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广告、天价薪酬,你不知道特斯拉为留住马斯克当CEO有多努力
来源:36kr 13 小时前

近日,特斯拉一反常态,破天荒地在X、Instagram乃至派拉蒙+等流媒体平台投放广告,呼吁股东支持其CEO薪酬方案。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广告并非宣传Model Y或Cybertruck,而是明确指向一个目标:为马斯克的留任投下赞成票。

2025年,特斯拉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这家曾经以颠覆传统汽车行业为使命的科技公司,如今已不再满足于“制造最好的电动车”。它正试图转型为一家横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能源网络乃至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巨头。而在这场宏大的战略跃迁中,有一个名字始终居于中心——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特斯拉历史上首次为CEO的薪酬计划进行大规模舆论动员,整个公司俨然已将马斯克的存在视为公司未来存续的“必要条件”,而非“可选项”。那么,为何一家市值曾一度突破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会不惜打破自身信条、承受外界质疑,也要倾尽全力留住这位争议不断的领导者?

从汽车制造商到AI帝国

特斯拉的愿景早已超越“卖车”。在马斯克的蓝图中,特斯拉的终极形态是一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公司。这一转型路径清晰可见:自动驾驶(FSD)、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Dojo超级计算机、Optimus人形机器人、能源网络(Solar Roof + Powerwall)……这些业务不再局限于传统汽车制造的范畴,而是指向一个更宏大的“智能生态”体系。

而这一系列战略的推进,高度依赖马斯克的个人意志与决策风格。他不仅是公司的CEO,更是首席产品官、技术架构师与愿景设计师。以FSD为例,马斯克坚持“纯视觉路线”,拒绝依赖激光雷达,这一决策在业内长期饱受争议,却始终未被董事会动摇。正是这种“一言堂”式的领导风格,使得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路径上保持了高度一致性与快速迭代能力。

倘若马斯克离开,特斯拉极有可能陷入战略方向的混乱。新任CEO可能倾向于更保守、更符合传统车企逻辑的路线,例如放缓FSD投入、削减Robotaxi项目预算、聚焦短期盈利。这将直接导致特斯拉失去其“科技先锋”的标签,沦为又一家电动化转型的传统车企。对于股东而言,这意味着公司估值逻辑的根本性重构——从“高增长科技股”回归“低增速制造业”,市值天花板将大幅下移。

因此,董事会推出的“天价薪酬方案”——要求马斯克将公司市值从1.36万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并非简单的激励,而是一份“战略绑定协议”。它通过将马斯克的个人利益与公司长期价值深度捆绑,确保他在未来十年内持续推动这些高风险、高投入的创新项目。正如董事会主席罗宾·丹霍姆所言:“留住并激励埃隆,是特斯拉成为历史上最具价值公司的关键。”这并非夸张,而是对特斯拉战略本质的清醒认知。

马斯克是“唯一稳压器”?

在现代商业中,品牌价值往往比有形资产更具决定性。而特斯拉的品牌,与马斯克的个人IP已深度绑定,甚至可以说,马斯克就是特斯拉的“活体广告牌”。

据统计,马斯克在X平台(原Twitter)拥有超过1.8亿粉丝,其单条推文的传播量常常超过主流媒体头条。他关于特斯拉产品更新、技术进展或未来愿景的只言片语,都能引发全球范围的热议与媒体报道。这种“自带流量”的能力,为特斯拉节省了数十亿美元的广告开支。相比之下,传统车企每年需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品牌营销,而特斯拉几乎“零成本”获得全球曝光。

更关键的是,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量顶尖技术人才。在硅谷,加入特斯拉被视为“参与改变世界”的象征。许多工程师宁愿接受低于市场水平的薪酬,也要加入马斯克的团队。这种“愿景驱动”的人才聚集效应,是特斯拉在AI、电池技术等领域保持领先的重要保障。

此外,马斯克的“生态协同”能力也为特斯拉创造了独特优势。例如,X平台可为特斯拉的车联网服务提供数据入口;SpaceX的火箭发射技术推动了星链(Starlink)的发展,而星链未来可能成为Robotaxi的远程通信基础设施;Neuralink的脑机接口研究,长期看或与自动驾驶的人机交互产生协同。这种跨企业、跨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任何职业经理人都难以复制的。

留住马斯克,不仅是留住一位CEO,更是保住特斯拉的核心品牌资产与生态系统入口。一旦他离开,特斯拉的品牌号召力将急剧衰减,人才吸引力下降,生态协同优势瓦解,公司估值将面临“去魅化”的风险。

尽管特斯拉在技术创新上高歌猛进,但其短期经营面临严峻挑战。2024至2025年,全球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比亚迪、小米、蔚来等新兴品牌迅速崛起,挤压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Model S/X销量疲软,Model 3/Y面临价格战压力,公司利润率持续承压。

在此背景下,马斯克的战略定力被视为稳定军心的关键。他敢于在行业寒冬中逆势扩张,例如加速推进墨西哥超级工厂建设、加大4680电池研发投入、坚定推进FSD商业化落地。这种“逆周期投资”的魄力,正是特斯拉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至今未公布明确的CEO继任计划。尽管马斯克曾提及“未来5年内可能卸任”,但董事会显然未做好准备。特斯拉的高管团队中,缺乏一位具备同等战略视野、技术理解力与公众影响力的接班人。贸然更换CEO,极可能引发管理层动荡、投资者信心崩塌,甚至导致公司被激进股东收购或拆分。

因此,留住马斯克,也是为继任者培养争取时间。董事会希望通过薪酬方案,确保马斯克在未来数年内稳定掌舵,同时逐步培养内部接班人,实现平稳过渡。否则,仓促换帅无异于“换引擎飞行”,风险极高。

特斯拉用尽浑身解数留住马斯克,答案并非简单的“个人崇拜”。马斯克之于特斯拉,既是“引擎”,也是“方向盘”,更是“品牌灵魂”。他的存在,维系着公司的战略方向、创新活力与市场估值。

然而,这种高度依赖也埋下隐患。当一家公司的未来系于一人之身,其治理结构便难以真正现代化。马斯克的精力分散(同时执掌SpaceX、X、Neuralink等多家公司)、情绪化决策风格、频繁的舆论争议,都为特斯拉带来不确定性。

但至少在当下,特斯拉别无选择。它必须用尽一切手段——包括打破自身信条、投放“非产品广告”、推出“天价薪酬”——来确保马斯克的留任。未来,特斯拉或许能找到继任者,实现平稳过渡。但在那之前,它仍需仰仗马斯克的远见与魄力,穿越转型的惊涛骇浪。正如广告结尾所言:“特斯拉的未来掌握在您手中。”而这句话的潜台词或许是:没有马斯克,就没有特斯拉的未来。

简体中文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