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构:预计2025年OLED面板总收入将小幅下降 明年强劲反弹
2.舜宇光学与歌尔股份达成战略合作 携手布局AI与AR光学新赛道
3.苹果首款折叠机命名iPhone Ultra?美媒列出三大理由
4.小鹏将于今年AI科技日宣布在物理AI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5.云天励飞携手前海大数据公司、勤达睿,共建跨境智算新格局
1.机构:预计2025年OLED面板总收入将小幅下降 明年强劲反弹
10月9日,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在报告中指出,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OLED面板收入将同比下降2%,而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OLED面板收入将同比下降5%。预计2025年全年OLED面板总收入将小幅下降。然而,在强劲的需求复苏和新增OLED产能的支撑下,预计2026年收入将出现更强劲的反弹。同时,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同比增长约2%,而单位增长预计将由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推动。
从厂商表现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三星显示的出货面积和收入份额分别攀升至35%和42%,这得益于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表三位数的环比增长,以及电视两位数的环比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LG显示的面板面积份额提升至38%,但面板收入份额下降至21%,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环比下降两位数,但电视出货量增长两位数,智能手表出货量增长个位数,部分抵消了这一影响。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LG显示的收入份额为22%,全年份额为21%,低于2024年的23%。
中国厂商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京东方的出货面积和收入份额分别下滑至9%和15%,原因是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环比两位数增长被智能手表的两位数下降所抵消。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京东方的收入份额将维持在12%,2025年全年份额将稳定在14%,与2024年持平。2025年第二季度,天马的OLED电视面积份额下降至5%,收入份额也下降至6%。尽管该公司不生产OLED电视,限制了总面积的增长,但受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需求的支撑,其收入环比增长了8%。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天马的收入份额将达到6%,全年份额将达到6%,高于2024年的5%。(校对/李梅)
2.舜宇光学与歌尔股份达成战略合作 携手布局AI与AR光学新赛道
10月9日,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宇光学”)发布公告称,公司及旗下多家附属公司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尔股份”)及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尔光学”)签署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谅解备忘录及后续的换股合并协议。此举被业内视为双方在人工智能(AI)与增强现实(AR)硬件光学赛道深化布局、整合优势资源的关键一步。
根据已订立的换股合并协议,舜宇光学方面实体(包括宁波奥来、宁波舜奥及宁波舜承)同意以约19.03亿元向歌尔光学转让其所持有的上海奥来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奥来”)的全部股权。作为对价,歌尔光学将向舜宇方面增发合计约5.295亿元的注册资本。交易完成前,上海奥来将进行重组,使其资产净值达到10亿元。
此次换股合并完成后,舜宇光学通过宁波奥来将持有歌尔光学约30%的股权,成为其重要股东;同时,通过宁波舜奥及宁波舜承合计持有歌尔光学约3.33%的股权。上海奥来将成为歌尔光学的全资子公司。歌尔光学的公司名称拟变更为“歌尔奥来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工商核准为准)。
在换股完成的基础上,舜宇光学(通过宁波奥来)与歌尔股份将各自向歌尔光学现金增资2亿元人民币,分别认购约5564万元的新增注册资本。此次增资完成后,宁波奥来在歌尔光学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约31.31%,稳居歌尔光学第二大股东之位。本次增资2亿元的代价,是参考了以2025年5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的歌尔光学估值报告。报告显示,歌尔光学在该日的评估价值约为35.2966亿元人民币。
对于此次重大资本运作的战略考量,舜宇光学在公告中明确指向了快速兴起的AI与AR市场。
舜宇光学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AI智能眼镜、AR硬件等新型产品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并普遍预期将在未来数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此背景下,交易双方旗下的光学资产各具优势:上海奥来多年来深耕于技术前沿的晶圆级微纳光学领域,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设备基础,在该细分领域建立了坚实且具竞争力的基础;歌尔光学长期专注于高精度光学相关领域,尤其在光波导组件方面技术积累深厚,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并建立了广泛的客户网络。
舜宇光学董事会认为,本次换股及认购事项若能成功落实,将有效实现上海奥来在晶圆级微纳光学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歌尔光学在光波导技术及市场渠道方面的优势互补。这一结合将显著增强整合后的歌尔光学在光波导及其他晶圆级微纳光学器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服务于未来AI与AR产品的光学解决方案上,有望形成更强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影响力。
此次舜宇光学与歌尔股份的深度合作,标志着国内光学巨头正通过资源整合,积极应对下一代智能终端对光学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被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关键载体的AR眼镜等领域,光波导和微纳光学技术是决定产品体积、重量和显示效果的核心。两大巨头的联手,无疑将重塑相关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加速先进光学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落地。
3.苹果首款折叠机命名iPhone Ultra?美媒列出三大理由
苹果折叠机叫iPhone Ultra?
