拉Megapack电池储能系统的价格将大幅上涨,各方的需求也会萎缩,尤其是那些采购电池储能系统用以储存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公用事业客户。

“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到在本土大规模生产磷酸铁锂电芯,就算是特斯拉也不行。由于145%的关税,所有人都要面临这类电芯价格上涨的局面,”一位熟悉特斯拉电池业务的人士表示(该人士担心遭到报复,要求匿名)。“电力公司是不会愿意为涨价买单的。不是说特斯拉会输给竞争对手,而是这个市场会因为价格飙升,直接就消失了。”

格伯长久以来都是马斯克的“粉丝”,如今却成为其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他认为,即使马斯克减少了参与DOGE相关事务的时间,目前也看不出他会提出什么有效的方案,来解决特斯拉短期的产品战略问题。

“我不觉得他将重心转回特斯拉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转,”他说。“这解决不了特斯拉眼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