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一张网、一条主干” 长安汽车深度探索车载光通信技术新路径
来源:C114 21 小时前

C114讯 9月12日消息(颜翊)在智能化浪潮席卷汽车产业的当下,汽车正从传统的交通工具加速演变为集“智能终端+移动空间”于一体的“第三生活空间”。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与对极致通信性能的迫切需求。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支撑“变得快、传得快、高安全”的下一代车载通信网络,已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

9月10日,CIOE中国光博会同期举办的2025车载光通信技术创新应用论坛上,作为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长安汽车前瞻技术研究院软件开发主任工程师郭志涛基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系统性地梳理了车载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径。

“多网并存”现状需整体规划

当前,车载网络复杂度日益攀升,形成了由车内网和车外网构成的庞大体系,其中,车外网又分为近程网和远程网,各领域场景复杂,通信技术繁多。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智能汽车将逐步具有消费电子领域特征,丰富的应用场景将被转移到汽车内,也将具备变得快(持续功能、性能快速迭代)、传得快(车云一体、大数据高速传输)、高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的“两快一高”特性。

郭志涛认为,未来车内网络架构将以中央环网架构为主要演进趋势,同时,随着汽车计算架构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再向中央计算架构演进,车内通信技术也面临着根本性变革。当前,整车通信架构还处于多种通信架构和技术并存的局面,未来应通过整体规划,优化通信技术,简化网络架构。

长安已在此方向上迈出坚实步伐。其自主开发的SDA天枢架构(搭载于启源E07车型),通过5M CAN FD技术开发,支撑底盘、动力域内通信,通过千兆以太网主干环网和TSN(时间敏感网络)技术,初步实现了高可靠、低时延的通信。这为未来向“中央计算+全光主干网络架构”演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车载光通信:机遇与挑战并存

郭志涛指出,尽管光通信技术具备不受电磁干扰、物理层传输确定性高、线束重量轻、支持无源组网、可长期演进至10G/25G/50G甚至更高带宽等显著优势,但其在汽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用户价值挑战:当前10G光通信技术虽能解决现有EE架构的部分痛点,但其在直接提升用户体验和满足未来需求方面的价值论证尚不充分。更高带宽(如25G、50G)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可行性仍需深入挖掘。

二是技术价值挑战:在万兆以下领域,传统CAN、LIN和以太网技术凭借成熟的生态和显著的成本优势,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壁垒。而在万兆以上领域,国产SerDes技术发展迅猛,芯片成本大幅降低,传输速率已突破32Gbps,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成本和性能表现甚至优于光通信。
  
三是技术路线挑战:关键光器件(如DFB、VCSEL激光器)在车载环境下的温度、寿命和成本等核心指标,缺乏充分的验证数据,技术路线尚不明确。同时,光通信技术自身从10G向25G、50G的演进路径也未完全清晰。

四是技术应用挑战:光通信在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大带宽领域的应用已获验证,但在动力、底盘、车身控制等对时延和抖动要求极高的领域,其应用方案尚不成熟,整车级光通信解决方案仍未形成,未充分体现光通信技术优势。

五是技术生态挑战:车载光通信技术如何与软件、低压配电、诊断等现有汽车技术体系深度融合,尚未有成熟的方法论和工具链。此外,当前参与者多为电信光企和车企,缺乏显示器、传感器、控制器、软件算法等应用端企业的深度参与,导致应用创新驱动力不足。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车载光通信生态

面对以上挑战,郭志涛提出了车载光通信系统性的发展建议,旨在推动车载光通信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明确技术路线,追求长期演进与平衡:应摆脱单一的带宽思维,综合考量未来应用对带宽、组网灵活性、传输确定性、时钟同步等多维度需求,制定可持续演进的技术路线。对于光器件,应以“够用即好”为原则,聚焦距离、接口数量、温度、寿命等关键指标,实现性能与成本的最佳平衡。

二是聚焦关键技术,迈向“一张网、一条主干”。其中光PON技术需加快时延和抖动敏感度较高的数据的组网架构和传输性能验证,用数据证明其支撑“一张网”架构的可行性。光以太技术应重点研究区域汇聚组网和高确定性传输技术,解决向“一条主干”架构迈进的关键瓶颈。

三是加快标准制定,构建开放生态。他建议,应加快车载光PON技术在TC层(传输汇聚层)的标准立项,以促进PON MAC芯片的商业化。同时,需要针对汽车业务特点,设计更简单实用的操作维护标准,并建立完善的互联互通标准,确保不同厂商的OLT(光线路终端)和ONU(光网络单元)能够互操作,为车企提供灵活的选择空间。

目前,长安已在光通信领域积极开展实践,完成了单部件技术可行性研究,并发布了光接口传感器和车内光通信技术原型。同时,长安联合牵头推进《道路车辆车载无源光网络通信系统-总体规范》等标准及白皮书的制定工作,致力于引领行业共识。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