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推出NVLink Fusion,携手定制CPU与AI加速器共创协同新纪元
13 小时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Tomshardware
英伟达在台北Computex 2025大会上宣布了数据中心和企业AI计划,包括NVLink Fusion项目,允许客户和合作伙伴使用其NVLink技术进行自定义机架规模设计。该项目使系统架构师能够在机架规模架构中同时使用非英伟达CPU或加速器与英伟达产品,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 英伟达)

在台北Computex 2025大会上,英伟达宣布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聚焦于数据中心与企业AI战略,其中亮点包括NVLink Fusion项目。此项目赋予客户与合作伙伴利用英伟达的NVLink核心技术,打造定制化机架规模设计的全新能力。它不仅使系统架构师能够在机架规模架构中灵活搭配非英伟达CPU或加速器与英伟达产品,更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可能。英伟达已携手高通、富士通等众多合作伙伴,他们计划将这一技术融入各自CPU中。此外,NVLink Fusion还将触角延伸至定制AI加速器领域,美满电子科技(Marvell)、联发科(MediaTek)、新思科技(Synopsys)及楷登电子(Cadence)等硅合作伙伴与芯片软件设计公司均已成为NVLink Fusion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

NVLink作为英伟达在AI工作负载领域保持领先的关键技术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AI服务器中,GPU与CPU间的通信速度往往是制约扩展性、影响峰值性能与能效的关键因素。英伟达的NVLink作为一种专有的互连技术,专为GPU到GPU及CPU到GPU的直接通信设计,其带宽远超标准PCIe接口,延迟更低,带宽优势最高可达14倍,尽管它仍基于经过验证的PCIe电气接口。

(图片来源: 英伟达)

英伟达持续在几代产品中提升NVLink性能,而定制NVLink Switch硅片的加入,更是让该公司能够将NVLink的应用范围从单个服务器节点拓展至机架规模架构,从而支持大规模GPU集群协同处理AI工作负载。因此,英伟达的NVLink优势一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竞争对手如AMD和博通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NVLink作为一种专有接口,其应用范围曾一度局限于英伟达自家的硅产品。2022年,英伟达推出了C2C(芯片到芯片)技术,这是一种可供其他公司在其硅产品中使用的芯片间互连技术,以便利用行业标准Arm AMBA CHI和CXL协议与英伟达GPU通信。但相比之下,NVLink Fusion计划更为宏大,旨在解决使用NVLink连接的机架规模架构中的大规模扩展和升级挑战。

NVLink Fusion的推出打破了这一局限,允许富士通和高通等公司通过该接口与各自CPU协同工作,解锁了更多合作可能。NVLink功能被巧妙集成于计算包旁的芯片中。此外,英伟达还纳入了来自联发科、美满电子科技和阿尔晶科技(Alchip)等设计商的定制硅加速器(如ASIC),支持其他类型的定制AI加速器与英伟达的Grace CPU协同作业。Astera Labs也加入该生态系统,预计将提供专用的NVLink Fusion互连硅片。同时,芯片设计软件提供商楷登电子和新思科技也加入计划,为合作伙伴提供一套强大的设计工具和IP支持。

高通近期确认将推出定制服务器CPU,尽管具体细节尚未披露,但其与NVLink生态系统的合作无疑将助力其新CPU融入英伟达快速扩展的AI生态系统中。

富士通亦在积极推进其庞大的144核Monaka CPU市场化进程,该CPU在内存上采用了创新的3D堆叠CPU核心设计。“富士通的下一代处理器FUJITSU-MONAKA是一款基于Arm架构的2纳米CPU,旨在实现极致能效。将我们的技术与英伟达的架构直接连接,是实现我们通过世界领先的计算技术推动AI发展的愿景的里程碑式一步,为新一代可扩展、自主和可持续的AI系统铺平道路,”富士通首席技术官维维克·马哈詹(Vivek Mahajan)表示。

英伟达还发布了全新的Nvidia Mission Control软件,旨在统一操作与编排流程,优化系统级验证和工作负载管理,这是加速产品上市时间的关键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博通、AMD和英特尔并未加入NVLink Fusion生态系统。相反,这些公司与其他众多企业共同组成了Ultra Accelerator Link(UALink)联盟,旨在提供一种开放的行业标准互连技术,与NVLink形成竞争,推动机架规模互连技术的民主化进程。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合作伙伴正积极推进芯片设计服务与产品,据该公司透露,这些服务与产品现已全面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