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AI生态打响突围战:拿下71%订单,英伟达仅29%
7 小时前 / 阅读约3分钟
来源:凤凰网
最近中国移动的一纸采购公告,让国产AI生态圈泛起涟漪。

在2025-2026年AI推理设备集采中,华为CANN生态设备拿下70.8%的份额,把类CUDA生态设备远远甩在身后。这个数字背后,既藏着国产AI生态突围的曙光,也照出了与行业巨头之间的现实差距。

这几年AI赛道热得发烫,英伟达靠着芯片性能和CUDA生态吃下全球九成数据中心市场。但在中国市场,美国禁令让英伟达只能卖阉割版的H20芯片,这倒成了国产AI芯片的突破口。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换芯片容易,换生态才是硬骨头——就像习惯了Windows办公软件的用户,突然要转用Linux系统,应用兼容性和使用习惯都是绕不开的坎。

华为早看清了这个道理。2018年推出CANN生态时,就瞄准了CUDA生态这个靶子。这个对标英伟达的计算架构,上能兼容各种AI框架,下能对接自家昇腾芯片,七年磨一剑总算开始显山露水。这次中国移动的集采就像一场实战检验,5000台CANN设备入围,直接把对手压到三成以下,在特定场景下算是交出了漂亮答卷。

但把镜头拉远些,这场局部胜利还不值得过早庆功。全球范围内,90%的AI大模型仍在CUDA生态上训练,这个数字像座大山横在眼前。华为昇腾芯片虽然在性能上紧追猛赶,但生态建设不是堆硬件就能解决的。开发者习惯、工具链完善度、社区活跃度,这些软实力都需要时间沉淀。就像种树,芯片是树干,生态是枝叶,没有茂密的枝叶,树干再粗也成不了林。

中国移动这个案例倒给行业指了条明路:在政务、运营商这些对自主可控要求高的场景里,国产生态完全能挑大梁。但要想真正动摇CUDA的根基,还得在通用场景下证明自己。毕竟AI应用五花八门,今天在推理场景站稳脚跟,明天还得啃训练场景的硬骨头,后天还要在边缘计算、自动驾驶等新战场开疆拓土。

眼下华为手里攥着两张牌:一张是日渐成熟的昇腾芯片,另一张是逐步壮大的CANN生态。但AI战场没有终局,英伟达不会把江山拱手相让,其他国产玩家也在奋起直追。这次集采胜利更像一声发令枪,提醒着国产AI生态既要保持突围的锐气,也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在科技赛道上,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每一步都得踩得实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