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 10 年后,Windows 10 正式谢幕
在 Windows 10 推出近十年后,微软正式宣布,这一代操作系统将于美国东部时间 2025 年 10 月 14 日(星期二)凌晨 12:00 正式停止提供免费的安全更新、功能更新及技术支持。这意味着,从这一日期起,全球超过十亿台仍在运行 Windows 10 的设备将面临更新终止的转折点。
微软在官网声明中表示,停止对 Windows 10 的支持是“操作系统生命周期的自然组成部分”,也是为了让用户能享受到更新、更安全的计算体验。公司指出,随着 AI 功能、芯片架构和硬件设计的不断演进,Windows 11 与 Copilot+ PC 代表着个人计算进入新阶段。“随着 AI 成为日常生活中更自然、更实用的一部分,2025 年将继续成为 Windows 11 PC 更新换代之年。”微软写道。
自 2015 年发布以来,Windows 10 一直是微软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持续近十年的安全补丁和功能升级。如今,微软正将重点转向以安全和 AI 为核心的 Windows 11 平台。
微软表示,Windows 11 不仅在性能和设计上全面升级,还引入了多层安全防护、虚拟化安全(VBS)、TPM 2.0 加密芯片及智能应用控制等功能。据微软数据,新安装的 Windows 11 设备安全事故减少达 62%,固件攻击降低了三倍。
“Windows 11 以您熟悉和信赖的体验为基础,同时提供更现代、更安全的计算环境。”微软称。
根据微软公布的时间表,Windows 10 支持将于美国东部时间 2025 年 10 月 14 日正式结束。届时,微软将不再为系统提供安全补丁、功能更新或技术支持。
这意味着:
- Windows 10 电脑仍可继续运行,但将不再获得安全更新,易受恶意软件与病毒攻击;
- 企业和机构若继续使用 Windows 10,可能难以满足合规要求;
- 某些依赖新系统组件的应用程序可能停止兼容或出现性能下降。
不过,微软也强调,部分服务仍将暂时延续。例如,运行在 Windows 10 上的 Microsoft 365 应用 将继续获得安全更新直至 2028 年 10 月 10 日,功能更新支持则持续到 2026 年 8 月。此外,Microsoft Defender Antivirus 的安全情报更新也将延长至 2028 年 10 月。
考虑到全球仍有大量用户依赖 Windows 10,微软宣布推出 “扩展安全更新”(Extended Security Updates,简称 ESU)计划,帮助个人及企业在过渡期内继续获得关键安全补丁。
那这个 ESU 计划具体是怎样的?
- 据微软声明,个人用户可通过三种方式注册 ESU:
- 使用 Windows 备份同步数据至云端(免费);
- 兑换 1,000 点 Microsoft Rewards 积分(免费);
支付 30 美元购买一年期 ESU(地区价格可能有所不同)。 ESU 服务时间为 2025 年 10 月 15 日至 2026 年 10 月 13 日。
对于企业用户来讲,则可通过微软批量许可计划以每台设备 61 美元的价格订阅一年期 ESU,并可续订至多三年,费用逐年递增。 云端用户若通过 Windows 365 或虚拟机访问 Windows 11 云电脑,可免费获得 ESU 支持,无需额外注册。
微软同时提醒,ESU 仅提供关键安全更新,不包含新功能、设计调整或技术支持,因此“并非长期解决方案”。
微软执行副总裁尤素夫·梅赫迪 (Yusuf Mehdi)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逐步淘汰旧操作系统并升级到新操作系统是“生命周期的自然组成部分”。
微软将不再为 Windows 10 PC 提供安全和功能更新以及技术支持。虽然这些设备仍可继续运行,但它们将不再收到定期的安全更新,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恶意软件和病毒等网络威胁。
他表示,由于 Windows 10 平台不再接收功能更新,运行在 Windows 10 上的应用程序可能不再受支持。“因此,某些应用程序的功能可能会下降。”
全球用户集体叹息
Windows 10 停服一事在全球引发热议。
早在 2021 年,微软在其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Windows 10 已覆盖超过 13 亿台活跃设备。据 Statcounter 称,到 2025 年 7 月,仍有约 43% 的人继续使用 Windows 10。
