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元机器人完成股改,其关联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智元创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企业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非独资)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投资、未上市)。
无独有偶,近一段时间人形机器人资本动作频频。
10月末,乐聚宣布完成近1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这群来自哈工大的90后团队,拿下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规模近乎最大的融资。紧接着,乐聚启动IPO辅导,辅导机构为东方证券。据了解,公司将科创板作为IPO目标。
在乐聚Pre-IPO轮融资中,汇聚了近15家投资机构,其背后的资方图谱更是错综复杂,既有来自深圳、北京、上海、合肥等多地国资领衔,也有东方精工、拓普集团等产业龙头加持,中证投资、盛奕资本、玖兆投资、中美绿色基金等金融机构护航。
同样,宇树科技今年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启动上市辅导,择机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随着这三家公司资本动作推进,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竞争格局愈发清晰,形成了以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乐聚机器人为代表的三家独角兽,凭借不同的资源禀赋,选择了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除去已经登陆港股的优必选,A股还缺少一家根正描红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三家公司组成“人形机器人IPO三剑客”,一场争夺上市的激烈角逐已然拉开序幕,这场较量的背后,是资本、技术与商业化路径的多重博弈。
IPO的前哨站
头部企业的融资动态往往是观察行业风向的最佳窗口。在人形机器人这个“烧钱”的赛道,资本运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三家公司的融资策略和上市路径也反映了它们不同的战略考量。
乐聚15亿元的融资金额,即便在“吸金”能力强大的硬科技赛道中也实属瞩目。然而,其“地方国资+产业资本+金融机构”的资方组合更具深意。

深投控、深圳龙华资本等地方国资平台,不仅带来资金,更能导入地方政府战略资源与政企订单;东方精工、拓普集团等产业链龙头以及通过旗下基金参与的中信金石(关联茅台、上汽集团),则为其提供先进制造技术、供应链资源与潜在合作订单;中信证券旗下的中证投资等金融机构,将为其规划上市路径、提供资本市场运作经验。
这场融资对乐聚而言,更像是一次战略重组,通过绑定多元资本盟友,它在技术研发、量产能力、场景落地与资本对接四个维度构建起护城河。
与乐聚的步步为营不同,成立不足三年的智元机器人,走出了“火箭式”融资路线,累计完成超10轮融资,2025年估值飙升至150亿元。
高瓴、腾讯、比亚迪、上汽、京东等财务与产业巨头的加持,不仅为其注入充足 弹药,更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其“AI+机器人”技术路线的认可。
今年8月,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邓泰华透露,年底预计完成C轮融资,希望引入更多国际产业方投资。
在资本路径上,智元显得更为灵活多变,一边通过收购A股公司上纬新材部分股权引发市场“借壳”猜测,一边又传出明年赴港 IPO 的消息,虽公司对此否认,但复杂的资本棋局已显露其突围野心。
近日,智元机器人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上市路径已然清晰。
宇树科技融资节奏稳健,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超过11轮融资,红杉、经纬等顶级财务机构,美团、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吉利等产业巨头均在其投资者名单中。
在上市进程上,宇树目标明确,已于2025年7月正式启动A股科创板上市辅导,进程公开透明,被广泛认为最有望摘得“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头衔。
人形机器人研发需持续投入,IPO能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技术攻关与供应链建设;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身份是政企合作的信任背书,在争取大额订单、与头部企业合作时能占据先天优势,这也意味着IPO早已不是单纯的融资行为,而是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权的战略卡位。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较量
如果说资本是粮草,技术则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战力。面对硬件成本高企、AI 自主决策不足、场景适配困难等行业共性瓶颈,三家企业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宇树的产品线布局清晰,呈现高低搭配的特点。H系列(如H1、H2)主打高性能与卓越的动态能力,其完成原地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充分展示了其技术上限。而G1系列则主打超高性价比,面向大规模普及市场。这种产品组合使其能够同时覆盖前沿科研和大众市场。
