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联手博通:10 吉瓦、2026 到 2029,为什么是现在?
来源:36kr 5 小时前

2025 年 10 月 13 日,OpenAI 官宣:将与 Broadcom (博通)深度合作,启动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自研定制芯片。并于 2026 至 2029 年之间,部署一整套覆盖 10 吉瓦(GW)规模的推理基础设施。

在当天发布的 OpenAI 官方播客中,CEO Sam Altman 直言:

“我们不是在等芯片,而是在打造全链条系统,从晶体管到 ChatGPT输出Token。这是我所知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工业项目。”

这不再是我们熟悉的“AI 公司买卡训练模型”的旧故事。

而是一场围绕基础设施主权的重新洗牌,OpenAI正积极构建能够服务全球数十亿用户的智能计算基座。

他们选中的合作对象 Broadcom,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芯片代工厂。

  • 是能从晶体管层面参与定制的架构协作方;
  • 是能从网络层 + 软件层共同打通的系统共建者;
  • 是能支持OpenAI在推理时代追求极致能效的战略伙伴。

而与博通合作,是 OpenAI 构建未来智能底座的第一步。

这一次,我们不能只看“发布了什么”,而要读懂背后的判断: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 Broadcom?为什么是 10 吉瓦?

这不是新闻,而是节奏信号。

第一节

GPU 不够用了,OpenAI 要自造智能

过去几年,OpenAI 的发展节奏有目共睹:ChatGPT、DallE、Sora……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新产品出现。 但真正让这家公司感到压力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一个越来越难解决的问题:

用来支撑这些智能的算力已经严重不够用了。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播客中说:

“我们最初的集群只有 2 兆瓦,今年是 2 吉瓦。但我们希望达到 30 吉瓦,甚至更多。”

这相当于过去15 倍以上的增长,背后反映的是一件事: AI 越聪明,大家用得越多,需求膨胀得比基础设施扩容快得多。

原本以为:

“只要优化 10 倍,大家就够用了。”

结果发现:

“优化 10 倍后,需求涨了 20 倍。”

GPU已不再是即买即用的普通资源,其长期短缺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需要持续供应的新型电力。

这就是 Altman 决定不再等待产业链的原因:我们开始自己动手,从最底层做起,连晶体管怎么排布都要参与进来

但这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掌握生产智能的能力。

正如他所说:

“我们不是买一块卡、接上服务器就完了,而是要控制从硬件、电力、网络、模型,到最后 ChatGPT 输出每个词的全过程。”

这个判断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趋势:

OpenAI正在从一家运用智能的公司,转型为打造智能底座的公司。

其路径不再是等待他人构建基础设施,而是亲手建造智能发电厂;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从打破对芯片的被动依赖开始。

第二节

选博通,不是为省钱,是为掌控产线

在已与 AMD 及英伟达建立合作之后,OpenAI 此次与Broadcom 的联手,标志了双方第一次成为关键合作伙伴。

为什么是这家公司?

OpenAI 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 在播客里解释:

“我们不是在市场上买一块现成的芯片,而是从零开始,为自己的模型量身定做一块。”

在他们看来,未来的智能并非依靠堆砌计算卡,而是依赖于一条高度精密的智能生产线,其中芯片设计、网络连接与软件调度等环节必须实现无缝对接。

这正是 Broadcom 能做、别人做不到的地方。

Greg 说,他们甚至在尝试:

用自己的 AI 模型去帮忙设计芯片。

听起来反常:本该工程师画图,却让AI 优化方案。结果,AI 的建议竟让团队震惊:“模型给出的优化建议,很多本来是我们芯片专家‘待办清单里一个月以后要做的事’”。

这意味着,AI 不只是用芯片的机器,它已经开始“设计芯片的人”了。

而 Broadcom,正是愿意让出底层架构设计权、与 OpenAI 一起重新搭建这套智能流水线的伙伴。

博通总裁 Charlie Kawwas 强调:

“我们并非简单地销售芯片,而是从底层开始,与OpenAI共同构建一个覆盖芯片制造、电力分配、网络互联、模型运行直至ChatGPT稳定输出每一句回应的全球顶级平台。

最后 ChatGPT 怎么快速稳定地把一句话发给你。

OpenAI 要的不是一个外包工厂,而是一个能一起从头到尾设计智能产能的工程拍档。

所以,选博通,不为省钱,而是携手将“智能怎么造”从头梳理一遍。

第三节

不是造芯片,是建智能工厂线

OpenAI 不只是为了训练模型才造芯片。

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专属的 AI 助手,它能24小时待命,随时协助完成复杂任务。

但这类智能助理,不可能靠几张卡、几个服务器就能跑得动。

Greg Brockman在播客中指出:ChatGPT 正从对话工具,转型为后台搭档,帮你自动完成任务。他举例:未来,Agent 无需逐条指令,就能懂你的偏好、目标,主动干活。

但问题是:

“要服务全球几十亿人,每人一个 Agent,现有的基础条件远远不够。”

