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下的华强北众生相
7 小时前 / 阅读约10分钟
来源:36kr
华强北的全球棋盘

暮春时节的鹏城,潮湿气息充盈在空气里和街巷的每个角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商圈,华强北正在经历从“封库存”到“持货待涨”,从“转口贸易”到“国产替代”的变革。

关税大战下,华强北如同平静海面下的潜流。从业者眉宇间偶有焦灼褶皱,但在往来如梭的脚步声里,始终保持着中国电子人特有的韧性姿态:有些焦虑,却没有想象中的惊慌。

01

关税冲击波:

谁在“暴利”,谁遭“重创”?

美国出招,中国回击猛烈。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新规,芯片原产地按“流片环节所在地”判定,导致美国IDM(垂直整合制造)企业成本飙升。例如,德州仪器达拉斯工厂生产的模拟芯片,关税成本占比从5%跃升至25%,迫使产能转移至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华强北市场内,英伟达5090/5080 GPU、英特尔CPU等热门芯片报价暂停,现货商普遍“捂货待涨”。部分电脑组装商反映“一周内同配置电脑价格从5000元飙升至5800元”,因此,因价格波动放弃订单的客户不在少数。

某商户提供的数码产品关税前后价格对比

华强电子世界大楼内,主营芯片、无人机、电脑等商户正在经历被北美客户退单。

“现在进货就像赌博,既怕亏本又怕断货。之前做好的单人家不要了,本来有意向的现在也中断咨询了,都是很常见的事情。”一位电脑组装老板直言,“我有个美国客户订了一批货,谈了一个半月了,最后他终于不再纠结了,把单子取消了。关税政策摇摆不定,人家也怕风险。”

与高端芯片市场的混乱形成对比,中低端市场呈现分化。例如,意法半导体STM32F103系列(流片地在法国)价格稳定,而国产存储芯片(如长江存储致态系列)因需求激增,部分商家已提前备货。

短期来看,无法进口的芯片肯定有替代产品,长期来看,会敦促消费者拉高国产芯片的采购占比,防止更加极端的情况出现。不止一位华强北芯片供应商表示,国产替代采购占比增加的趋势毋庸置疑,但是替代总会有过程,“配套的设计、软件、工艺可能都需要调整,每家产品替换的节奏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一楼商户仍然忙着订单组装、打包、发货

深圳华强等分销企业数据显示,国产芯片采购占比从2018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57%,本土产品线销售收入成为主要增长源。在关税成本过高的情况下,这一数值极有可能还会继续飙升,国产替代或将成为意外受益的“避风港”。

另外,笔者在华强北市场走访还了解到,关税压力也已经传导至下游:手机维修行业因美国原产射频芯片成本攀升,消费者转向第三方维修渠道,但也由此滋生了“翻新芯片”“以次充好”等灰色产业链。

02

华强北的韧性密码

4月份,是外贸行业一年中的重要时间节点——除了关税阴霾之外,还有如期举行的广交会。尽管阴霾并未完全散去,但距离广交会展馆100公里以外的深圳华强北商圈,依然客流如织,其中外商面孔约占30%-40%。

华强北的商城分工明确:一层二层的商铺通常是零售终端产品,外商喜爱的华强北“特产”,就在这里销售。关税冲击之下,这里依然人头攒动,商户们拿着翻译器,和来自国外的客户交谈。再往高层走,通常是进行电子元器件批发的商户,来自东南亚、中东等市场的客户,是这里的常客。

华强电子世界内客流可观

对于很多在此做生意的老电子人来说,贸易战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初现端倪时的恐慌性抛货,到2025年关税加码至245%时的冷静应对,华强北商户的进化史,也是中国电子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缩影。

如果说早期是手足无措,那么现在已经是从容不迫了。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2018年贸易战初期,华强北商户就因过度依赖美国市场遭受重创,部分企业甚至因订单取消而破产。

如今,商户已通过“中国+1”模式重构市场版图——

前文提过,电子行业的国内本土市场占比在大幅提升,部分企业内销比例甚至从0升至35%,尤其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由“国补”政策推动的消费电子换新潮,使得华为、小米等品牌专区销量同比增长近三倍。

内地上市的深圳华强集团本月发布公告称,2024年,公司出口业务金额占收入总额的比例约为2%,且基本上没有出口至美国的业务,关税战对公司经营的直接影响很小。

外商选购货品

中国之外,东南亚市场成为妥妥的新增长极,iPad钢化膜以10元人民币的批发价出口至东南亚后售价达10美元,利润率高达900%。“我们批发给贸易商,再转到东南亚,利润也很高。就算没有北美市场也不在乎,全球市场那么大,没什么好担心的。”