宇树在高性能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上具备自研能力,并通过超过90%的核心部件国产化实现了成本控制,G1系列因此能够进入10万元售价。其运动控制算法业界领先,是其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关键。相对而言,AI与自主决策能力是其正在积极追赶的方向。
智元的特点在于“软件定义”的灵活性。其自研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多模态模型与AgiROS操作系统,构成了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与侧重运动能力的同行不同,智元强调机器人的“理解与决策能力”:远征系列(A1/A2)可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行走避障,灵犀系列(X1/X2)能完成“针线缝葡萄”级别的0.1mm精密操作,展现出人机交互与任务泛化能力。
此外,其产品形态多样,覆盖双足、轮足等,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在硬件端,智元采取开放合作策略,与蓝思科技、绿的谐波等产业链伙伴共建协同网络,将资源集中于 AI 算法与系统软件研发,试图以 “软件定义硬件” 的模式,重构行业竞争规则。
作为三家之中成立最早的“老将”,乐聚机器人的技术路线更显务实,以“场景验证”为核心,强调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工程化能力。
乐聚“夸父”系列迭代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在汽车工厂等工业场景中,不追求炫技式的高难度动作,而是聚焦长时间稳定运行与指定作业完成度。
乐聚的核心优势在于系统集成能力,通过投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建关键环节,它整合了一体化关节、灵巧手、电机等核心部件,既保证供应链安全,又能精准把控整机性能与成本。
在算法上,乐聚采用 Model-Based(基于模型)与 RL(强化学习)深度融合的路线,这种被学术界与工业界验证的务实方案,让其技术能快速落地到真实场景。
商业化路径分野
技术最终要落地市场,三家企业的商业化路径,折射出不同的发展哲学,分别代表了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探索的主流范式。
宇树科技的商业路径采用的是渐进式拓展与爆品破局之路。
凭借四足机器人已实现的规模化销售与盈利,宇树积累了电机、减速器技术与全球渠道经验,从技术难度较低的四足平衡,逐步向双足人形机器人拓展。
人形机器人领域,其 9.9 万元的G1机型成为“爆品”,迅速打开科研、教育乃至部分消费级市场。宇树科技2024年营收超10亿元的成绩,印证了这一路线的有效性。如今,宇树已具备成熟的量产经验、正向现金流与品牌影响力,成本控制能力经过市场验证,步伐在三家之中最为稳健。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是“平台生态”,目标是成为机器人时代的“安卓系统”。其核心策略是将自研的大模型(WorkGPT、EI-Brain)与AgiROS操作系统作为核心,通过“智元A计划”投资孵化数十家覆盖电机、传感器、灵巧手等领域的产业链公司,同时举办合作伙伴大会,构建开放的具身智能生态。
如今这种模式已初显成效,2024年营收1亿元,预计2025年实现数倍增长,近期更斩获龙旗科技数亿元框架订单。智元并未将自己局限于“机器人制造商”,而是以“生态搭建者”的身份,试图通过标准定义行业、以生态筑高壁垒。
作为三者中成立最早的“老将”,乐聚机器人的打法显得更为稳健和务实,逐步构建技术验证与场景落地的闭环。
据观察,乐聚核心策略可以总结为“产业融合,场景深耕”,选择深入工业制造(如汽车产线)、训练场运营、赛事举办等特定应用场景,与中国一汽、北汽、华为等行业巨头深度绑定,旨在解决客户的实际痛点。
这种策略催生了其独具特点的解决方案与全产业链融合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看,乐聚不仅提供机器人本体,更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为此,它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包括与东方精工联合打造产线、海晨股份合作物流解决方案,以及投资上下游核心零部件企业,打通了从技术研发、规模生产到场景应用的完整闭环。
这种模式也确保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的可控性,也增强了其交付复杂解决方案的能力,确保“下线即交付”,通过树立标杆案例,逐步扩大市场渗透,2025 年,乐聚预计交付全尺寸人形机器人1000~2000台。
三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发展哲学,宇树通过“爆品”快速占领市场,以规模换时间,用规模化效应倒逼产业链成熟和成本进一步下降。
智元试图通过平台定义标准,抢占AI算法和软件平台的技术制高点,以生态筑壁垒,构建长期、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乐聚则通过解决方案深耕垂直领域,扎根于真实的产业需求,稳扎稳打,通过在特定场景创造可量化的客户价值来验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它们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形机器人行业探索“技术落地最优解”的过程,而最终胜负,将取决于战略执行的深度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随着IPO进程推进与技术迭代加速,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或许将在未来一年迎来关键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