在英国,消费者指南杂志《Which?》估计仍有 2100 万人在使用 Windows 10。
9 月份,《Which?》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即使在微软官方支持结束后,仍有约四分之一的用户计划继续使用它。大约七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计划购买一台新电脑。
其他消费者团体对 Windows 10 支持的终止提出了批评,称这将导致不必要的支出和环境浪费。
“人们厌倦了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无法修复、失去软件支持或被迫进入废物流的短命设备的世界,”在美国争取维修权的普罗克特先生说。
他补充道:“我们值得拥有持久的技术。”
新西兰消费者产品测试作家 Nick Gelling 告诉 1News,“它只会停止接收免费的安全更新,而这些更新可以保护你免受网络攻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Gelling 表示,对于无法升级到 Windows 11 的用户来说,“第一个也是最好的选择”是加入 ESU 计划,该计划将保护期延长至 2026 年 10 月。
然而,该计划并不是自动的,一些用户报告说注册有困难,他说。
“由于它不是自动的,许多较脆弱的计算机用户将会漏网。”
自今年早些时候以来,新西兰消费者协会一直在呼吁微软延长对 Windows 10 的支持,尽管 ESU 程序现已对个人用户免费开放,但 Gelling 表示,这仍然有可能让许多人落后。
“成千上万依赖 Windows 生态系统并希望保持网络安全的新西兰消费者可能会觉得,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扔掉还能用的电脑。”
他说,这可能会导致电子垃圾激增,因为用户会丢弃功能正常的电脑,转而购买可以运行 Windows 11 的新机型。
“从全球来看,Windows 10 停服可能是现代科技史上最浪费的事件之一。”
在 Reddit 上,有网友提出质疑,之前微软不是已经说过 Windows 10 是 “最后一个 Windows 系统” 吗?为什么还要强制大家更新到 Windows 11。
可见一部分用户对于 Windows 11 的信任度不及 Windows 10。
此外,也有 Reddit 用户呼吁大家更换掉借此机会更换掉 Windows 系统,换成其他开源系统。
“朋友们,Debian( Debian 是一款开源的 Linux 操作系统,以稳定、安全著称,广泛用于服务器和桌面端 )和 Linux Mint( Linux Mint 是基于 Ubuntu 的开源 Linux 操作系统,界面友好,适合 Linux 新手,注重用户体验和易用性 )不就在那儿嘛,大家可以考虑切换到这两款操作系统。”
还有用户表示由于实在不喜欢 Windows 11,目前已经切换到了新系统,该网友称:
“我最近切换到了 CachyOS( CachyOS 是一款基于 Arch Linux 的开源操作系统,以优化性能、注重用户自定义和滚动更新为特点 ),用起来特别顺手。”
其实不只是 Windows 操作系统正在被开源操作系统取代,微软的 Office 也正在被国产软件蚕食份额。
上周,商务部发布了一则官方文件,用到的办公软件已经从 0ffice 切换为 WPS。
在 X 上,有用户表示 WPS Office 拥有约 5 亿活跃用户,价格比微软 Office 更实惠。
“对于那些认为微软 Office 是唯一主流办公软件的人来说, WPS Office 是来自中国的,它适用于微软 Windows、macOS、Linux、iOS、Android、Fire OS 和鸿蒙 OS。”
中国操作系统迎来“窗口期”吗?
当微软正式终止对 Windows 10 的免费支持,不仅普通用户在讨论 “是否升级”“要不要转 Linux”—— 从 Debian 到 Linux Mint、CachyOS 的选型争议,更在技术圈掀起一场关于 “操作系统生态重构” 的深层思考。
对技术人而言,这绝非简单的系统切换:企业级应用如何适配新环境?Windows 10 停服是否会刺激本土生态的技术创新?更关键的是,这场全球操作系统格局的变动,是否为中国自主操作系统的发展打开 “窗口期”?
带着这些核心疑问,InfoQ 邀请了龙蜥社区理事长、深耕操作系统研发多年的马涛来共同拆解:Windows 10 停服背后,中国操作系统面临的是 “机遇大于挑战” 的突破契机,还是需跨越 “生态短板”“适配成本” 的攻坚阶段?我们希望与技术从业者一同深挖这些关键议题,探索中国操作系统在新生态格局下的发展路径。
InfoQ:您的角度看,微软宣布终止 Windows 10 支持意味着什么?这对全球操作系统生态格局会产生哪些影响?
