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8月29日消息(苡臻)8月28日-30日,以“数聚产业动能 智启发展新篇”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市盛大召开。
在同期召开的“2025数博会·DATA之夜”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发表致辞。他表示,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落地应用,深度融入实际场景,展现出强劲产业革新潜力,成为数智时代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随着算力设施广泛部署、智能算法迭代、社会需求增长,具身智能将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家庭服务、城市交通、医疗、教育等场景持续落地,深入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并孕育出新业态、新模式;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投入巨额资源开发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工业机器人及无人机等具身智能产品。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195.25亿元,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任贤良指出,具身智能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发展边界,推动机器人等更好地理解世界、与人类的交互更加自然,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与此同时,具身智能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层面,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和标准化软件开发工具链,目前市场上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样,多采用开源组件,常因兼容性或版本升级导致系统不可用的情况,增加了开发成本;算法成熟度也有待提升,当前机器人学习系统需要人类智能介入,尚未实现感知到行动间的认知映射;硬件上,载体耐用性、电池能源效率以及与软件的深度集成需求等方面都存在挑战。
数据层面,高质量、多样化数据集的缺乏成为具身智能能力突破的重要挑战。与大模型所依赖的互联网数据不同,具身智能所依赖的数据涉及动态环境中的复杂交互,使得相关数据采集工作挑战性高[ 参考来源:《具身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从采集方式来看,真实数据能精准反映物理交互,但采集成本高昂且难以获得大规模有效数据;仿真数据具有成本和效率优势,但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存在差距,在面临复杂情景,尤其是高精度任务下,难以满足需求。
应用层面,硬件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缺乏统一规范,不同厂商的机器人本体构型与软件架构互不兼容,制约规模化应用;研发端的企业和应用行业尚未打通,许多实际工况都未能真正纳入研发测试体系中,应用场景开放度不足,缺乏快速孵化条件。此外,用户对具身智能的接受程度和信任感需要进一步建立和维护。
伦理道德层面,具身智能不仅要考虑生命安全风险,还面临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同时在责任归属的边界上依旧模糊,比如,一台智能机器误操作造成了损失,开发者、运营者等主体责任归属问题尚未有定论。同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将带来劳动力需求变化,扩大技能差距和人才短缺。
应对具身智能风险挑战三项建议
对于如何抓住具身智能的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任贤良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促进开源开放发展,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应鼓励建设开源社区,建立共享机制,推动开源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加速具身智能的产业化落地;同时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联合科研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携手构建协同创新的行业生态。
二是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共建共享,筑牢安全伦理防线。应促进产业联动,构建软硬协同的虚拟训练场,提升数据采集效率与场景覆盖度,共建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集,促进仿真与真实数据有机融合。应聚焦关键应用场景,构建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保障用户隐私安全,并确保相关应用符合人类价值观;推动多主体协同治理,促进具身智能可信安全、可持续发展。
三是深化全球开放合作,打造共赢发展格局。应联动国际组织、企业、高校、智库等,构建全球合作平台和交流协作网络,围绕具身智能核心议题,汇聚政产学研力量,通过开展学术研究、产业研讨、赛事活动、人才培养项目等,深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应用等领域国际合作,共同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推动技术创新成果造福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