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AI”进入我们的视野时间不久,但它的进展似乎比预想中的要快,可以说目前英伟达对物理AI的“大胆押注”已经初具规模。
我们都知道在2025年人工智能正在突破虚拟世界的边界,进入物理世界的深水区。
而英伟达正以一种极具野心的方式,推动这一进程:打造“物理AI”的平台级基础设施,重构从训练、仿真到部署的全链条。
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如今的产业联动,英伟达的“物理AI”战略已开始具备现实可验证的轮廓。一批全球领先的工业巨头——西门子、宝马、富士康、施耐德、欧姆龙、SAP、通用汽车等——正在与英伟达合作,将AI引入制造、仓储、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复杂的物理系统中。
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想仅仅围绕英伟达的物理AI展开,而是将探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在AI从对话模型跨越到具身智能体的转折点上,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技术的狂热,更需要系统性的战略判断与历史性的冷静思考。
在英伟达相对激进而系统的推进之下,“物理AI”这一术语开始频繁出现在技术媒体、产业报告中。但这并不是一场概念的“独角戏”,而是与近年来AI学界与工业界持续探索的两个关键方向,具身智能与空间智能,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交汇。
三者之间既有继承关系,也存在范式差异。
它们分别代表了AI如何感知世界、融入世界、改变世界的不同路径思维。若不厘清概念,产业将无从辨识趋势;若不理解差异,企业也无法做出清晰的技术选型与战略下注。
因此,在分析英伟达的平台化布局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物理AI?它与具身智能、空间智能有什么不同?谁才是通向物理世界的真正入口?
结论可以简单概括为,空间智能是感知认知,具身智能是行动躯体,物理AI则是连接感知与行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它让AI真正进入物理世界。
1. 空间智能:AI理解三维世界的感知器官
空间智能关注的是AI如何理解三维空间结构、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环境中的几何拓扑等。
这一概念由斯坦福教授李飞飞在2023年提出,是从计算机视觉走向认知智能的一次跃迁。
空间智能的核心在于:构建世界模型。它让AI不再只识别“这是一只猫”,而是知道“这只猫在桌子上,猫正在移动,下一秒可能掉下来”。
可以说,空间智能是具身智能与物理AI的感知认知器官与底座。
2. 具身智能:让AI具有“身体”与“经验”
具身智能是一种更具哲学和认知科学背景的观点:智能必须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来获得,它由多位学者与企业家共同推动,并且DeepMind、OpenAI、斯坦福大学等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与实践。
它强调智能不只存在于算法中,而是存在于感知-运动-反馈的闭环中。机器人、强化学习、元学习(Meta Learning)等是常见的技术载体。
在这一范式里,训练一个智能体,不是给它喂数据,而是让它“亲身经历”:
具身智能是空间智能的“动作延伸”,是物理AI的“生命核心”。
3. 物理AI:从理解世界到改变世界
物理AI是一个更具平台化与系统工程色彩的概念,由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旨在打造一套完整的智能系统,不仅理解物理世界,还能在其中“行动、改变、部署”。它包含三大关键能力闭环:
简言之,物理AI是具身智能的系统化平台化演进,是空间智能的工业级落地通道。这是一次AI从“语义理解”向“物理控制”的飞跃。
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物理AI、具身智能与空间智能虽然起源不同、技术路径各异,但本质上都在试图解决同一个问题:让AI从“语言智能”走向“物理智能”。
它们的共同目标是让智能体不仅能够理解世界,更能够感知、认知并在其中行动,实现从符号层面的“说”到现实层面的“做”的演进。
从技术层面看,这三者高度交叉:多模态学习、三维仿真、合成数据生成、强化学习与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几乎是三者共同依赖的基础能力。
同时,在应用场景上,也存在明显重叠——自动驾驶、机器人、智能制造、物流与医疗等复杂物理场景,都是它们共同关注的落地方向。
但三者的定位与演化路径却并不相同。
空间智能最早源于计算机视觉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强调AI对真实世界中三维空间结构、物体关系与动态变化的理解。
