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在外滩年会上,云深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李超接受《财经》专访
行业热度为机器人公司们带来了更多的订单和关注,同时带来了压力
具身智能是今年全球最火热的创新创业领域,不少新成立的创业公司迅速进入“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阶段。今年上半年,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额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在二级市场,不少上市公司因为机器人概念而股票大涨。传统制造业企业、汽车厂商、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都在跨界进入具身智能领域。
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头部的创业公司们。自从今年年初DeepSeek爆火全球后,市场对于科技类的创业公司有了新的期待。
被称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是目前具身智能创业公司中,商业化进展较快的一家。云深处科技成立于2017年,目前主要有三大类产品,包括四足机器人、轮足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其机器狗系列产品已经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消防、安防巡逻等领域。
2024年12月,云深处的绝影系列机器狗在新加坡能源集团的电力传输电缆隧道里“上岗”,这是国内第一台在海外电力系统落地应用的行业级四足机器人。
10月24日,在外滩年会上,云深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李超接受《财经》专访,他提到,机器人的商业化不能只盯着工厂场景和替代人工,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完成危险的工作。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的伙伴而不是和人类竞争工作岗位。
具身智能热度暴涨也让云深处的商业化更进一步。此前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透露,2024年,云深处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00%。李超提到,2025年云深处出货量相比去年增加了3倍—5倍。
截至目前,云深处共完成7轮融资,最新一轮是今年7月完成了近5亿元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等机构跟投。
11月3日,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杭州云深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类型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同时多位高管发生变更。业内认为这是在为上市做准备。云深处相关负责人对外回应称,“此次股改更多是因为公司发展需要,完成相应前期准备”。
造机器人很难
财经:今年具身智能创业非常火,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具身创业生态已经形成明显格局,你认为云深处目前处于什么位置?
李超:如果按照整个市场份额,我们是第一梯队的。目前的具身智能行业,四足机器人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财经:你说的市场份额是四足还是具身智能整体?
李超:四足,云深处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二。在四足垂直这个行业里,我们在“大狗”这一块是第一的。
财经:“大狗”是什么定义?
李超:50公斤左右,能真正用起来的,比如能在电力巡检、应急消防等领域产生劳动力价值的。
财经:现在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占比是多少?
李超:去年的数据是大约80%以上是四足。今年的数据还没完全出来,今年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涨了很多。
财经:云深处成立在2017年,当时机器人的讨论度并不高,你们怎么看到这个方向的?
李超:当时世界上已经有一些机器人相关的产品出来,比如波士顿动力,他们从表演类的机器人开始转向机器人的应用,在那个时间点大家已经开始讨论如何让机器人更实用,开始解决一些比如导航的问题。
我们在那个节点看到了机会。我们当时都还在学校里,在实验室里做了很多算法研究,但没有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具体的硬件来呈现。可能工科生天然对机器人感兴趣,那些机器人的视频我们会一帧一帧地看,机器人真的很酷。我们相信中国公司可以做出更好的机器人。
财经:后来云深处是怎么把机器人发展到实际应用?
李超:我们这种从高校里出来创业的,本身就会更关注研究成果应用。我们也一直是分商业维度和技术维度去做,机器人落地应用的技术难度很高,所以我们先尝试了一些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行业。比如在电力系统里,过去就应用了轮式的机器人,用的过程中有一些不足,比如跨越障碍,就可以用四足机器人来补足。
财经:从云深处成立到做出一台真正能用的机器人,花了多久?
李超:三年半到四年。真的很难。
财经:难在哪里?
李超:全方位的难。首先机器人要能走起来,其次要能用起来,要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然后机器人要进入实际业务。最后,还要能稳定的工作,不能总坏。
我们在2018年就做出了两台绝影系列的机器人,其中一台被一个互联网公司买去做演示了,另外一台我一直留在家里了。
直到2022年,我们才能说做到了真正的行业应用。
热度带来了什么
财经:大模型的出现给机器人行业带来了什么?
李超:大模型出现之前,机器人主要是靠小脑来工作,会更像是自动化的工作,是以规则驱动的。大模型让机器人有了大脑,可以实现更智能化的操作。
但是现在整体来看,大脑和本体的结合还没有做得太好,大脑很聪明,身体也很好,但怎么让大脑的意志传递到身体,还在匹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在垂直领域做尝试,先把一些功能跑起来。
财经:云深处在大脑,或者说大模型方面的投入力度怎么样?
李超:目前不是太多,现阶段这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和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合作。云深处的特点是以应用驱动,机器人的功能、成本和稳定性,这几个维度一定要做好。
财经:今年具身智能是最热门的领域,有一个具体的节点让这个行业突然火爆了吗?
李超:我们也没有想到今年具身智能会这么火。最直接的应该是马斯克宣布了他的机器人的各项性能。我觉得也是这个行业比较奇怪的一点,我们自己说很多,大众不相信,投资人不相信,马斯克说了他们就相信了。还是需要有一个人能站出来。
财经:市场的火热,利于你们融资或者有更多新的订单吗?
