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又一科技巨头,大裁员14000人!
来源:集微网 2 天前

1.半导体设备Q3进口数据一览:进口额创历史最高记录,扩张“风向标”明朗

2.黄仁勋称美国AI芯片需要向中国出口 外交部回应

3.AI浪潮下,亚马逊大裁员14000人:辞退通知已发出

4.中科蓝讯Q3归母净利润8008万元 同比增11.1%

5.超声电子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78亿元 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6.云汉芯城Q3营收7.89亿元,净利同比增长60.33%


1.半导体设备Q3进口数据一览:进口额创历史最高记录,扩张“风向标”明朗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前道制造设备进口总额达到10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8%,环比增长33.15%,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图:各季度前道制造设备进口总额(亿美元)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方正证券)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同品类设备的表现又揭示了哪些结构性变化?

前道设备需求分化

其他光刻设备:25Q3其他光刻设备进口数量为145台,同比减少10.49%,环比减少3.97%;进口单价为1916万美元,同比减少1.70%,环比增长113.39%。来自荷兰的其他光刻设备进口数量为50台,同比减少26.47%,环比增长31.58%;进口单价为5338万美元,同比增长19.69%,环比增长63.51%,为历史最高。

分步重复光刻设备:25Q3分步重复光刻设备进口数量为58台,同比减少31.76%,环比增长38.10%;进口单价为283万美元,同比增长13.12%,环比增长2.14%。

单价提升而总量下降,说明国内正在选择性引进最急需的高端光刻设备,这可能是应对特定技术瓶颈的战略选择。

CVD设备:25Q3CVD设备进口数量为557台,同比增长22.96%,环比增长31.68%,为历史最高;进口单价为346万美元,同比增长12.24%,环比减少8.22%,为历史次高,仅低于25Q2的377万美元。

PVD设备:25Q3PVD设备进口数量为131台,同比减少21.56%,环比减少3.68%;进口单价为318万美元,同比增长27.79%,环比减少1.31%。2024年以来PVD进口数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表明国产PVD设备已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

干法刻蚀设备:25Q3干法刻蚀设备进口数量为496台,同比增长42.94%,环比增长10.47%;进口单价为429万美元,同比增长40.58%,环比增长11.74%,为历史最高。该设备量价双增且增速显著,同比、环比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说明产能扩张向先进制程倾斜。

其他刻蚀及剥离设备:2025Q3进口数量为126台,同比减少12.50%,环比增长16.67%;进口单价为203万美元,同比减少17.86%,环比减少2.40%,可能预示成熟制程相关设备市场趋于饱和,或进口替代进度快于核心设备。

离子注入:25Q3离子注入设备进口数量为138台,同比增长3.76%,环比增长12.20%;进口单价为295万美元,同比减少20.69%,环比减少4.34%。目前国内离子注入机市场被应用材料、亚舍立两家美国厂商垄断,国产化率仅约5%。

热处理设备:25Q3氧化扩散等热处理设备进口数量为377台,同比减少2.58%,环比增长34.16%;进口单价为133万美元,同比增长1.88%,环比减少3.95%。自24H2起氧化扩散等热处理设备进口数量整体呈下滑趋势,但进口单价不断走高,表明国产设备在中低端领域已占据一定份额。

扩张看刻蚀,替代看PVD

从进出口数据中可以提炼出两大核心结论:其一,以CVD(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和干法刻蚀设备为代表,它们已成为国内产能扩张的关键“方向标”;其二,以PVD(物理气相沉积)设备、热处理设备及离子注入设备为代表,它们直观反映了国产化替代的“进度条”。

CVD与干法刻蚀设备是构建芯片微观结构(如介质层和导线沟槽)的核心工艺装备。其需求持续旺盛,直接反映出国内晶圆厂正在大规模扩产先进逻辑芯片(如28nm及以下节点)和高端存储芯片。这类工艺对薄膜沉积的复杂程度、层数以及刻蚀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带动了相关设备的需求增长。

对国内设备厂商而言,这无疑是重要的市场机遇。旺盛的市场需求为国产设备提供了更多验证与产线导入机会。以中微公司、北方华创为代表的国内头部企业,在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凭借部分已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尽管相关设备的进口规模仍在增长,但国内厂商已在这些关键领域实现了“点”上的技术突破。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及官网信息)

