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联会崔东树:1-3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68%,自主品牌海外持续走强
2、工信部:加强通用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3、特斯拉:坚持视觉处理方案,先进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
1、乘联会崔东树:1-3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68%,自主品牌海外持续走强
5月3日晚间,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2025年1-3月份世界汽车销量达到2264万台,新能源汽车达到446万台。2025年1-3月的新能源车份额达到19.7%,其中纯电动车的占比达到12.9%,插电混动达到6.8%的汽车比例,混合动力占到7%,油电混动的占比提升。
目前海外可统计到的主流市场中,自主品牌新能源的海外市场分析总体表现持续走强。2021年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海外市场份额1.8%;2022年上升到4.7%,增2.9个点;2023年上升到7.9%,增3.2个点;2024年自主新能源乘用车海外销量份额9.5%;2025年3月自主新能源乘用车海外市场销量份额11.7%。由于欧美新能源表现较差,因此自主新能源乘用车海外市场销量份额上升速度提升。
崔东树指出,世界新能源车渗透率总体呈现快速提升趋势,2022年已经达到13%水平,2023年达到16%,2024年达到19.2%。2025年1季度仅有19%。2025年1季度渗透率中,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6%,德国达到24%,挪威达到75%,美国仅有9.7%,日本仅有2%,因此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不均衡性极为明显。
近期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增速强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较大反转。2021年中国全年保持52.4%的较强水平;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超过63%;2023年的中国占世界份额64%;2024年继续冲刺到70.1%的份额,其中2024年1季度份额62.3%;2025年1季度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继续保持67.7%的较高份额,较同期增长5.4个百分点。
中国在世界纯电动车市场份额表现相对平稳,2017-2018年是在60%左右的份额;2019-2020年份额稍微有所下降,降到2020年的48.5%的份额;2022年又回升到65.9%的份额;2023 -2024年的份额低于65%的份额水平;2025年1-3月中国在世界纯电动车市场份额62.9%份额,较2024年1季度增加4.1个百分点。
世界新能源车总体的增量贡献基本就是在中国。2025年1-3月份的世界新能源的增减量贡献度中,中国占了84%,德国和法国各占了增量的5%,英国占了3%,土耳其占了2%,意大利占了1%,其他国家实际上增量贡献度都出现了相对下降的情况。中国车市是世界新能源车竞争的核心的焦点。
在具体车企方面,从历年销量份额看,中国的比亚迪世界领先,中国吉利迅速崛起,特斯拉表现不强,下滑到第三位。近期上汽集团乘用车和上汽五菱两家自主车企海外表现较平稳,吉利汽车与长安新能源走强明显。德国大众的新能源车表现较强,但宝马集团、韩国现代等下降到第三梯队水平。此外,豪华车的新能源化浪潮竞争相对激烈,而目前宝马、奔驰的性能车走势一般。崔东树称,中国新能源传统车企的表现总体走强,尤其是长安、零跑等表现特别良好。
2、工信部:加强通用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据新华社消息,记者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下一步将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工业领域高质量数据集。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我国已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得到应用。
他还称,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下一步将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手抓供给,一手抓应用,推动制造业的全流程、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智能升级。同时,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的研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规模广泛应用。
3、特斯拉:坚持视觉处理方案,先进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
5月4日,特斯拉通过官方微博发文,再次强调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基于视觉处理技术的智能驾驶路线,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
特斯拉在发文中表示,公司的视觉处理方案搭配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已通过数十亿真实世界数据样本训练,实现了多场景、更安全的智能驾驶技术路径。特斯拉用实力证明,“先进的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此举意在凸显其技术路线的差异化优势。纯视觉方案若能达到与多传感器融合相当的安全性能,确实有望在降低智能驾驶系统成本方面取得突破,这对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有专家表示,视觉系统在极端天气与光线条件下的表现仍存在挑战。特斯拉能否通过算法优化与数据积累完全弥补硬件多样性不足,仍需市场检验。
此前,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批评激光雷达是“错误的解决方案”,称其在复杂道路环境中效率低下,而视觉系统结合生物神经网络才是最优解。因为纯视觉方案能最贴近人类驾驶习惯,是通向完全自动驾驶的“第一性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日前还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331亿元人民币,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103亿元,研发投入又一次刷新记录。狠投研发的特斯拉,将精力集中在生产制造和研发创新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包括特斯拉辅助驾驶再精进,是普通车辆安全10.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