东南亚之外,中东、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热度也在攀升,类似“埃及客户单日订购5万条数据线”“俄罗斯客户疯狂订购手机配件”的景象,每天都会在华强北无数个10平米不到的店面里发生。

“全球市场的广袤远超想象,北美订单取消后,反而会倒逼我们发现更大的蓝海。”大部分商户的心声一致如此,似乎广府文化中松弛随性的基因影响,甚至强过了这场来势汹汹的关税贸易战。

1米柜台与30万配套企业的默契

赛格广场的无数个1米柜台内,涵盖了电子元器件、电脑与配件、通讯产品、智能穿戴、耗材及周边产品等几大类、数十万个品种的几乎所有电子产品。

虽然空间局促,但也有容纳世界的能力——熟练切换数种外语的店主、手持遥控器操控电子狗样品的外商、沿着扶梯上上下下赶路的背包客,形形色色的人走过,让无数笔交易从这里签下、飞往全球。

在这里,早已经不只有传统的柜台经济,“跨境电商+直播带货模式”的跃迁,让华强北在线商户数量三年内激增3倍,TikTok上#Huaqiangbei标签视频播放量破5亿次。在数字化出海这方面,当地商户们远比想象中做得好。

对外界而言,华强北是质量与价格双强的代名词。但华强北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只是单纯的低价,更关键的是依托珠三角30万家配套企业构建起的全包式供应链网络,也就是从单纯卖货转向提供“设计-生产-物流”全包服务。

通过将30万家珠三角配套企业的产能、库存、工艺参数接入统一平台,华强北能像搭乐高一样组合供应链。例如,当客户需要定制一批带北斗定位的智能手环时,系统在2小时内匹配出深圳的设计公司、东莞的模具厂、惠州电池供应商的最优组合,并模拟出关税最优的越南组装路径。

无数笔订单从赛格广场的1米柜台签下

这一套从设计到交货的流程,美国工厂需花上数月的时间,而华强北却可实现“当日下单、次日发货”,甚至为客户提供“加税后仍便宜三分之二”的性价比。这种“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的生态,让海外客户即便承担高关税仍选择华强北。

远望数码商城的某位光纤熔接器销售人员称,“海外客户宁愿多付关税也要我们的速度”。

迂回战术

早些年的关税壁垒已经狠狠冲击了华强北传统的跨境电子元器件贸易模式,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清单中,涉及大量消费电子产品及组件。据深圳海关数据,2019年华强北主要商户的转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8%,迫使产业链早早启动“去美国化”调整。

现在,为规避关税,部分企业通过越南、马来西亚等第三地设立组装线,形成“中国核心元件+东盟组装”的新供应链模式。这种被动的全球化布局虽增加10-15%物流成本,但至少保住了北美市场份额。

03 华强北的全球新坐标

韧性密码只是华强北在动荡中求生的盾牌。但长久发展不能只靠盾,对于做电子元件起家的华强北,找到合适的刃,才能在全球电子产业的版图上刻下更深的坐标。

国产替代原是华强北应对关税压力的无奈选择,但如今渐渐演变为一场主动的技术革命。在赛格广场顶层的实验室里,一家暂不愿意透露详细信息的初创企业正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研发基于RISC-V架构的物联网芯片。

其创始人魄力明显:“过去我们只能做替代品,但现在我们要做规则制定者。以前我们比价格,现在比的是专利墙厚度。”

其实类似的故事在华强北并不罕见:长江存储的致钛系列固态硬盘性能对标三星980 Pro,价格却低30%;华为海思的射频芯片突破让美国原产器件不再是唯一选择。

工作日期间的赛格广场

从替代到超越只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在这片总占地面积2.96平方公里的商圈里,一场巨大的、静默的革命正在发生——

远望数码商城三楼的商户柜台看似与十年前无异,但后台系统已接入阿里国际站的实时数据看板,重塑着传统交易模式;

明通数码城已有商户在柜台显眼处张贴“碳足迹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产品从矿砂开采到组装的全程碳排放数据,让碳关税从压力变成机遇……

写在最后

这场已经持续七年的“关税攻防战”,最终让华强北悟透一个真理: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不在于低价,而在于“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的产业生态,以及“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战略定力。

从柜台的方寸之间到全球产业的星辰大海,华强北经历过蚂蚁雄兵式的草莽时代,承受过贸易战的凛冽寒潮,而今正稳稳驶向深水区。这里没有宏大的宣言,只有电路板上跳动的信号、跨境包裹上的条形码、实验室里不眠的灯光。

当商户们笑着说出“美国工厂需要几个月,我们几天就能交货”时,曾经的贸易壁垒,早已化作中国智造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