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周概念股:美国松绑AI出口却收紧芯片管制 中国半导体与汽车产业面临调整
2、南方精工:拟将募资金额由3.66亿元下调至2.02亿元
3、思源电气:拟3亿元~5亿元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减少注册资本
1、一周概念股:美国松绑AI出口却收紧芯片管制 中国半导体与汽车产业面临调整
本周内,美国商务部宣布废除拜登政府《人工智能扩散规则》,同时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新政策放宽AI技术出口限制,但强化芯片管控,包括全球禁用华为Ascend芯片、限制美制AI芯片用于中国AI训练等三项措施,凸显美国“松AI、紧芯片”的科技竞争新策略。
国内半导体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中微电科技国资股东折价转让股权,估值仅14.9亿元;振芯半导体破产清算;聚力成半导体面临破产危机。这些案例折射出行业面临研发投入大、商业化难、资本退潮等共性困境,市场进入优胜劣汰阶段。同时,新能源转型进度成为车企关键胜负手,合资品牌6.8%的新能源渗透率远低于本土品牌50%的水平,2025年或成其市场存亡的关键转折点。
BIS废除拜登时代AI禁令
美国商务部于当地时间12日正式宣布,废除拜登政府于2025年1月15日发布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AI Diffusion Rule),并同步升级对半导体技术的出口管制措施。该规则原定于5月15日生效,但因“扼杀创新”和“损害外交关系”被紧急叫停。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表示,该规则若实施,将对企业施加“繁重的监管要求”,并将数十个国家降级为“二级技术合作对象”,威胁美国外交关系。BIS计划在《联邦公报》发布正式撤销通知,未来将提出替代规则。
负责工业与安全的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Jeffery Kessler)强调,特朗普政府将采取“大胆且包容的战略”,与“可信赖的盟友”共享AI技术,同时“防止技术落入对手手中”。他批评拜登政府的政策“考虑不周且适得其反”。
此外,BIS宣布三项强化半导体出口管制的具体措施:
全球禁用华为Ascend芯片:任何国家使用华为Ascend芯片均视为违反美国出口管制;
限制AI芯片用于中国AI模型:警告企业若美国AI芯片被用于训练或干预中国AI模型,将面临后果;
供应链反制指南:要求美企审查合作伙伴、防范技术转移风险。
美国商务部称,此举旨在确保美国“保持在人工智能创新的前沿”并维持“全球主导地位”。分析认为,新规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分化。
多家半导体企业陷经营困境
近期,国内半导体行业接连传出企业股权转让、破产清算、IPO折戟等消息,折射出行业在高速发展后面临的深层次挑战。从GPU设计到第三代半导体,从封测企业到电源管理芯片厂商,不同细分领域的公司相继陷入经营困境,引发市场对国产半导体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
具体来看,深圳中微电科技有限公司32.4778%股权被国资股东挂牌转让,转让底价4.84亿元,对应公司估值仅14.9亿元,远低于当前GPU赛道动辄百亿的估值水平。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企业,中微电曾被视为国产GPU的“国家队”,其首款高性能桌面GPU“南风一号”已于2022年量产,2024年“南风二号”核心IP研发完成。然而,持续的亏损(2023年亏损8905万元,2024年前十月亏损3854万元)使得国资股东选择退出,反映出GPU研发的高投入与商业化落地之间的巨大鸿沟。
江苏省镇江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近日受理了振芯半导体破产清算案。该公司曾规划投资3200万元建设芯片检测项目,但最终因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危机。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封测行业近年来产能扩张过快,叠加市场需求放缓,导致价格战激烈,中小型企业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振芯半导体的破产,是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缩影。
重庆聚力成半导体面临生死考验,其氮化镓外延片及芯片项目曾规划投资50亿元,并吸引阿里系云锋基金、中芯国际背景团队加持。然而,由于多地项目停滞、债务纠纷频发,该公司已被申请破产清算。若法院最终裁定清算,不仅意味着第三代半导体领域一家技术标杆企业的陨落,也可能影响整个氮化镓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
另外,国家电网旗下智芯微电子拟以1.34亿元转让成都蕊源科技15%股权,对应公司整体估值仅8.96亿元,较IPO时的隐含估值60亿元缩水85%。蕊源科技曾冲刺创业板,但因审核终止导致资本退出通道受阻。此次低价转让凸显Pre-IPO投资的高风险性,即便企业技术实力过硬,上市失败仍可能导致估值大幅回调。
上述案例反映出国产半导体产业面临着高投入与盈利难、资本退潮、市场竞争加剧等难题。
在信创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产半导体企业需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行业可能迎来新一轮整合,具备核心技术、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资源,而依赖资本输血、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或逐步被淘汰。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将成为未来国产半导体发展的关键。
合资车企在华生存现状调查
汽车产业链端,2025年前4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已攀升至68.7%,4月单月更突破70%大关。在这场本土品牌高歌猛进的浪潮中,合资车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市场重构。
从销量排名来看,大众中国以绝对优势保持领先。1-4月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合计销售81.85万辆,虽同比微降3.87%,但仍占据合资阵营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丰田中国成为最大亮点,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合计销量44.89万辆,实现9.1%的同比增长,其中一汽丰田4月单月销量暴涨32%。
相比之下,美系品牌表现黯淡。特斯拉1-4月销量23.12万辆,同比骤降18.31%;上汽通用虽然通过新能源车型投放减缓了下跌速度,但累计销量仍下滑至15.11万辆。日系阵营出现明显分化,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分别大跌29.76%和42.31%,广汽本田也延续下滑趋势。