它是让智能体“看懂世界”的第一步,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SLAM、导航与AR/VR等场景。其技术重心在于空间感知与建模能力的提升,整体仍偏向工具层和中间件,产业化程度较为局部。
具身智能则从认知科学和机器人研究中发展而来,主张智能必须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产生,强调感知—动作之间的耦合与经验学习。
这使得具身智能成为通用机器人和虚拟智能体发展的关键路径,但目前仍以学术研究为主,商业化落地相对有限。它更像是物理智能的“哲学与方法论”,而非完整的产业方案。
相比之下,物理AI是一个更具系统工程特征和产业化倾向的新范式。由英伟达等公司推动的物理AI,起源于对现实世界中智能系统训练、部署和反馈的一体化需求。
它不仅包含空间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具身智能的行为机制,更强调如何构建一个从数据到模型、从仿真到部署的闭环平台体系。其核心技术包括合成数据生成、虚拟仿真平台(如Omniverse)、模型泛化能力与边缘部署能力,目标是服务于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工厂等大规模物理系统。
因此,物理AI不仅是技术路径,更是平台化与生态构建的战略选择。
在未来趋势判断上,虽然具身智能与空间智能各自代表了感知与行为的重要方向,但它们仍局限于局部能力或研究项目,缺乏统一系统的组织形式。
而物理AI则正在以平台闭环的方式整合上述能力,并在多个关键产业中快速形成落地案例。随着英伟达、西门子、宝马、富士康、通用汽车等巨头持续加码,物理AI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成为AI向物理世界延伸的更具系统性、更具商业化潜力的范式。
综合来看,物理AI不仅更贴近产业需求,也具备构建生态的能力,因此更有可能成为引领下一个AI核心趋势的主导力量。它代表的是“具身智能+空间智能+工业平台化+数据闭环”的融合体,不仅是一个学术理念,更是一个商业化可落地的“操作系统”战略。
物理AI的核心,是英伟达提出的“三台计算机”架构:
这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是一个“终极产品”,而是一个赋能开发者的全栈工具包:从GPU芯片到CUDA库,从AI模型到合成数据平台,从仿真引擎到部署硬件,英伟达正在构建一个横跨虚拟与现实的物理AI开发宇宙。
如果说“物理AI”是当下更具系统性、更具落地性的智能范式,那么它必然也面临来自历史的镜像挑战。
在深入理解物理AI的定义及其与具身智能、空间智能之间的差异之后,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令人唏嘘的事实——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试图用软件和数据重塑工业世界。
2012年,通用电气(GE)在全球范围内高调推出其工业互联网战略,核心平台名为Predix,它是工业界最早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系统化整合的尝试之一,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兴起。
GE对Predix的定位是Predix是为工业设备而生的操作系统,其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三化”:数字化,将工业设备和流程全面传感器化、联网化;智能化,利用云计算和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预测、优化;平台化,提供标准化平台,支持设备接入、数据处理、应用开发。
GE的愿景与今日英伟达如出一辙:打造一个面向物理世界的“操作系统”,通过数据采集、边缘计算、云平台、数字孪生和预测性维护,彻底改造能源、制造、医疗、交通等传统行业。
甚至在当年,GE也提出了工业版“大脑-神经-肌肉”的比喻框架,试图将智能注入每一个涡轮机、油井和输电站。
这听起来与今天的“物理AI”何其相似?
同样是从数据到模型,从模拟到部署,从封闭系统走向平台生态。但十年过去,Predix几乎已经淡出主流视野,而GE也不得不大幅收缩其数字化业务,甚至出售了部分Predix资产。
Predix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鼻祖”,它试图用软件重塑工业设备的智能性,虽然未能完全成功商业化,但其理念深刻影响了后来者如英伟达的物理AI战略。
在当前AI与工业深度融合趋势下,回顾GE的工业互联网战略的得失,对比英伟达的物理AI战略,可以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较为清晰的方向与警示。
问题是:为什么GE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失败了?英伟达是否可能步其后尘?
