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品的核心是效果和信任,无论技术故事讲得多好,最终还是要通过提升学员通过率和良好的用户口碑来获得市场认可。
文 | 啸 天
在341.6万考生涌入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的背景下,作为职业教育赛道龙头的粉笔公司(下称“粉笔”),却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
9月29日晚间,粉笔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4.92亿元,同比下滑8.5%;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减少18.34%。
对于这份营收净利双降的财报,粉笔将其归因于行业竞争加剧。面对困局,粉笔正将未来的增长希望,寄托于AI。财报中,公司特意强调了其AI刷题系统班已初步取得2000万元收款的成绩,并计划将大部分未动用的IPO募集资金投向AI领域。然而,“AI新故事”目前对总收入的贡献尚不足2%,且公司整体的研发与营销投入都在同步收缩。
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粉笔的AI转型,究竟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破局,还是在主业承压下的无奈?
业绩全面下滑
2025年上半年,粉笔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润、成本、人员规模,各项关键指标均出现下滑的财报。
数据显示,粉笔上半年实现营收14.92亿元,同比减少了8.5%。这一下滑并非由单一业务拖累,而是其两大主营业务的同时下滑所致。
作为公司收入基本盘的培训服务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12.95亿元,同比减少6.1%。图书销售及其他业务的下滑更为严重,录得收入1.97亿元,同比大幅减少21.7%。两大引擎同时熄火,直接导致公司整体业绩承压。
收入端承压同时,粉笔还严控成本。上半年,公司收入成本为6.86亿元,同比减少8.2%,与营收降幅基本持平。这使得公司整体毛利率得以维持在54%的水平,与去年同期的54.2%相比微降0.2个百分点。
费用端的削减则更为明显。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为3.16亿元,同比减少4.4%;行政开支为2.53亿元,同比减少7.7%。
粉笔公司成本与费用的控制,是以牺牲业务规模和人力资源为代价的。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粉笔员工总数从去年同期的7177名减少至7053名。其中,作为教学质量核心保障的全职讲师团队,人数从3249名减少至3007名,净减少了242人。
此外,两大核心业务的毛利率也出现了下滑。培训服务业务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8.9%降至58.2%;图书销售业务的毛利率则从20.6%下降至19.8%。很显然,即便在成本收缩的情况下,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仍在减弱。
从现金流状况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粉笔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73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46亿元略有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经营活动所得的现金净额出现了减少。
财报中唯一的积极信号来自于合约负债。该科目主要反映公司预收的学员学费,被视为未来收入的“蓄水池”。报告期末,粉笔的合约负债达到2.278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404亿元,增幅高达62%。这表明,尽管当期收入下滑,但市场对粉笔课程的预订需求仍在增长。
同时,公司退款负债从去年同期的1.735亿元降至1.282亿元。退款负债主要与“不过即退款”的协议班课程相关。该项负债的减少,可能意味着公司正在优化产品结构,减少高退款风险的协议班占比,从而改善盈利质量。
AI新故事难讲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粉笔将AI视为破局的关键,并已开始全力讲述其AI转型的新故事。
财报显示,粉笔于2025年推出的AI刷题系统班,已成为其AI战略落地的首个商业化产品。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课程已销售约5万人次,确认收入(收款)约2000万元。公司在财报中将此定义为“颇具潜力的新增长点”。
然而,这笔2000万元的收入仅占上半年14.92亿元总营收的1.3%,在大盘里仍显得微不足道。作为对比,公司传统、以线下为主的小班培训课程,同期贡献的收入高达10.33亿元。AI业务的“星星之火”,距离真正燎原、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更令市场关注的悖论,在投入端。一方面,粉笔展现出“All in AI”的决心。公司近期宣布,将对全部未动用的IPO募集资金净额约6080万港元进行重新分配,其中超过80%(约4864万港元)将投向AI相关领域,用于AI垂直模型研发、技术人才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
但另一方面,公司在财报中实际体现的研发和营销投入却在减少。2025年上半年,粉笔研发开支为1.61亿元,同比减少了1.8%;销售及营销开支为3.16亿元,同比减少了4.4%。
在行业竞争加剧、自身业绩下滑的背景下,培育一个新的增长点,通常需要更大规模的先期投入,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两个方面。然而,粉笔在宣布大力投入AI的同时,却削减了整体的研发和营销预算。这种战略与执行之间的矛盾,让外界对其AI转型的决心不免产生疑问。
在讲述AI新故事同时,粉笔也面临着用户端的信任挑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粉笔”相关的投诉量已接近3000条,大量投诉集中在“退费难”问题上。
这些投诉多与粉笔此前主打的“协议班”有关。该模式承诺学员若考试未通过则可退还部分或全部学费,以此吸引用户。然而,大量用户反映在申请退款时遭遇流程繁琐、拖延退款、甚至拒绝退款等问题。
尽管财报显示公司的退款负债正在下降,但高企的投诉量表明,其在用户服务和履约方面仍存在问题。这对于推广一个新的、以技术为核心的AI课程产品而言,并不是好事。教育产品的核心是效果和信任,无论技术故事讲得多好,最终还是要通过提升学员通过率和良好的用户口碑来获得市场认可。
对于粉笔而言,其AI产品至少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考试周期,用真实的用户数据来证明其价值。在此之前,这场关于AI的布局和押注,结果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