李超:肯定是有利的,但整体影响不大,毕竟客户都是很聪明的,他希望这个订单能产生一些价值,不会因为马斯克说了啥,就花很多钱买机器狗或者人形机器人。
影响是大家的认知度变高了,今年有很多新订单是非行业应用的民用领域,就是我们也不知道这些客户买来做啥。比如说高尔夫球场、商场,还有一些景区,有一些客户开始用机器人做配送,这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我们有一定名气之后,大家会来买我们的机器人去做他自己的事。
财经:行业火热之后,有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这个现象会有什么影响?
李超:肯定是有很多人带着不同的目的进来,但更好的局面是我认为还是大家看到了机器人的价值,未来机器人可能就是一个普及的智能终端。
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八年多了,经历过很多次起伏,这是一个行业正常的发展轨迹。希望行业没那么热的时候,大家还能继续坚持,别捣乱。
财经:捣乱是指什么?
李超:降价,还有很多挖人抢人的情况。热度降了他们就撤了,但对于我们这些坚持的创业公司来说会有一些压力。
财经:今年云深处的订单量比去年会多多少?
李超:多三五倍。核心原因是产品力提升,大家发现机器人可用了。前阵子苏超半决赛,有客户就用我们的机器人装上直播设备,去做现场直播。还有客户拿我们的机器人去可可西里拍纪录片,机器人穿上藏羚羊的衣服,混在羊群里近距离的拍摄。这些是我们以前想象不到的场景,用户的想象力比我们丰富。
财经:那会出现交付难的问题吗?
李超:肯定会比之前难一点,供应链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点像是,你做了两桌饭,突然来了五桌客人,你就要赶紧把另外三桌补齐,要去重新买菜。
财经:那要怎么保证和只做两桌饭时候同样的质量?
李超:需要有更多专业的合作伙伴。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供应链公司,不需要所有的菜都我自己来炒,广州的公司炒几个,上海的公司炒几个,整体效率就提上去了。
财经:云深处盈利了吗?
李超:不亏。
财经:之前有投资人提到,现在具身智能行业是把产品卖给知道这个产品还不够好用的客户,因为现在的机器人都不好用。
李超:这是他个人的理解吧,今年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机器人的价值了。
财经:他认为,只有当机器人的成本比一个人的人力成本更低,才算商业上的可用。
李超:我不同意,我们的投资方也没有这样的想法。机器人本身是一个很新的东西,机器人能落地的场景肯定不是现在能看到的场景,我们为什么要让机器人去替代人工?为什么不让机器人去做一些更危险的工作?
比如有一些工作,需要工人下到很深的隧道里,下去会有危险,这些就可以用机器人,再比如消防救援。
财经:你对可用和好用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李超:有客户下单说明可用,客户买回去用了之后,又来复购比如100台,300台,500台,就说明好用。
财经:以电力巡检为例,这个行业你们是怎么做的?
李超:中国大约有2万个变电站,巡检工作的重复性很高,规则相对一致,所以我们可以做到可复制性,技术难度上没有那么高。
财经:机器狗巡检和前几年的无人机巡检有什么不同?
李超:挺互补的,这两种形式各有不足,无人机在天上看全局,机器狗在地上近距离看,有一些隧道里无人机看不到,机器狗可以去。现在很多变电站都把机器狗和无人机一起用,设置一个“机窝”一个“狗窝”,可以直接搭在一起。
财经:不少海外客户也在用你们的机器狗做巡检,海外市场你们是怎么布局的?
李超:海外客户们看到我们的产品找过来的。他们的需求比国内还迫切,比如新加坡,他们的人力成本比国内要高很多,他们更愿意用机器人去完成一些工作。
在这一块的行业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因为海外也有很多很好的机器人公司。云深处能拿到一些订单,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会更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怎么把这个机器人用起来,包括之后的一些售后的技术服务。不是光说谁的技术好,技术也是分很多不同方向的,有一些是表演用的技术,有一些是运动会的技术,商业应用需要你的技术更精准、更稳定、更安全。

李超认为,机器人应该是人类的伙伴而不是和人类竞争工作岗位
财经:很多从业者都提到,具身智能的数据非常困难。
李超:是的,这个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比如自动驾驶,本来就有那么多车在路上跑,可以去有人驾驶的车辆上采集数据。但具身的数据之前是没有的。
财经:数据不足会带来什么问题?
李超:缺少泛化能力,在应用场景里需要做特调,没办法实现智能化通用能力。
财经:现在行业里数据有两个方向,仿真合成数据和实际场景采集数据,合成数据可用吗?
李超:可以用。我们现在主要是做强化学习,没有太依赖数据,主要是通过机器人自己去训练自己,自己造数据。
财经:行业这么火热,数据在今年有明显的进步吗?我们离机器人通用智能还有多远?
李超:可能感觉没有那么明显,但全世界这么多聪明的人都在努力,没准哪天就“开奖”了。
财经:云深处的主力产品是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你们怎么布局的?
李超:人形一直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投入蛮多的。在一些场景里是更需要人形机器人的。
财经:比如什么场景?工厂吗?
李超:工厂我还是持保留意见,很多机器人公司会从工厂这个场景切入,主要是因为工厂的部分工作环节比较简单。我觉得未来那些需要和人有交互的场景,会更适合用人形,比如酒店、家庭。
我们一直致力于把机器人打造成人类的伙伴,去帮人类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和人竞争。我们会希望机器人未来可以登上月球,登上火星,去帮助人类拓展更多的空间。我们做的是机器人,我们脑子里想的是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