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a与特斯拉并肩,Robotaxi从“试点”走向“奇点”。
采写 /江城子
编辑/ 万天南
在完成前期打怪升级与复杂的技能加点之后,全球Robotaxi业务,正加速从“试点”走向“奇点”。
9月8日,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开幕,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服务平台Uber与 Momenta 联合宣布,双方决定将德国慕尼黑作为联合Robotaxi项目的首发城市,并预计于2026年在当地正式启动自动驾驶Robotaxi运营服务。
这是全球唯二的量产车型Robotaxi车队,确定将在德国慕尼黑开跑。
而另一家量产车Robotaxi,马斯克的特斯拉,也在上周9月4日向公众开放了打车App,进一步开放其在美国城市奥斯汀的无人车小规模运营。
继与萝卜快跑等企业达成Robotaxi海外合作后,Uber再次选择与中国公司合作,用行动证明,其已在Robotaxi领域全面拥抱中国方案。
更重要的是,与过往其它合作不同的是,本次与Momenta合作,Uber将首次通过复用量产车型开展Robotaxi 业务,正式跻身全球唯二的量产车Robotaxi阵营,实现对特斯拉Robotaxi业务的对齐,从而进一步探索最优规模扩张和成本控制方案。
对Momenta而言,在帮助Uber进一步完善Robotaxi规模化进程和商业闭环同时,自身的“数据驱动算法、L2+L4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路线也正在进一步成型,这位目前最像特斯拉的中国智驾玩家,将加速完成技术、安全和商业化的全面进化。
事实上,纵观全球Robotaxi市场,正如我们在六月特斯拉上线Robotaxi的相关报道中所说,展望未来,对特斯拉与Momenta这对既是技术“战友”、又是市场“对手”的CP而言,真正的星辰大海,其实才刚刚开始。
一
打造最像特斯拉的Robotaxi
Uber选定Momenta
在Uber与合作伙伴密集官宣合作同时,全球Robotaxi赛道正在迎来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前序时刻。
从全球领域来看,根据麦肯锡咨询报告与中金公司研究数据预测,2030年Robotaxi业务全球市场空间将超2万亿美元。
此外,据高盛预测,仅中国市场的Robotaxi业务规模,就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470亿美元,实现十年近757倍的增长,而到2035年,Robotaxi 车队规模更将有望达到190万辆,占共享出行车辆的 25%。
可以说,Robotaxi 的全球大爆发趋势,几乎已经明牌。因此,面对万元美元级别的新兴市场,所有出行玩家都在迫切希望挤入牌桌。
然而,想要实现真正的Robotaxi 商业化,行业必须首先解决规模与盈利两个重要问题。
首先是车队规模。
进入2025年以来,扩大运营范围、扩充车队规模不仅是Robotaxi企业的首要任务,也成为Robotaxi行业成败的关键。这其中,不仅有Waymo开始攻入纽约市场,马斯克更是号称要在2026年底美国市场将运营超10万辆特斯拉Robotaxi。
行业拐点已至,究其原因,规模化运营不仅可以有效摊薄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也能在有效提高服务密度、缩短用户等待时间同时,更能实现更大规模的数据积累,快速实现技术迭代,形成增长飞轮。
在此大背景下,Momenta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飞轮两条腿”的自动驾驶路线优势开始加速凸显:以L2车型海量数据推动L4发展,将从产线量产的原生Robotaxi车辆编入车队的发展模式,成为了中国首个复用量产车方案(L2和L4车数据同源,做自动驾驶的升维),从而为全球Robotaxi市场提供了可快速复制、成本可控的商业化样本。
事实上,Momenta这种模式,与马斯克提出的以L2技术理念去实现L4方案的商业构想,几乎是不谋而合。也正是在Momenta的帮助下,Uber与特斯拉顺理成章组成了全球唯二的量产车Robotaxi阵营。
其次是盈利。
作为Robotaxi业务能否实现自我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盈利与规模化运营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般而言,Robotaxi盈利需经历“亏损→减亏→平衡→盈利→规模化盈利”五大阶段,只有同时实现规模化与盈利,才能实现Robotaxi商业化的真正成功。
关于这一点,特斯拉和Momenta都可以采用量产车型运营Robotaxi,相比其他无人车公司,大幅降低车辆成本,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复制、提升车队规模。
显然,当企业在解决规模化运营和盈利两大难题后,Robotaxi业务就已经进入了业务发展的主升浪。而在全球范围内来看,特斯拉和Momenta这种以"无图技术+量产车+数据闭环"为核心的技术方案,极有可能成为Robotaxi大规模落地最佳途径。
二
L2与L4路线合流
中国智驾的星辰大海之旅如何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IAA MOBILITY 2025现场,Momenta还公开了一段慕尼黑城市繁华路段的一镜到底的量产车智能辅助驾驶视频,通过“穿街走巷,全程零接”的实拍视频,凸显出中国智驾方案在海外高难度场景下的稳定性和成熟度。
事实上,中国智驾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的异军突起,并不是一个意外。
