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的研发组织,并入华为ICT组织下,即ICT产品“研发大本营”。
11月26日,华为云进行了组织调整,将华为云的研发组织切换到华为ICT组织下,即华为ICT产品的研发大本营,并成立了5个领域的云研发产品线——基础设施云服务、Data&AI云服务、数据库云服务、安全云服务和HCS,而不是一个云的研发。据悉,这些云研发产品线在早些时候已任命了总裁。华为云和新成立的云研发产品线是甲乙方关系。
此前,在华为云的“前店后厂”模式中,既包含营销服,也包含产品研发。ICT组织之前则包含计算、存储、网络、数通等在内的产品线。这一调整预示着,华为云产品研发回归华为ICT研发大本营。调整后,华为云董事长为张平安,CEO为周跃峰。
内部信解释调整缘由
数智前线获悉,华为云董事长张平安在致员工的一封信中,介绍了这次组织调整的一些背景和考量:调整后可以与ICT领域多年积累的网络通信、计算、存储、操作系统等技术共享;智算云、数据库等业务,可以获得ICT更及时的资源支持;通过甲乙方关系倒逼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些华为人士告诉数智前线,这封信中提到的情况确实都是存在,并需要解决。比如,此前各产品线都向华为2012实验室提底层技术研发需求,而研发后的技术有时不允许共享,导致重复造轮子;而调整后,在昇腾算力紧俏的情况下,智算云、数据库等业务也有望能协调,更快拿到资源;华为云“前店”与“后厂”分开后,产品不好卖或者产品能力差,能更直接地推动研发尽快改善,倒逼做好产品力。
有员工分析,分成五条产品线而不是一个云的研发,更有助于与ICT组织下其他产品线进行协同和适配。
但一些人士认为,核心要关注这次战略调整中,是否涉及对AI的推动。毕竟,从华为云组织调整的时间看,云计算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即智算时代的开启。此前通用云市场已近饱和,各大云平台正在经历一轮调整,战略逐步清晰化。
在刚刚公布的阿里集团财报中,阿里云的增长近乎来自AI,原来的通算盘子几近饱和。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在之前几年,阿里云走过一段弯路,之后它找回了自身优势,即作为互联网企业,依赖自身的算力、应用、资本和人才资源,投入大模型研发,并通过开源和闭源模型,带动云的转变。
字节旗下火山引擎,则走上了大模型token调用的道路。截至2025年9月底,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调用量已突破30万亿,这个数字对业界都有震动。外界观察,火山引擎不强调云的规模,火山引擎CEO谭待曾告诉数智前线,核心要素是模型和AI原生工具要好,并与抖音商业化做一些联动。
对于华为来说,盘古大模型的开发以2012实验室为主,市场销售主力为华为云。一些华为员工坦承,虽然华为在时序模型、CV模型的研发和落地中有特色,但最近两年,华为在AI上确实落后了。
而从华为云这次组织调整看,它似乎并未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围绕大模型和AI展开,五大产品线之一为Data&AI云服务。观察这几大产品线,在各赛道上都有较大市场空间,有盈利点,比如数据库在信息创新的大背景下,是必争之地。
除了云,计算和AI也有新动作
在华为云调整的同期,华为在芯片和AI上也有一些转变。
在AI方面,今年9月,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公司IRB主任,挂帅华为AI业务,核心使命是带领华为打赢AI关键战役。10月,余承东转发了华为招聘官方微博的“全球顶尖AI人才招募令”,最近天天研究AI、召集会议,已经开始动作。而盘古投入成本也不计入任何产品组织,由公司承担。
在算力方面,根据报道,昇腾910C风冷形态产品已推进大规模出货。这些为模型的训练推理提供了条件。
在芯片方面,今年年中,华为提出了互联网战略,签发人是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昇腾内部成立了OTT组织,面向互联网做昇腾业务拓展和技术服务。
有华为人士称,他观察到徐直军在今年全联接大会期间,从西装改为T恤,介绍未来三年昇腾系列芯片的演进规划,更为“互联网风格”。华为也将对标英伟达CUDA的计算架构CANN开源,来拓展生态。“这一系列动作,我认为公司是有反思的,进而做出了调整。”
而多位华为人士认为,接下来,余承东无论是ToC还是ToB,需要先为华为趟出一条AI进入第一阵营的路径,才能带动其他业务实现飞轮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