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模型上下文协议(MCP)正成为科技巨头们争相布局的新焦点。这一由 Anthropic 于 2024 年 11 月提出的标准化交互协议,旨在为大模型及客户端提供标准化接口,使其能够高效、安全地调用外部数据源、工具,从而突破大模型的静态能力限制,为 Agent 提供技术底座和生态支持。
随着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的纷纷入局,MCP 的生态发展正呈现出蓬勃之势,它不仅重构了 AI 应用的开发范式,更是在重塑整个科技行业的竞争格局。
MCP 的出现,类比于 USB-C 接口之于电子设备,为 AI 模型与外部工具的连接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传统开发模式下,AI 集成工具需进行定制开发,不同大模型的工具调用遵循不同结构和参数格式,彼此无法互通,上下文管理依赖开发者手动维护,集成效率低下。而 MCP 协议实现了“一次封装,全球可用”,Server 按照 MCP 标准封装 API 后,就能被所有支持 MCP 的前端 Client 调用,大幅降低了接入和运维成本。它使得 AI 模型能够像搭积木一样,便捷地调用各种外部工具和数据源,进而实现更复杂、更智能的功能。
以电商行业为例,百度发布的全球首个电商交易 MCP、搜索 MCP 等 MCP Server,让开发者可以轻松调用电商相关的功能,如商品搜索、交易处理等,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和应用的智能化水平。同样,在内容创作领域,通过 MCP 协议,AI 应用能够快速调用文本生成、图像生成等工具,实现多模态的内容创作。
百度在 MCP 领域的动作可谓迅速且有力。在 2025 年的 Create AI 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发布了文心大模型 4.5 Turbo 和文心大模型 X1 Turbo,并宣布帮助开发者全面拥抱 MCP。百度推出的电商交易 MCP 和搜索 MCP 等,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 AI 能力调用接口。例如,百度智能云千帆平台上的开发者可以在现有的“万能智能体助手”上,直接添加百度 AI 搜索结果和百度优选的 MCP Server,让智能体完成从推荐书籍到购买的全流程操作。此外,百度地图早在 3 月 21 日就全面接入 MCP 协议,成为最早兼容 MCP 的地图应用之一。
阿里云在 MCP 生态的构建上,展现出了其一贯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阿里云百炼 MCP 平台的推出,提供了 50 + 预置 MCP 服务,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支付宝、高德地图等阿里系核心应用纷纷接入 MCP 协议,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协同效应。阿里云的 MCP 生态平台不仅服务于自身的业务,还为外部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了丰富的 AI 工具和资源,助力其快速开发 AI 应用。通过 MCP,阿里云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云计算和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努力抢占 AI 时代的生态制高点。
腾讯云则聚焦于微信生态,构建以 MCP 为核心的 AI 应用闭环。腾讯云的 TI 平台支持 MCP 插件托管,主要面向微信生态和支付工具。借助 MCP 协议,腾讯云能够将 AI 能力更紧密地融入微信的社交、支付等场景中,为开发者提供更便捷的工具和服务。例如,通过 MCP,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在微信小程序或公众号中集成 AI 聊天机器人、智能推荐等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和应用价值。
字节跳动的 Coze 空间(Coze Space)可谓是后起之秀,它通过集成 MCP 协议,打造了一个功能强大的 AI Agent 平台。Coze 空间不仅具备智能处理 Excel 表格、生成简易 PPT 等基础功能,还能够通过 MCP 扩展轻松调取各种外部工具,如高德地图、飞常准、墨迹天气等,实现复杂任务的自动化处理。例如,用户可以命令 Coze 空间生成一份详细的旅行计划,它能够快速调用相关工具,生成包含景点图片、天气情况、美食线路等内容的攻略,展现出了强大的智能化能力。
尽管 MCP 为 AI Agent 提供了强大的“万能插座”,使其能够便捷地调用各种外部工具和数据源,但在面向物理世界时,AI 如何更好地链接 Agent 实际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物理世界的数据往往是复杂、多样且动态变化的,仅依靠传统的 MCP 协议调用工具,难以满足在复杂物理环境中实现精准、实时交互的需求。
谷歌通过 Google Earth 和街景项目,将实体世界的地理元素、建筑等转化为三维数字模型,成为 AI、自动驾驶、物流、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要数据来源。
英伟达与软银联合推进 AI-RAN(无线接入网络)解决方案,帮助日本构建强大的 AI 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全球 AI 技术领导者。
特斯拉提出“世界模型”概念用于人工智能构建和理解真实世界的高精度模拟系统,可以生成关于物理环境的全面认知,并预测未来场景,从而实现与现实世界的深度互动和更智能的决策。
SpaceX 的 Starlink 通过全球覆盖的数千颗低轨道卫星,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将人类活动的实体空间纳入互联网数字网络。
在这样的背景下,AI 网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AI 网络旨在构建一个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借助高速通信网络,保障数据的低延迟传输;利用强大的云计算和边缘计算能力,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智能分析,为 AI Agent 提供决策支持。
自动驾驶领域是 AI 网络助力智能体与物理世界实时交互的典型代表。通过 MogoMind 大模型实现物理世界实时映射为数字孪生,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和驾驶安全。具体来说,其技术架构如下:
多模态融合感知层:部署于路侧的感知矩阵实现 400 米无死角覆盖,集成固态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全景摄像头,构建起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动态地图。通过时空校准算法,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实现复杂场景的精准建模。
认知推理引擎层:基于真实路况数据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MogoMind 具备超越人类驾驶员的风险预判能力。当检测到路口非机动车聚集时,系统会自动生成“高概率横穿”预警,并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出最优避障路径;面对隧道内突发事故,可提前触发车辆预警。
实时决策分发层:依托自主研发的边缘云协同架构,MogoMind 将关键决策时延控制在 100ms 以内。通过 C-V2X 与 5G-A 双模通信,系统可同时向 500 米范围内的车辆推送差异化控制指令,为自动驾驶巴士规划最优通行轨迹,向社会车辆发送盲区预警,对路口信号灯进行动态相位调整。
未来,AI 智慧交管系统将通过实时解析路网视频流、多源物联网传感数据和气象信息进行时空融合分析,推动交通管理模式从“滞后响应”向“实时感知”演进。
MCP 的发展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各大厂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生态建设上。每家厂商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 MCP 生态,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然而,由于各厂商的 MCP 实现细节存在差异,导致了生态之间的割裂。未来,随着 MCP 的标准化进程推进,以及行业对互联互通的需求增加,各大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MCP 生态的融合与协同。
同时,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MCP 也将不断演进和升级。它将与更多的新技术相结合,如量子计算、区块链等,为 AI 应用带来更强大的能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MCP 正在重塑 AI 应用的开发和使用方式,它为 AI 模型与外部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智能得以在各种场景中流淌。在这个过程中,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的积极参与和布局,既推动了 MCP 技术的发展,也为整个科技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随着 MCP 生态的不断完善和 AI 网络的发展,AI 将更加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