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末日安全屋”,每晚正陪着年轻人入睡
来源:36kr 7 小时前

窗外是极端天气,看上去不适合出门。房间内点着一团噼啪作响的篝火,角落里还有充足的物资来捱过这个冬天……这里看起来像是世界末日场景下的庇护所,在每天晚上,你都能在抖音和B站的直播间内找到这些由AI生成的安全屋实景视频,它们正陪伴着很多人,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图源B站@薄素的小屋

图源抖音@雨雪助眠

“末日安全屋”的概念,近来成为人们助眠的新宠。天气可以是大雪,可以是暴雨,唯独不能风和日丽。安全屋们多为单人间,必须要有一张柔软的大床,外部环境越是恶劣,就衬得屋里越是舒坦。

自然环境与白噪声,本来就是助眠的热门组合。风声雨声雷声,溪流声海浪声踩雪声……白噪声多为对自然中声音的采样或复刻,通过规律性的重复,掩盖一部分睡眠环境的噪音,让人能安心入睡。除此之外,一些“工业白噪”也受到部分人青睐:如空调声、电扇声、火车驶过铁轨的声音等。

但为什么是末日题材?在某个末日安全屋的作品下,有一条2000多赞的评论写道:“有时候我怀疑我是不是得了啥精神病。我喜欢在睡觉前幻想世界末日,然后我和家人躲在提前找到的山洞里,里面有储存好的食物,医疗设备,书籍,农作物种子……”

有的屋子注重食物丰富。图源B站@亭林门下行走

有的屋子注重画风唯美。图源抖音@媛姐美景

在留言和弹幕里,人们开启对一个完美安全屋的想象,仿佛一场线上进行的生存演习。讨论内容格外具体务实,例如开凿山体造一个不锈钢材质的屋子,到底需要花200万还是1个亿,抗震、抗炸、植物培育系统都要考虑进去,具体建成什么样还要看灾难的种类:是洪水还是极寒,瘟疫还是陨石,看起来越讨论越精神了。

当代人似乎一直都有些末日情结。从风靡一时的诺查丹玛斯预言和玛雅预言,再到一系列以废土生存、地堡等元素为题材的文艺科幻作品,甚至在美国,许多“生存狂”(survivalist)早就开始了为自己建立地下避难所的实践,他们在用钢板加固过的地下小屋里储存水、罐头和武器,时刻为世界覆灭做好准备。

手工耿也曾戏仿这一概念,打造“地下钢铁安全屋”。图源B站

只是老美的生存狂们也想不到,让他们躲在里面才感到放心的小屋,用AI简单复刻下,再放进直播流里,竟也能让大洋彼岸的失眠人安睡,这何尝不是一种世界大同。

AIGC的加持,让叶公好龙的生存狂们也有了去处,他们的想象力很快转变成了虚拟现实中的生产力。我刷到过一个最戒备森严的末日庇护所——它的入口设在悬崖一侧的内嵌道路中(以避免从山下被观测到),用防爆金属门与外界隔绝,进入庇护所需先经过消毒室全面消毒,还可在监控室查看屋子内外的全部画面,弹药库,冷藏库,蔬菜种植区更是应有尽有……只能说要比起绝地求生,我们真不虚任何人。

图源抖音@章鱼AIGC

直播间里的助眠安全屋,更多做得没有这么极端。比起美式硬核庇护所,我们的安全屋多了不少自然主义气息。许多房屋设立在水边或林间,雪山之上或湖中央,有的甚至看上去和一个装修精美的中产房屋无异,但在这里,你似乎永远想象不到有人会来做客的场景。

安全屋的内核,或许正是在于营造一种“孤岛感”。一堵墙和一扇窗,将安全屋内外的世界一分为二,这道物理边界也让观众在心理上形成了一道精神结界——打开直播间,即走进了安全屋,职场和生活的压力也被象征性地阻挡在外,成了窗外的景观,那些来自外部的纷繁声音随之简化为了背景白噪声,无法再对你造成直接的干扰和伤害。

在一些安全屋内的电视上,循环播放着外部世界正经受灾难的影像,而屋内烤肉小酒齐全,样样都有。某种程度上,这个画面也是当下年轻人的一张心理侧写:我们不再奢望世界安稳,而更多祈求在房间内自保。末日审美的产生,恰恰是那些风和日丽的景象已不再让人信服,人们反而更愿意去追求那些有危险环伺的安全感,因为外部的危险,反过来证明了这间小屋的坚实与可靠。

