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寒武纪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30%,市值一度突破千亿。但没人能预料,这家连续亏损多年的AI芯片公司,能在仅仅五年后实现股价登顶A股的神话。
故事的起点
2002年,19岁的陈云霁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开始跟随“龙芯之父”胡伟武教授继续学习。2007年陈云霁博士毕业,担任8核龙芯三号的主架构师,成为当之无愧的学术新星。而他的弟弟同样是一位天才少年,小陈云霁两岁的陈天石几乎是复制了哥哥的学术之路。读中科大少年班,跟随同样是大佬的陈国良院士学习,毕业之后留在中科院,从助理研究员开始自己的研究道路。
陈云霁、陈天石两兄弟都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陈云霁主攻人工智能芯片的技术研究,陈天石主攻人工智能算法,简单的来说,一个研究怎么造,一个研究怎么用,天生的一对。2008年,两兄弟决定联手一起开发AI芯片。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其实很早就开始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便建立了简单的人工神经系统模型,期望用人类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命题一出,立即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一直发展到80年代,大家痛苦的发现当下计算系统的计算力远远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算力成为阻碍人工智能发展的拦路虎。
只是为了单纯的理论研究,是不会有人花天价去投入研究专门的芯片。况且在当时,人工智能这个项目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没有突破性的产物落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用的CPU芯片足以满足需求。
转机出现在千禧年之后,各种视频越越高清,VR、AR等项目从以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概念逐渐落地变成现实。通用的CPU芯片无法满足需求,AI芯片再次进入人们视线,推进了AI芯片的研发。关于通用芯片和AI芯片之间的区别,陈云霁有个有趣的比喻,通用芯片在他看来就是瑞士军刀,功能很多,可以在很多场景起到作用,而AI芯片就像菜刀,做菜的时候用菜刀才是最合适的。
2012年,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Olivier Temam教授跨时代地提出了AI加速器的概念。陈氏兄弟与之合作启动了DianNao项目,成为寒武纪的技术基石。从“DianNao”这个名字不难看出,两兄弟也不是什么刻板的科研人员,多少有点幽默感在身上。
DianNao项目诞生的论文《DianNao: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一经发布后,立即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成为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标志性论文。这个系列的论文一共有4篇,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论文的思考方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AI芯片。
2016年3月9日,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让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次被普通大众所熟知,人们惊呼,机器真的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并且打败最聪明的人类。
在中科院研究所里陈氏兄弟也观看了这场载入史册的比赛,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筹备寒武纪。2016年3月15日,在中科院计研所的支持下,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陈天石由中科院研究员变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哥哥陈云霁继续留在所里从事AI芯片的研究工作,为了寒武纪提供技术支持。
现在我们通过上帝视角来看,陈氏兄弟的研究项目完美的踏上了技术发展的浪潮,但是在2008年,兄弟俩刚刚开始做AI芯片时,这个课题并不是一个热门的项目,未来的商用价值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与其说陈氏兄弟踏上了时代的浪潮,不如说他们本身就是这场时代巨浪的造浪者。
而中科院帮助陈氏兄弟把寒武纪这个课题组变成公司,是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因为在芯片产业领域发展不及欧美,中国的芯片一直依赖进口。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达2313亿美元。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石油,居各类进口产品之首达十余年。到2014年,我国每年生产全球77%的手机,但生成的自主芯片不到3%。因为不能自主制造芯片,我们处处受制于人,只能赚“辛苦钱”,高附加值的芯片利润拱手让人,还得看他人脸色。所以,中科院下“血本”孵化寒武纪,给人给钱给技术。
腾飞的背后
从2016到2025,让我们把时间快进一下,一个奇迹便展现在眼前。2025年8月27日A股迎来历史性一刻,个股股价常年霸榜第一,被称为“股王”的茅台走下了王座,取而代之的正是寒武纪这个创办还不到十年的“新公司”。8月27日寒武纪单日涨幅高达10.01%,股价攀升至1462元/股,超越贵州茅台1460.93元/股的股价,成为A股市场股价最高的个股。寒武纪的交易量从7月日均40多亿元涨到260多亿元,激增近5倍,成为这段时间股市离不开的话题。