所以,OpenAI 想做的,是一条真正能大规模产出“智能助理”的工厂线:

  1. 前端是用户想做什么,
  2. 中间是 AI 助手理解并分解,
  3. 后端是稳定、高效、低成本的智能产出能力。

而这条产线,必须实现全链路的精准对齐。避免模型快而硬件滞后、网络卡壳、调度慢成本高、任务排队半小时的断层。

最终目标非单纯提速降价,而是铸就持续产出智能的生产体系。

OpenAI 正在往“AI 工厂”这条路走:

  • 模型不是产品,而是产能;
  • 推理不是服务,而是供应;
  • Agent 不是插件,而是智能世界的标配。

为此,他们以自身模型优化芯片,使其理解模型运行逻辑,以此确保整条产线从设计之初,就服务于生成可用 AI 助手的终极目标。

所以,OpenAI 不是在追一个更强的模型,而是在搭一个能规模化输出智能的生产逻辑。

他们要做的,是下一代“智能工厂”。

第四节

10 吉瓦是智能世界的电力起点

OpenAI 在这次播客和 CNBC 采访里,反复提到一个数字:10 吉瓦(Gigawatts)。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技术指标,而是一个能源级别的单位。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OpenAI 计划在 2026 到 2029 年之间,打造一套“相当于小国家电网”的智能基础设施。

Sam Altman 说:

哪怕我们今天就有 30 吉瓦的计算能力,依然会被快速用光。

他不是在夸张,而是在描述一个真实、且持续扩大的智能消耗现象:

  • 每次模型变得更聪明、反应更快,用户就用得更多;
  • 每次成本降下来,企业就想用它做更多任务;
  • 智能越容易获取,它的使用场景就越多。

换句话说,智能也像电一样,一旦可用,便会被飞速消耗。

Oracle 联席 CEO Mike Zaccaria 在 CNBC 说: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户合作,这是一次对 AI 成功的万亿美元级别集体押注。

他说得没错。

因为当 OpenAI 要造的,不再是一台模型,而是一整片智能的“发电网络”时:投入的就不只是算力,而是整个产业链、能源、制造资源的重新配置;跟随它的也不只是技术公司,而是包括芯片、软件、云服务、甚至电力行业。

Greg Brockman 明确表示: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从规模上来说,已经超过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如果说,前几十年,企业建的是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那 OpenAI 现在建的,是一张能持续输出智能的能源网络。

它不只是支持 ChatGPT 回答你一个问题,或者帮你写一篇文案, 而是支撑整个 AI 经济的“新电力中心”。

而这 10 吉瓦,只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

第五节

为什么是现在?智能正加速爆发

从外部看,OpenAI 和 Broadcom 的合作像是一项技术投资项目。 但深入理解其播客内容后,便会发现他们传递出的核心信息高度一致:不能等。

Greg Brockman 说:

“我们不是等芯片造好了再训练模型,而是先把基础准备好,然后逼近那个智能峰值。”

过去,许多科技公司都习惯于等待市场准备就绪、技术发展成熟、供应链完善跟进之后,才采取行动。

但 OpenAI 不是这样想的。 他们看到的是 AI 智能的增长节奏,已经快得让人来不及应对。

他们的经验告诉:

  • 一旦模型更聪明、用起来更便宜,使用量就会井喷;
  • 一旦让用户用上 Agent,需求就会从“对话”变成“自动完成整件事”;
  • 一旦智能开始“主动做事”,原有的基础设施就很快不够用了。

其核心并非按部就班的精准执行,而是为应对一个已然加速的未来进行动态构建。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现在不开始部署,三年后智能爆发时,基础还没搭好,只能眼看别人跑在前面。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选在 2025 年做这件事:

不是等待价格下降,而是要确保未来的可用性; 不是等待他人验证路径,而是要亲手铺就智能通路。

OpenAI 不是在追赶,而是在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

此刻,正是这一进程的关键拐点。

结语

10 吉瓦之后,智能世界的入口已在成形

通过两年来的观察,OpenAI 看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智能的使用方式变了,产出方式也要跟着变。

过去十年,智能靠租; 现在开始,智能要造。

Sam Altman 说:

“我们希望这个合作过程能教会我们:怎么从每一瓦电力里,榨出尽可能多的智能。”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

智能,不再是云端模型单纯计算生成的回答;

它将像电一样,被使用、被消耗、被调度,成为企业运营、个人工作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

而谁能提前构建这个平台,谁就有可能掌握未来的智能入口。

OpenAI 的理念并非等待产业成熟,而是立即开辟道路。他们相信,在智能时代,方向本身比确切的终点坐标更为重要。

原文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AbVTFnfk8&t=3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DegNhVbJ0

https://investors.broadcom.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openai-and-broadcom-announce-strategic-collaboration-deploy-10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10-13/openai-broadcom-sign-10-gigawatt-pact-for-chips-networking

https://www.cnbc.com/2025/10/13/openai-partners-with-broadcom-custom-ai-chips-alongside-nvidia-amd.html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