也有极简风格的安全屋。图源B站@克普先生

甚至有东北风格的。图源B站@rainasleep

这种对可控危险的偏好,同样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时代,那些从班主任嘴里传来的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停课通知,往往会让我们兴奋不已;上班之后,因为大雨或大雪而偶然获得的居家办公的一天,也总能给人很强的幸福感。外部世界的失控,往往会成为我们夺回内心控制感的契机,这时候我们不必再去完成KPI,更无需假装奋力前行,只需要猫在家里活着就行。直播间里的各个安全屋亦如是,它们实际上为疲于应付社会责任的每一个自我,都提供了精神上的缓冲空间。

面对现实中的坏天气,居家者窃喜之余还会有些道德负担:总有在雨雪天也不得不出门工作的人。而末日则是把这样的场景极端化:现在世界都毁灭了,没有人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了,更能心安理得地在一片废土中睡个好觉了。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失眠经验和同类观察,睡不着觉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大脑的后台没杀干净,总觉得今日还有未竟之事。它可能是一个具体任务的拖延,也可能只是心头的一个执念,但凡有“这事儿没处理完”的念头存在,短时间内就甭想睡了。

末日安全屋助眠的有效性,恰在于它们提供了一个最无所事事的场景。AI制作,不需要专人值守,极低的运营成本让很多直播间可以整夜甚至全天在线。不同于其他直播间变着法带给你的游戏体验和视觉刺激,安全屋直播所提供的,更多是无用但有效的陪伴。

图源B站@解压鸭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有48.5%的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其中城市睡眠困扰率高于农村。显著的困扰背后是巨大的需求,艾媒咨询预测,2027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将超过6500亿元。无论是传统的床上用品,还是眼罩、耳塞等辅助产品,再到智能手表、手环等睡眠检测设备,都说明围绕着睡眠经济,还有一片亟待开拓的蓝海市场。

而助眠直播,与越来越多生产助眠视频与音频的创作者,正在这一领域积累着数量与质量可观的内容。它们的形式多样:安全屋可以不是一间房子或一套公寓,也可以是雪夜火车里的卧铺车厢,或是位于深山里的图书馆;使用的场景也更灵活:很多制作精良的内容,会被用户用投影仪投到墙壁上,提供更有沉浸感的助眠氛围。

火车卧铺助眠。图源B站@可可西里奇遇记

当下的助眠内容,也在为助眠服务的下一步进化打下软性基础。随着VR、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性能提升,未来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完全置身于某个温暖可靠的场景中,在不知不觉中入睡。在B站和抖音,这些由AI生成的末日安全屋都有一批相当忠实的观众,有人甚至会每日在直播间打卡,证明了优质助眠内容的用户粘性,也说明AI内容(虽然很多已经令人厌恶)依然有给人提供情感与温度的潜力。

过去需要入睡时,我们更多只是戴上眼罩,再放个音乐当背景声,或是买一套舒适的床品,让四件套给自己一个柔软的拥抱,也可以再点上个气味宜人的香薰。对实体睡眠产品的消费,其实也是一种睡眠氛围的搭建。而在投影仪播放助眠视频的例子中,内容和硬件的结合得以直接提供给用户良好的睡眠氛围。这或许也是睡眠消费生态的一个发展方向——从提供单个产品,到塑造整个睡眠环境的转向。

图源B站@小凌云来啦

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获得安宁的方式,睡个好觉,无疑是所有方式中最通用的一种。

末日安全屋在这个时代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它也自有它的荒诞之处——我们似乎已经默认外面的雨雪不会停下,那些年轻时以为自己可以改变的环境,不过是末日时每天最常见的天气,于是便自然想在安全的房子里度过一个个昼夜。这样的选择就像动漫《天气之子》中的男主角帆高,在面对要牺牲同伴拯救世界的道德绑架时说出的那句话:天气什么的,坏掉就坏掉好了!

安全屋里的栖居,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处世之道。当怀着希冀在夜里辗转反侧太多次后,或许只有绝望能将我们从失眠中赦免。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