腾飞的背后,寒武纪也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期,遭受着许多非议。2020年7月,寒武纪登录科创版,当时的寒武纪因为已经成功开发出1A,并量产供给华为公司,搭载在旗舰手机MATE10上。所以一上市便受到资本的热捧,发行价为64.39元/股,上市首日大涨超200%,市值一度破千亿。
2021年远端AI芯片思元系列的“思元290”和“思元370”接连发布,寒武纪的高算力产品得到市场的验证,包括阿里、百度、字节、腾讯在内的国内互联网大厂成为其用户。2021年3月15日寒武纪被纳入到科创50。
但AI芯片本身是一个高投入、慢见效的科技制造产物,从研发到最后落地注定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周期,资本在寒武纪连年的巨额亏损表前撤退。2022年寒武纪股价触底,跌落至46.59元/股的历史低点。
寒武纪最终能挺过来,除了自身的产品力和技术,还有外部因素。第一个外部因素是算力需求的暴增,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计算设备总算力为1397EFlops,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算力规模将以超过50%的速度激增,到2030年全球总算力或将超过16ZFlops(ZFlops为EFlops的1000倍),其中智能算力占据绝大份额,占比超过90%。
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使得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制造业等行业对于算力的需求节节攀升,AI技术正从以前单纯静态的文本、图像向多模态新场景演进,AI在各行各业的渗透才刚刚开始,未来可开发的前景不可预料。作为算力的核心载体,芯片的需求短时间内难以降温,而AI芯片更是专门为AI而生。数据显示,北美云厂商2024年AI相关资本开支超3000亿美元,字节、阿里等企业2025年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突破3000亿元。
于是2024年,寒武纪被纳入上证50和中证A500。老股民都知道,上证50指数是A股的风向标,这50家公司是A股的“头牌”。寒武纪被纳入其中,说明了其在市场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深层次的意味,则是国家对于芯片产业的重视。
第二个大的外部因素是美国的制裁,2025年1月13日,马上要下台的拜登发布了《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将全球分为三等,第一等是美国的18个主要盟友,包括英国、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这些国家不受限制,可以自由的进口美国尖端AI芯片和技术。第二等是剩下的全球大部分国家,每个国家的年进口量将被限制在大约5万块GPU。第三等被特殊对待的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朝 鲜等国,被完全禁止进口任何类型的AI芯片。
美国方面是想通过严格控制出口AI芯片及相关技术,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对先进的AI技术进行管理。这摆明是认为在AI领域自家是独一份,如果自己不给,其他国家就没有。
当美国“歧视性”芯片政策遇上国内AI算力需求爆发,给国产芯片带来了发展的红利期,而已经拿出成熟产品,并且有多年量产经验的寒武纪成为最佳替代品,寒武纪的产品不依靠海外架构或工具,避免了被卡脖子的风险。
于是,寒武纪的技术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动能。
根据寒武纪2025年的半年报显示,公司首次扭矩为盈,受益于云端产品线的强劲表现,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28.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47.82%;8月28日,寒武纪发布公告称,预计2025年全年营业收入将达到50亿元至70亿元。
前段时间中芯国际的股价也创下新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作为寒武纪的代工厂。寒武纪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的Fabless模式(不拥有晶圆制造工厂,专注于芯片设计和市场推广),而他的主要代工厂便是中芯国际。
关于未来
面对不断攀升的股价,“做技术”的寒武纪发布了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自己说自家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希望投资者提高风险意识,谨慎投资。这态度,堪称A股清流。
对于未来,寒武纪表示将持续投入到大规模分布式训练软件平台的研发,迭代更新Megatron、TransformerEngine等业界主流的分布式训练组件,使训练软件平台能够满足主流大模型分布式训练需求。希望能够赶超英伟达的GPU,在深度学习领域做到世界一流水平。希望“思元”“思考”系列通过不断地改进,在云端和终端市场有更加广泛地应用,满足不同场景的AI计算需求。
2017年,寒武纪的首场发布会上,陈天石曾经说下过一番豪言壮语:“过去我国企业起步晚,一直是国际生态的跟随者。但在智能时代,大家都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要敢为天下先,敢于提出并共同构建全新的智能生态。光有寒武纪是不够的,我们将与中国AI公司携手,共同构建中国全新的智能生态,在硬件上下功夫,在端云结合上下功夫,在商业协作上下功夫。只要国产AI指令集立住了,中国主导世界AI产业的机会可能就到来了。”
事后陈天石发了一条朋友圈,“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回首再看,这番豪言并未落空。
地质学上的寒武纪是生物大爆发的时代,但在寒武纪之后的奥陶纪,地球迎来了第一次的大灭绝时代,如陈天石自己说的那样:“希望我们能够迎来寒武纪大爆发的时代,也希望我们能够活过灭绝时代,成为最合适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