答案的关键,在于两者虽然表面相似,但战略底层逻辑、技术时机、系统架构与生态路径存在本质差别。
GE的Predix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公司做平台”的尝试,问题出在它既想做平台,又无法真正跳脱“设备制造商”的身份。
虽然GE具有开放性的“愿景”,但最终实践证明Predix所服务的,更多是GE自家的设备,而无力构建一个对第三方开放、可扩展、自演化的生态系统。
它试图自上而下地标准化一个极度复杂、多样化的工业世界,却忽视了开发者、客户和场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Predix更像是一场“自用为主”的数字化工程,而非一个真正具备平台属性的技术生态。
相比之下,英伟达的物理AI战略虽然也有平台野心,但其路径选择更像是“开发者优先+工具链先行”。
英伟达明确表示,它并不试图构建最终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整套工具与算力基础设施,从Omniverse的数字孪生建模,到Cosmos的合成数据链路,再到DGX和Jetson的训练与部署平台,它赋能的是整个物理AI产业链,而非独占某一条价值链。
更关键的是,英伟达遇上了一个更好的时代窗口。
GE发力Predix时,云计算尚在普及阶段,AI算法刚刚进入深度学习的早期,仿真技术尚未成熟,数据闭环难以形成。
而今天,AI大模型、生成式仿真、硬件加速、数据飞轮、开源生态,已经形成了从“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虚实映射→实体部署”的全链路基础条件。
物理AI不是孤立的技术跳跃,而是踩在了多个成熟技术交汇处的系统性迭代。
当然,英伟达也不是没有风险。
每一个平台构建者都面临同一个挑战:如何让生态真正自运行,而不是依赖自己推动;如何让开发者持续参与,而非短期迁徙;如何让工业场景的千差万别,在一个统一技术底座上得到有效抽象与定制。
但与GE的封闭、单点、重资产打法不同,英伟达的平台架构具备开放性、模块化、轻量级部署等天然优势。它不是试图“替代”工业系统,而是“嵌入”工业流程;它不是高举高打,而是通过开发工具与底层芯片形成“生态渗透”;它不强调“平台锁定”,而是强调“工具赋能”。
这正是二者命运分野的核心所在。
GE是工业互联网的先行者,却死在“封闭平台”的孤岛上;而英伟达则以开放生态与系统闭环,正引领物理AI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
无论名词叫“物理AI”还是别的什么,确定的是未来AI不再只活在屏幕里,它要走进工厂、仓库、城市与医院。谁能控制物理世界中的智能体,谁就拥有未来的计算平台主导权。
平台成败,关键在人与生态。
那么,在这场物理AI的竞赛中,产业链上的其他参与者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GE”?这将是我们这一部分要探讨的重点。
在英伟达正在构建的这个“物理AI操作系统”中,每一个节点企业都面临新的战略抉择。
无论是机器人初创公司、工业自动化集成商,还是传统制造巨头,都已感受到这场技术范式变革的逼近。然而,站在风口,并不等于会飞;被卷入浪潮,也不等于拥有方向。
如果说前两部分讨论的是物理AI的技术逻辑与平台格局,那么现在问题变成了:在这场看似必然的系统性进化中,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该做什么?又该避免什么?
