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将破裂?OpenAI、英伟达与AMD股权换订单模式能成功吗?
来源:集微网 6 小时前

尽管人工智能(AI)泡沫破裂可能迫在眉睫,但分析认为,不用太担心。随着 OpenAI、超微半导体 (AMD-US、AMD) 与英伟达 (NVDA-US) 建立了复杂的“股权换订单”合作模式,矽谷权力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

随着 OpenAI 执行长奥特曼、英伟达执行长黄仁勋、AMD 执行长苏姿丰等人紧密联手,共同描绘出 AI 与算力整合的未来愿景,专家警告,这种“抱团”现象同时引发业界对垄断风险与巨额投资催生泡沫的警惕。

OpenAI 与 AMD 的合作,是近期矽谷最受关注的战略案例。OpenAI 将基于 AMD 晶片部署 6GW 容量数据中心,AMD 则象征性授予 OpenAI 最多近 10% 股份。

此模式被专家形容为“客户下订单、我给股权”,形成内循环资本模式。硬体投入预计超过 1200 亿美元。

合作消息一出,AMD 股价三天内累计上涨 43%,市值增加超过 1000 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也采取类似策略,投资 OpenAI 及云端新兴公司 CoreWeave(CRWV-US) ,确保资本与算力投入快速回收。

AI 的增长依赖能源、算力、中间件、模型、应用与用户六个层面。但分析指出,OpenAI 年收入仅略超百亿美元,难以承担如此庞大的投入。

黄仁勋在访谈中就坦言:“他们(OpenAI)没钱”。这样收入有限与激进战略支出之间的巨大落差,引发市场对 AI 行业泡沫的忧虑。

一位中国 AI 创业者表示:“泡沫确实存在,从目前的产品形态就可以看出端倪。”他认为泡沫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原因在于许多创业团队对 AI 的理解不足。

他说:“中国国内企业在 AI 代理开发上的招聘思路和职位描述不够合理,许多团队将 AI 代理当作独立职位来招聘,但实际上,它只是针对特定场景的功能延伸。”

他指出,金融风控领域的开发者必须熟悉金融业务逻辑,医疗诊断相关的开发者则需要掌握医学知识体系,而不能单纯以“AI 代理工程师”这一笼统职称来应付。

Brilliant Phoenix 合伙人芦义认为,泡沫主要集中在二级市场的小型企业以及一级市场的中型企业。

他指出,盈利模式不明确、缺乏算力支持、仅靠概念炒作的公司,必须尽快“深入行业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横向通用型需求已被大型模型能力覆盖”。

泡沫也是科技成长的催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数人并不否认泡沫的存在,但在泡沫中孕育出的成长也值得注意。

一位矽谷 AI 创业者就表示:“即便是泡沫,也没什么问题,这只是产业的自然阶段。真正的创业者无论环境如何都会前行,而泡沫更多是投机者关心的事情。”

芦义则认为,正是因为有泡沫,科技才得以进步,“这就像信贷一样,信心越大,贷款就越多。”

一位关注科技股的投资者指出:“投资者肯定会感到害怕,但当所有人都害怕的时候,泡沫反而不会破裂。”

他认为,目前一切布局都围绕着 OpenAI 与马斯克的机器人,如果这些设想在 1 到 3 年内无法落地,将可能形成巨大的泡沫。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 Bernstein 在研究中提到,奥特曼有能力让全球经济倒退数十年,但同时也有可能带领人类进入科技的“梦想乐园”,目前尚不清楚哪一种情况更可能发生。

盛宝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分析师 Charu Chanana 在文章中引用多头观点表示:“这次的泡沫有所不同。”

她指出,尽管英伟达的股价与市值持续攀升,其估值倍数反而有所下降。

英伟达预期市盈率为 32 倍,低于 2022 年底的 36 倍。这并非疲软的讯号,而是反映盈利能力的增长正在追赶股价的上升。

AI 潜力大、产业仍具稳健性

专家认为,虽然 AI 产业存在巨额投入和潜在泡沫,但由于“股权换订单”、硬体供需实际存在以及多种金融工具的支持,产业仍具稳健性,而未来 AI 的应用潜力巨大,可能带来数万亿美元级别的价值。

分析指出,在“股权换订单”的内循环模式下,英伟达与 AMD 手握订单,AI 公司则能稳定获得晶片,供需实体存在,因此泡沫风险相对可控。

从供应端来看,台积电 (2330-TW) CoWoS 月产能约 90 万片晶圆,其中英伟达需求占一半。以 GB200 双 Die GPU 设计计算,2025 年理论产量可达 675 万张 GPU,与瑞银预估的 690 万张年产量基本吻合。按 1GW 对应 50 万张 GPU 推算,英伟达 2025 年的 GPU 产能可支撑约 14GW 数据中心容量。

需求端方面,据《The Information》统计,OpenAI 算力协议超过 1 万亿美元,换算后对应 50GW 数据中心硬体需求。

英伟达的年产量远不足以满足 OpenAI,而这甚至还没计入 Google、Meta(META-US) 、亚马逊 (AMZN-US) 与 Anthropic 等巨头的需求。

一位科技股投资者就指出,“军备竞赛尚未进入高潮,目前只有 OpenAI 先行打响。”

关于资金来源,OpenAI 早前已透露,未来在数据中心建设上的投入可能达数万亿美元,将借助新型金融工具为算力业务融资。

其中一种潜在方式是数据中心 REITs,将建成的数据中心打包成可交易证券,以出售资产权益回笼资金。

资深业者指出,“甲骨文 (ORCL-US) 和 OpenAI 的合作模式即是将资本转为 REITs,透过二级代销完成,效果取决于美国的融资环境。”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OpenAI 依靠多种金融工具持续投入,而矽谷大厂也普遍提高年度资本开支。

数据显示,Meta、Google、亚马逊与微软 (MSFT-US) 四家公司 2025 年 AI 资本支出合计近 3000 亿美元,2026 年将持续增长,预计超过 4000 亿美元。

高盛董事总经理兼资深交易员莫拉维指出,科技公司的资本投入如同巨轮,启动和停止均需时间,短期业绩并不足以改变整体趋势。

奥特曼也表示,激进的算力投入是基于下一代 AI 模型的潜力,“仅依靠现有模型,我们无法走得这么远。”

随着市场对具有思考与推理能力 AI 助手的期待升高,英伟达市值已突破 4 万亿美元。若 AI 未来能在医疗、核心劳动力或生命科学上带来突破,将创造数万亿美元规模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 (AAPL-US) 也刚开始在 AI 领域发力,拥有超过 20 亿活跃用户,其成长潜力仍待开发。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