在国产设备替代方面,不同类别设备的进展存在明显差异:PVD设备替代已初见成效,热处理设备替代稳步推进,而离子注入设备则仍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来看,国产PVD设备在技术成熟度、运行稳定性及成本控制方面已具备较强竞争力,能够覆盖大部分成熟制程及部分先进制程需求,已实现中低端市场的大规模进口替代。目前保留的高价进口设备,主要用于国产设备尚难以满足的特定高端工艺环节。

国产热处理设备已在技术门槛较低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促使国外厂商逐步退出该部分市场。国外企业则依靠其在高端设备方面的技术优势,维持高价位与利润空间,但整体市场份额正受到国内厂商的持续侵蚀。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及官网信息)

相比之下,国内离子注入机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技术与市场突破尚需时间积累。进口数量的微弱增长,说明下游产线仍在扩张,但新增需求目前几乎完全由国际厂商所承接,国内厂商尚未能有效切入这一市场。

2.黄仁勋称美国AI芯片需要向中国出口 外交部回应

10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法新社记者提问,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美国的AI芯片需要向中国出口,中方是否欢迎这样的出口?

对此,郭嘉昆回应,具体问题建议向中方的主管部门进行询问。中方已多次表明在美输华芯片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希望美方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

黄仁勋在华盛顿举行的GTC开发者大会后表示,如果英伟达继续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这对美国造成的损害将大于对中国的损害。

今年9月,特朗普政府与英伟达达成收益分成协议,允许其对华出口H20芯片。中国调查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黄仁勋表示,自那以后,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95%暴跌至0。

黄仁勋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制定新的法规,允许政府从英伟达在华销售中抽取15%的提成,而中国尚未决定是否允许英伟达芯片重返中国市场。“我们的工作就是等到他们希望我们回归中国市场。”黄仁勋说道。

他还补充道,随着英伟达撤出中国市场,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的股价大幅上涨,希望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允许英伟达重返中国市场。

3.AI浪潮下,亚马逊大裁员14000人:辞退通知已发出

亚马逊表示,将裁减约14000名全球企业员工,预计2026年还将进一步裁员。此次大规模裁员的部分原因是这家科技巨头正在积极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

亚马逊已开始在多个部门裁员,这是其裁员计划的一部分。此前消息称,亚马逊计划旨在裁减多达3万名员工。亚马逊尚未证实更广泛的裁员计划,但公司内部邮件暗示,计划进一步裁员。

亚马逊正在努力弥补疫情高峰期过度招聘造成的损失,并在即将到来的关键假日销售季控制成本。

此次裁员让我们得以初步了解AI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广泛影响。亚马逊首CEO Andy Jassy在6月份就曾指出可能出现此类裁员,他表示,AI工具和代理的广泛应用将导致更多企业员工被裁减,尤其是在自动化日常任务方面。

截至2024年底,亚马逊拥有约156万名全职和兼职员工。其公司员工总数约为35万人。

一些员工表示,他们在10月28日清晨收到发送到个人邮箱的邮件,得知自己被裁员。

“你不再被要求代表亚马逊履行工作。”亚马逊人力体验与技术高级副总裁Beth Galetti在邮件中写道。这封邮件已发送给受影响的员工。她表示,这些员工可以选择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进行视频通话,“很遗憾,您的职位将被取消,您的雇佣关系将在一段非工作期后终止。”

亚马逊将为大多数受影响的员工提供90天的内部招聘期,并表示其招聘团队将优先考虑这些候选人。

Andy Jassy正在推行一项旨在减少“过度官僚主义”的举措,其中包括减少管理人员数量。他设立了匿名投诉热线,用于识别效率低下的环节,目前已收到约1500份反馈,并促成超过450项流程改进。

本周的裁员是亚马逊自2022年底至2023年初裁减2.7万个工作岗位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据员工透露,近期受影响的部门包括设备、广告、Prime Video、人力资源、运营、Alexa以及亚马逊云计算部门AWS。受影响部门的完整范围尚不清楚。

目前尚不清楚裁员将在多长时间内全面展开,但Beth Galetti报告表示,亚马逊将在2026年之前继续在某些领域招聘,并在其他部门减少员工人数。

过去两年,亚马逊一直在各个部门分阶段进行裁员,包括图书、设备和旗下Wondery播客业务。Beth Galetti表示,迄今为止的裁员已经帮助团队加快了工作进度。