通过对11家合资品牌近三年数据的追踪分析,发现行业下行趋势正在加速,2025年4月同比下滑22.21%,较2024年同期(-7.06%)显著扩大。销量方面,1-4月累计销量同比下降14.35%,降幅较2024年同期(-10.54%)继续加深。
在这轮调整中,仅易捷特新能源、郑州日产等5家品牌实现4月销量同比增长,多数企业面临持续萎缩的市场空间。
深入分析各品牌表现后发现,新能源转型进度与市场表现呈现强关联。例如广汽丰田凭借铂智系列等新能源车型矩阵实现逆袭;上汽通用通过GL8陆尚等新品将跌幅收窄至个位数,而东风本田、广汽本田等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仍低于7%,面临严峻转型压力。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2025年将是合资品牌的关键转折年,电动化转型成效将直接决定其市场存亡。”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为6.8%,与中国品牌超50%的渗透率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持续深化的行业变革,合资车企需要应对产品革新压力、成本控制考验,以及供应链重构。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品牌向上突破和新能源替代加速,合资车企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那些能够快速适应中国市场变化、深度融合本土供应链的企业,才有望在这场存量竞争中赢得生机。
2、南方精工:拟将募资金额由3.66亿元下调至2.02亿元
5月16日,南方精工发布公告称,公司此前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6,609.42万元,用于精密制动、传动零部件产线建设项目、精密工业轴承产线建设项目建设。
为推进本次发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南方精工于5月16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方案的议案》等议案,公司拟调整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金额。
调整后,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0,175.62万元。
南方精工说明称,根据“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性投资比例较高情形的,须相应调减本次再融资募集资金金额”要求,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在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6,609.42万元基础上,扣减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财务性投资(28,474.31万元)在合并报表的归母净资产金额(122,430.14万元)占比超过10%的部分,即16,231.29万元。
此外,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华一新材已认缴未实缴的202.5万元认定为自本次发行相关董事会决议日前六个月起至今公司未来拟实施的财务性投资,亦从本次募集资金规模中进行扣减。
因此,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合计扣减金额为16,433.8万元,公司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由不超过人民币36,609.42万元下调至不超过人民币20,175.62万元。
3、思源电气:拟3亿元~5亿元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减少注册资本
5月16日,思源电气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A股股份,用于注销减少注册资本。本次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5亿元(含),回购价格上限不超过109.45元/股。预计可回购股份数量约为2,740,977股至4,568,296股,分别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35%至0.58%。回购期限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不超过十二个月。
2024年,思源电气实现营业总收入达到154.58亿元,同比增长24.06%。其中,国内市场贡献123.36亿元,同比增长19.74%;海外市场收入31.22亿元,同比增长44.67%。华东和华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分别同比增长47.52%和44.58%。公司毛利率为31.25%,较上年同期上升1.75个百分点,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公司净利润增长显著,归属净利润20.49亿元,同比增长31.42%;扣非净利润18.78亿元,同比增长32.19%。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积极拓展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公司新增订单214.57亿元,同比增长29.94%,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业绩表现亮眼,公司存货增长21.54%,达到34.77亿元。公司已计提5617.19万元存货跌价准备,显示出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谨慎态度。此外,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增长31.89%和25.47%,可能对未来的利润率产生一定压力。
思源电气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突破,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44.67%。公司多款产品在英国、意大利、沙特、科威特等多个国家市场实现了突破,并通过了多个国家的资质认证。海外市场的成功拓展为公司未来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超级电容业务在2024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司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成功推出了系列化新产品,丰富了产品线。超级电容产品在车载电源领域获得车企的重大定点项目,标志着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此外,超级电容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尤其是在静止型同步调相机(SSC)和配网后备电源等创新应用场景中得到了客户的初步认可。
然而,超级电容业务收入未达到预期,公司计提了相应的商誉减值准备。尽管公司对超级电容业务的发展前景保持信心,但短期内新业务机会和客户定点尚无法形成确定的收入,可能对未来的业绩增长带来一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