10月9日,据美国科技网站9to5mac报道,今年的iPhone 17系列手机迎来重大变化,不仅推出了全新的iPhone Air机型,更打造了差异化更显著的Pro系列。但这只是开始,据传明年苹果将推出首款折叠屏iPhone,它可能会成为首款“iPhone Ultra”机型。
9to5mac列出了苹果会将首款折叠屏手机命名为“iPhone Ultra”的三大原因:
1.尺寸更大
对于苹果来说,为折叠屏iPhone命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其屏幕将比iPhone 18 Pro Max更大,因此“Max”不再是“最大”。
当然,苹果的命名规则并非总是合乎逻辑。例如,理论上iPad Air应比iPad Pro更轻更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iPhone 17 Pro Max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苹果产品的命名还是比较有逻辑的。从现有苹果产品来看,“Max”被“Ultra”取代的例子已经存在。苹果的M系列芯片就遵循这种命名方式:M3 Ultra性能优于M3 Max,而M3 Max又优于M3 Pro,依此类推。
如果苹果想表明有一款iPhone比长期以来最好的Pro Max更出色,那么使用iPhone Ultra作为名称就非常合理。
2.全新硬件
有些公司毫不掩饰地效仿苹果,抄袭设计和命名。而苹果通常更倾向于自成一派。
Apple Vision Pr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在苹果的Vision Pro宣传中找不到“VR头显”这个词。为什么?因为这款产品不是VR头显。按照苹果的说法,它是一个“空间计算机”。同样地,苹果推出的AI功能也不是“人工智能”,而是“Apple Intelligence”。
苹果希望被视为在做全新产品
按照这个规律,苹果也可能不会采用三星和谷歌这些年采用的“Fold”命名方式。苹果希望被视为在做全新产品。
从技术上,三星也曾使用过“Ultra”这个名称,但从未用于折叠屏机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它并不是一个现有的“行业标准”。
因此,“iPhone Ultra”这个名称会更具独特性,因为它代表着全新的产品,而非仅仅是“又一款折叠式产品”,这也是苹果所希望传达的。
3.价格很贵
定价是苹果可能选择“iPhone Ultra”命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Apple Watch Ultra在2022年上市时售价为799美元,远高于普通“Series”系列Apple Watch的大约400美元。
价格很贵
有传闻称,折叠屏iPhone售价将达到或超过2000美元。目前,苹果最贵的iPhone为iPhone 17 Pro Max,起售价为1199,这意味着价格大涨。
如果你是苹果,并且想让用户接受一款价格远高于以往的iPhone,那么使用Ultra命名显然是一个明智策略。如果叫iPhone Fold,2000美元的售价可能会显得过于昂贵。但是,iPhone Ultra名称就意味着最顶级机型,消费者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个价格。(作者/箫雨)
4.小鹏将于今年AI科技日宣布在物理AI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0月9日,据第一财经消息,小鹏汽车将于今年的AI科技日上宣布在物理AI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在小鹏世界基座模型对世界进行推演能力上取得关键进展。
据悉,小鹏AI团队已投入物理世界AI基座模型研发一年多时间,从底层的AIInfra开始重构其物理AI领域的方法论,正在研发的基座模型使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模型数据量,是国内最领先的物理AI大模型。此举将是攻克大规模L4的关键一步,可以快速将图灵AI智驾部署到全球其他国家,也可以将技术复用到AI汽车、AI机器人上,利好其打造“AI+出行”生态。
此前,何小鹏曾表示,小鹏汽车在2026年Q4会让全球用户都能拥有最先进、最适应本地路况的智能驾驶体验。
5.云天励飞携手前海大数据公司、勤达睿,共建跨境智算新格局
10月9日,深圳市前海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有限公司、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勤达睿香港有限公司(Kyndryl)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智算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服务展开深度合作。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迈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跨境协同创新迎来关键窗口期。算力作为AI发展的底层支撑,其跨境协同正成为区域创新的新方向。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科技与创新枢纽,汇聚了丰富的AI应用场景和高端需求,但受限于本地智算资源分散、成本偏高等因素,产业智能化升级亟需突破。
此次三方合作,正是面向这一关键痛点的战略布局。
三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依托前海合作区的政策与数据资源优势,结合云天励飞在AI推理芯片产业化与算力生态构建方面的领先能力,以及勤达睿深耕香港市场二十余年的IT服务经验与行业影响力,共同探索跨境智算协同新模式,打造“深港互联、算力共生”的智能创新高地。
未来,三方还将进一步推动算力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圳在芯片、终端和应用场景方面具备坚实产业基础,香港在金融、科研与国际市场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通过算力互通与生态共建,两地将实现产业要素高效流动,促进AI产业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中国”的新活力,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