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中国人工智能工程化能力在实现快速发展后,面向海外发动反哺,并推动全球自动驾驶产业链向"软硬件结合"的中国方案靠拢,最终实现了中国智驾产业的全面开花。
在L2领域,在“自、华、魔”即蔚小理等自研、华为、Momenta,以及一众量产智驾公司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L2级辅助驾驶已在中国市场实现55.7%的渗透率。
在L4领域,萝卜快跑、Momenta等Robotaxi企业也在不断扩大试点区域落地运营规模,加速扩展车队规模和服务区域。
“自、华、魔”的魔,即Momenta,绝对是一个堪称另类的选手。回看其发展历程,“先锋且务实”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标签组合,是其最鲜明的企业基因之一。
首先是横跨L2与L4的业务范围。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智能驾驶的L2与L4路线之争,都没有明确的答案,L2技术是否能顺利升维为L4方案,并没有在行业内达成共识。
这其中,特斯拉代表的L2路线最为大众熟知,也就是所谓的渐进式自动驾驶。顾名思义,渐进式自动驾驶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如同电子游戏中的“打怪刷级”一样,逐渐从L2自动驾驶迈向L4高级自动驾驶。
L4路线则以Waymo为代表,主张直奔终局,把安全冗余无限拉高,寻求逐渐扩大运营区域,最终实现大规模的自动驾驶。
作为“智驾多面手”,Momenta在创立之初就提出了“一个飞轮,两条腿”的自动驾驶发展路线,即同时在量产车L2辅助驾驶方案、L4自动驾驶两个方向推进,通过L2积累的实际测试数据支撑L4研发进展。
Momenta是中国首家使用同一套技术方案落地全球的智能驾驶公司。通过大规模部署,Momenta已积累30多亿公里提炼的7000万黄金数据,包含大量智驾系统需要攻克的复杂长尾难题。
Momenta最新推出的 R6飞轮大模型,不仅是当前全球最领先的辅助驾驶算法,更是国内首个在端到端基础上实现真正量产落地的强化学习大模型。与 “模仿学习” 不同,“强化学习” 可以在模拟的环境里去探索新的驾驶行为,系统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自我快速的成长,让系统驾驶能力有机会超过人类驾驶水平。
不仅是Momenta飞轮已具备和Tesla的FSD分庭抗礼的实力。随着特斯拉与Momenta在这一领域相继实现重大突破,L2与L4路线之争也基本尘埃落定。
Momenta始终如一的两条腿战略,通过飞轮闭环加速推动自身的技术进化,被行业一致认为已经拿下了未来终局的两张决赛门票。
其次,则是量产规模和商业合作的全面领先。
一方面,通过在L2攻城略地,Momenta已然成为量产车数量最多的智能辅助驾驶供应商,合作车型已超过160款。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佐思汽研数据,2023年1月~2024年10月期间,Momenta以60.1%的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远超第二名的29.8%。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技术实力的差距,更反映了车企和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据了解,截止到2025年9月,Momenta量产辅助驾驶搭载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搭载规模已突破了40万辆。
最后,则是强大的全球化基因。
截至目前,在全球TOP 10车企中,有7家已经与Momenta建立了深度合作,包括丰田、奔驰、通用、宝马、奥迪等国际巨头,合作品牌覆盖全球。
三
全球客户的共同选择
技术出海拓展智驾蓝图
很多人羡慕Momenta亮眼的全球客户数据。全球20多家头部企业合作,包括BBA等豪华品牌都完成了对其系统的严苛验证。比如Momenta开发布会也叫““全球品牌的共同选择”主题分享会”。
事实上,不仅是合作品牌遍布全球,Momenta的产品已经全球开花。仅在量产乘用车领域,Momenta就涉及包括智己出海欧洲、东南亚、澳新等地在内的的多个项目,其中智己的德国项目更是即将进入SOP(量产交付)阶段,英国项目也将在今年9月交付。
有人说是工程化能力强,Momenta是少有的可以适配不同硬件,贴合车企差异化战略。也有人说,Momenta服务能力强,其在欧洲、日本、东南亚、澳新等地都有派驻专业团队,提供快速响应与深度服务。
归根到底,还是得益于Momenta的算法强,全球都能开。Momenta采用的“无图端到端”方案,企业可以不依赖高精地图,在全世界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泊车等场景的快速部署。
而对于车企而言,这种使用同一套无图技术方案即可落地全球的智能驾驶方案,与特斯拉十分相似、却又不同于特斯拉封闭方案的技术路线,让智能汽车实现智驾系统的大规模部署成为了可能。
目前,具备前沿技术和出海能力的智驾技术公司少之又少,留给车企的选项并不多,Momenta几乎成为了企业绕不开的选择之一。
而随着Momenta用量产车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正式切入全球Robotaxi领域,中国智驾产业与海外运营平台分发结合的出海模式也日益清晰。
颇具行业想象力的是,Momenta这种“无图端到端”+复用量产车型的技术路线,不仅兼顾了技术落地的研发效率,也有效隔绝了地缘风险,在务实同时,蕴藏了更多的增长空间和渗透机会,有机会进一步拉高Momenta乃至整个中国智驾产业的增长上限。
毕竟,中国智驾的星辰大海,永远属于脚踏实地、坚持初心却又不断勇攀高峰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