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IC)构成了人工智能(AI)的硬件基础,人工智能为集成电路注入了创新动力,而半导体IP(知识产权)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底座”,构成了芯片设计的重要基石。
5月12日,“2025半导体IP产业研讨会”在上海市虹口区世界会客厅举行,现场发布了《中国半导体IP产业发展洞察报告》并完成多笔重量级战略合作及投资项目签约。与会专家认为,随着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以及芯片自主可控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内半导体IP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芯”贡献。
半导体IP前景广阔
上海执芯片设计“牛耳”
2025半导体IP产业研讨会以“算力之巅·互连新篇”为主题,活动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芯耀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EDA/IP创新中心、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联合主办,旨在为半导体IP产业链各方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和高端交流平台。
2025半导体IP产业研讨会开幕式
活动现场,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上海市虹口区委书记李谦,上海市虹口区区长吕鸣,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长潘海平,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王永前,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党委书记,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蒲亚鹏,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上海总部总经理季蕾,芯耀辉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曾克强共同为2025半导体IP产业研讨会启幕。
半导体IP被视为集成电路产业金字塔顶端的价值节点,正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行业机构IPnest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IP企业销售额达84.9亿美元,近五年(2020-202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78%,增速远超半导体行业整体增速(9.06%),彰显出IP细分赛道的强劲发展势头。
新华社副总编辑、党组成员任卫东在致辞中指出,新华社将发挥全球布局、全球采集、全球传播、全球到达的独特优势,讲好中国科技故事,为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智力支撑和政策建议。
新华社副总编辑、党组成员任卫东致辞
集成电路是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也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尤其在上游的设计领域,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连续多年蝉联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最大城市地位。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行业洞察系统数据显示,上海拥有中国大陆地区33.3%的半导体IP企业。截至2024年末,我国半导体IP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达11962项,其中上海市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量的21.41%,位列各省份之首。
“半导体IP是AI算力芯片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接口连接的重要载体,支撑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终端的普及和应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在致辞中指出,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3900亿元,位居国内第一,在EDA、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链环节都位居全国领先地位,培养了一批行业领先企业,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推出了一批创新产品。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致辞
随着“科技回归都市”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地处市中心的虹口区积极布局半导体IP等新兴产业,激发中心城区的发展新动能。上海市虹口区区长吕鸣表示,虹口前瞻布局IP/EDA设计、光电芯片等细分赛道,通过政企合作、揭榜挂帅打造瑞虹天地芯片设计特色楼宇,全力支持安路科技、维安电子等半导体企业做强做精,加快集聚芯耀辉、曼光信息、矽昌通信等芯片设计细分赛道的领军企业。同时,虹口注重以金融活水激发科创活力,加快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已集聚VC、PE等国内外金融资管机构2100余家,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上海市虹口区区长吕鸣致欢迎词
IP迎来发展黄金机遇期
多方合力加快体系建设
活动现场,中国经济信息社对外发布《中国半导体IP产业发展洞察报告》(简称《报告》),全面分析国内IP产业概况、市场结构及发展趋势。《报告》预计,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半导体持续演进的背景下,2025-2029年全球半导体IP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9%,期末市场规模将突破143.48亿美元,其中接口IP占比预计超过40%。我国半导体IP市场有望展现出高于全球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29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335.31亿元人民币,彰显出国内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与战略发展前景。
《中国半导体IP产业发展洞察报告》发布
《报告》认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自主可控战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半导体IP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机遇期,本土企业应聚焦高增长细分赛道,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同时推动半导体产业链垂直整合与生态共建,鼓励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企业与IP厂商深度协同。
半导体IP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快,企业研发面临规模较大且周期较长的资金需求。现场,芯耀辉与新华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国投聚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投聚力)、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中网投)、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国投)、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下属投资平台等知名投资机构共同签署投资协议。此外,燧原科技与国投聚力、上海国投、上海国际集团下属投资平台,以及壁仞科技与上海国投、国泰海通吉禾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和投资协议。上海市虹口区区长吕鸣,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王永前,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国投聚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宗礼楠,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蒲亚鹏见证上述仪式。通过资本赋能、技术协同、产业联动与生态共建,多方合力加速突破关键IP技术瓶颈,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战略合作和投资签约仪式
IP核作为构建复杂芯片的关键要素,是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与会专家呼吁,“政产学研用”各方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形成合力,深化协同合作,构建完善“IP-芯片-应用”一体化生态体系。
“科技自立自强,要以IC为根,以AI为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指出,集成电路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反映,随着摩尔定律面临极限挑战,微电子技术将从IC走向集成系统(IS)的变革性发展路径,为我国变道超车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发言
浙江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汉明认为,要更加紧密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没有IC技术的不断迭代进步,就无法实现AI技术的进化发展,高速发展的AI技术也将反哺IC技术,对集成电路产业链和教育体系重塑必将发挥里程碑式作用。”吴汉明说。
浙江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汉明视频发言
相互赋能共同进步
专家热议软硬件协同创新
AI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对高性能芯片的旺盛需求,AI芯片的性能和效率成为AI技术普及和应用深度的关键因素,AI与IC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也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当天,来自全球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研究机构的代表从不同视角分析AI对半导体IP产业带来的新机遇,共商技术突破、生态共建与国际合作新路径。
新思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IP产品管理负责人尼拉杰·包利华(Neeraj Paliwal)表示,AI大模型的规模快速增长,其计算能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数据传输和内存带宽的增速,AI工作负载正在定义接口IP的数据速率需求,带宽和吞吐量成为系统瓶颈。随着芯片的复杂性持续增加、碎片化问题加剧、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行业的应对之道是推进特定领域计算、更快的接口和多芯片设计。
新思科技全球资深副总裁、IP产品管理负责人尼拉杰·包利华发言
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国投聚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夏兵表示,在AI的全面赋能作用下,算力芯片与IP双轮驱动,打开了全新的增长空间。中国AI算力产业链厚积薄发,资本市场对本土企业的崛起充满信心,“资本不仅是资金,更是陪伴、赋能与共创的力量”。
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国投聚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夏兵发言
芯耀辉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曾克强介绍说,接口IP是实现芯片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和有效通信的必备功能模块。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接口IP已成为算力芯片的“高速公路”,决定了算力的传输效率与系统协同能力。芯耀辉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自主可控半导体IP公司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强链补链的关键力量,通过全栈式完整国产接口IP解决方案,让中国大模型算力芯片的构建和实现成为可能。
芯耀辉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曾克强发言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IP/EDA、芯片制造、GPU、研究机构等领域的代表齐聚,新思科技中国区副总裁姚尧,台积电(中国)副总经理陈平,燧原科技联合创始人、COO张亚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周峰围绕“人工智能算力时代下,IP产业发展趋势和生态建设”发表见解,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圆桌论坛现场
当天还举办了上海EDA/IP沙龙活动(五月场),上海EDA/IP创新中心总经理刘国军、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奕武讲话,芯耀辉科技联合创始人、CTO李孟璋,上海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林铠鹏,燧原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生态官李星宇,壁仞科技副总裁、AI软件首席架构师丁云帆,通富微电证券投资部总监助理、证券事务代表丁燕,围绕AI算力、EDA与IP协同、产业并购整合实践、大算力GPU等议题分享行业前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