一、盲目跟风,是物理AI最大的陷阱
当前市场上的一种危险趋势是:将物理AI当作一个“营销概念”来包装,而非一个技术系统来构建。某些企业急于贴标签,抢占风口,结果只是表面接入英伟达工具链、仓促推出一个仿真界面、发布一段AI演示视频,实则底层能力、数据闭环和系统架构毫无积累。换句话说,是在用演示代替实现、用概念掩盖结构性缺陷。
而更大的风险在于:物理AI不是“模块叠加”,而是“范式迁移”。它要求企业重新思考研发流程、数据管理、模型训练、部署架构、软硬协同等一整套系统工程。任何想用“贴皮式整合”来蹭热度的公司,最终都将在落地阶段暴露出系统性短板。
在这个意义上,物理AI不是一场“技术竞速”,而是一场“系统能力管理”的比拼。它更像是一次“产业大重构”,而不仅是一轮“产品小升级”。
二、真正的参与,始于“能力内生化”
对于开发者与机器人企业而言,最核心的策略是能力内生。这意味着不应只是“使用英伟达的工具”,而是要理解这些工具所构建的底层逻辑,并在其中构建自己的独特能力闭环。
例如开发者应聚焦于构建具备迁移性与泛化能力的模型训练架构,而不是仅针对单一场景优化;机器人公司应在感知、控制、动作规划之间构建自主的数据采集与学习循环,而不是依赖静态建模;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应从“项目制”思维转向“产品化+平台化”的可复用结构。
更进一步,企业的重心是在自身系统中构建“虚实融合”的能力:能模拟+能训练+能部署+能反馈。这种能力一旦建立,就具备了“自演化”的潜力,而不是陷入平台依赖与工具锁定。
三、构建护城河的关键:数据、场景与反馈回路
在物理AI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再是模型,也不是算力,而是高质量的、结构化的、可用于训练的物理世界数据。
谁掌握了真实交互数据,谁就掌握了模型演化的燃料;谁建立了场景级数据闭环,谁就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反馈机制。
因此,产业链上的企业应该思考:我的系统能否持续生成训练数据?我的场景是否具备通用性迁移价值?我的反馈是否能反哺模型优化?
这就要求企业不再只是“接入平台”,而是要成为平台生态中“能产出、能反馈、能积累”的节点。否则,所有表面上的创新,最终都会沦为平台的“数据供应商”或“能力中介”。
从“工业互联网”到“物理AI”,从Predix到Omniverse,技术史的进程从未缺少宏大叙事。
每一轮范式转移到来之时,少不了资本与媒体的热捧、企业的盲目跟进,以及技术乌托邦式的想象。而当泡沫退去,真正留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在热潮中保持定力、在冷却期持续积累的人。
物理AI的确是一场技术范式的跃迁。它不仅重塑了AI的开发方式,更挑战了我们对“智能系统”如何与现实世界交互的基本认知。它汇聚了具身智能、空间理解、多模态学习、仿真训练与系统部署等多个前沿技术的融合方向,也确实为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制造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
但正因其复杂性,物理AI不可能是一个短期爆发的风口,而更像是一个十年以上的系统工程。
它要求跨越模型、数据、算力、接口、标准、生态等多个层级的协同演化,每一个环节的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
以大模型为例,从2017年Transformer论文问世到GPT-4的广泛应用,整整耗费了六年时间;而物理AI涉及的系统复杂度远高于语言模型,其周期只会更长,不会更短。
因此,对产业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是否入场”,而是以什么姿态、什么节奏、什么结构性能力入场。盲目追逐平台化叙事,只会沦为巨头生态的边缘节点;急于推出“物理AI产品”,往往在没有数据闭环、算力积累、系统认知的前提下,陷入不可持续的试验泥潭。
我们需要更低的短期期待,更耐心的长期准备。
放弃“快速颠覆”的幻想,转向“渐进式演化”的策略。将资源投入到基础数据、虚实融合能力、模型训练闭环与开发者生态的构建上,用五年甚至十年的视角去积累场景理解与系统集成能力。
唯有如此,物理AI才可能从今天的技术构想,走向明天的产业现实。
参考资料:
1.英伟达Omniverse物理AI操作系统扩展至更多行业和伙伴,来源:英伟达
2.Nvidia’s bold bet on physical AI takes shape,来源:maginative.com
3.The evolution of AI from AlphaGo to AI agents, physical AI and beyond,来源:technologyrevi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