AI举措

Beth Galetti的报告重申了CEO Andy Jassy推动精简管理层级并更多地依赖AI的举措。

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利用AI技术编写软件代码,并采用AI代理来自动化日常任务,以节省成本并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这一代AI是自互联网以来我们所见过的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它使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创新。”Beth Galetti说道。

亚马逊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约11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将用于构建AI和云基础设施。该公司将于10月30日公布第三季度财报。

此外,美国参议员Bernie Sanders呼吁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就他所说的因AI可能导致的数十万个潜在失业岗位做出解释。近期有报道称,亚马逊高管认为,通过用机器人取代仓库工人,未来可能会裁减50万个工作岗位。

两位美国参议员也已要求亚马逊解释,为何该公司一方面是美国最大的H-1B签证外籍员工雇主,另一方面却在裁员。

4.中科蓝讯Q3归母净利润8008万元 同比增11.1%

10月28日,中科蓝讯(688332.SH)发布2025年Q3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1亿元,同比增长2.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1.81亿元,同比增长3.9%;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627万元,同比下降117.3%;每股收益(EPS,全面摊薄)为1.7513元。

其中,Q3单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4.9亿元,同比增长7.2%;归母净利润为8008万元,同比增长11.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7073万元,同比增长8.6%;每股收益为0.664元。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为44.56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1.8%;归母净资产为40.95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6%。

报告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涵盖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领域包括数据处理、智能硬件及云服务。公司持续致力于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创新能力,巩固在智能终端及信息通信领域的竞争地位。

2025年Q3,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95%,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尽管比例回落,公司仍保持高研发强度,在芯片设计、AI算法和通信模组方面持续布局,强化技术壁垒和产业协同。公司资产结构稳健,归属于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40.95亿元,展现出良好的财务健康度。

股东结构方面,报告期末公司普通股股东总数为18,907名,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集中,黄志强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26.24%。业内人士认为,中科蓝讯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预计后续业绩增长将保持稳健态势。

5.超声电子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78亿元 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10月28日,超声电子(002436.SZ)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74亿元,同比增长10.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亿元,同比增长20.93%。

公司主要产品覆盖印制线路板、液晶显示器及触摸屏、覆铜板与半固化片以及超声电子仪器。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累计获得专利授权653项,其中发明专利185项;多家下属企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整体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在PCB业务上,公司具备1阶至6阶任意层HDI量产能力,最高层数可达42层,满足高密度互连与高层板需求。公司紧贴下游客户技术演进,推进联合研发与验证,围绕高端服务器、AI算力设备、汽车电子与工业控制等方向优化产品结构。

财报期内,公司持续进行产能与产品组合调整,提升高附加值订单占比,并完善交付与质量体系,以增强周期波动中的抗压能力与客户粘性。同时,公司强化供应链协同与成本管控,追求规模效率与盈利质量的同步提升。

行业层面,AI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以及工业数智化升级带动高端PCB需求稳步扩容。公司通过加大在HDI、高层板及高频高速材料应用上的技术迭代与导入,有望进一步夯实在细分赛道的竞争优势。

展望后续,随着优质客户资源的持续拓展与在手项目推进,叠加产品与产能结构优化带来的边际改善效应,公司盈利能力有望保持稳中向好。

6.云汉芯城Q3营收7.89亿元,净利同比增长60.33%

10月28日,云汉芯城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7.89亿元,同比增长26.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54万元,同比增长60.3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19.74万元,同比增长52.21%。

2025年前三季度,云汉芯城实现营业收入22.29亿元,同比增长20.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46.04万元,同比增长46.7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664.25万元,同比增长39.12%。

云汉芯城业绩增长主要源于业务规模扩大、政府补助增加以及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同时,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优化,前三季度毛利率为16.37%,同比上升0.13个百分点;净利率为3.69%,较上年同期上升0.68个百分点。

作为电子元器件行业知名的B2B供应链平台,云汉芯城通过一站式数字化供应链服务覆盖工业控制、物联网、汽车电子、轨道交通、医疗、新能源、机器人、低空经济等20多个细分赛道。

今年上半年,云汉芯城进一步夯实数字化优势,全站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正式上线AI小助手“芯灵通”,以帮助客户掌握元器件交易数据及历史价格波动,快速解析复杂的产品规格参数。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