马涛:首先,Windows 10 停服本质上还是商业公司的商业模式驱动的,Windows 10 停服再一次证明了一个由单一商业巨头主导的桌面操作系统的“惯性”问题依旧存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继 CentOS 停服之后,再次向全球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敲响了警钟:将关键基础设施的命运完全系于单一商业实体之上,存在巨大的供应链风险和生命周期不可控性。
当然,这样一个事件对全球操作系统生态格局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它将加速生态多样性发展,促使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用户重新评估和探索 Windows 之外的替代方案,也给各类 Linux 发行版以及更多新兴操作系统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试用机会。更深层次看,它也有机会重塑操作系统产业价值链,让基于开源模式的、生命周期更透明、生态更开放的操作系统的价值被重估。
InfoQ:Windows 10 停服是否会刺激本土生态的技术创新?
马涛:面对国内巨大的潜在替代市场机会,国产操作系统厂商必须在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性能优化、生态发展上做更大投入,去解决客户的平稳过渡问题,赢得真实用户的“选票”。而且从龙蜥社区过去几年支持 CentOS 停服替代的经验来看,操作系统的替代不是孤立的,他会牵引上游的芯片、硬件厂商,下游的应用软件、外设厂商,以及开发者、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参与其中,这会进一步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全栈协同适配与创新。更不可忽视的是,停服也意味着安全责任的转移,这也会帮助我们在稳定、安全、性能等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构建独立于外部供应链的安全保障体系,龙蜥社区也正在通过“体系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策略来应对这方面的安全挑战,相信 Windows 停服事件会加速这一进程。
InfoQ:Windows 10 停服是否会成为推动国产系统替代的重要节点?
马涛:是的,Windows 10 停服绝对是继 CentOS 停服事件之后,推动国产系统替代的又一个重要事件。如果说 CentOS 停服是服务器领域的一场“地震”,动摇了企业 IT 基础设施的根基;那么 Windows 10 停服就是桌面办公领域的一场“海啸”,直接冲击着数以亿计的终端用户。
InfoQ:从国内厂商视角看,迁移替代的技术门槛在哪里?
马涛:参考龙蜥支持 CentOS 停服替代的经验来看,迁移替代的技术门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态的“长尾效应”: 不论是服务器还是桌面场景,核心应用的兼容性问题目前已基本解决,真正的挑战在于海量非标准的“长尾应用”。比如特定行业的专用软件、企业内部自研的管理系统、银行的各类 U 盾插件、小众的外设驱动程序等等。这些应用数量庞大、标准不一,构成了迁移中最坚硬、最琐碎的“技术坚冰”。
二、用户与系统管理员的“肌肉记忆”: 全球数亿用户和 IT 管理员在过去几十年里形成的对 Windows 或 CentOS 操作界面、交互逻辑、运维工具、脚本命令的“肌肉记忆”,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惯性。如何让用户平滑、无感地过渡,甚至感受到更优的体验,是对我们产品设计、工具支持、用户引导和培训体系的巨大考验。
三、深层次的“软硬协同”: 真正的平滑替代,需要深入到固件、驱动层面的无缝协同。例如电源管理、休眠唤醒、触摸板手势等功能,要达到 Windows 原生的稳定和流畅,需要操作系统厂商与硬件厂商进行深度联合测试与调优,这考验的是产业链协同能力。
InfoQ:当前国产系统在兼容性上取得了哪些关键突破?能否平滑运行主流办公、开发、设计类应用?
马涛:近年来,国产操作系统在兼容性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主流应用平滑运行”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
一是核心办公与通讯软件的原生支持: 以 WPS Office、钉钉、微信、QQ、腾讯会议为代表的国民级应用,都已推出体验非常完善的 Linux 原生版本。这是最大的突破,因为它覆盖了绝大多数用户的核心工作场景。
二是开发工具链的全面拥抱: VS Code、JetBrains 系列 IDE、Docker、Kubernetes 等现代开发工具,本身就是跨平台的,在国产系统上可以获得与 Windows/macOS 几乎一致的开发体验。
三是浏览器与 Web 生态的天然兼容: 基于 Chromium 内核的浏览器在国产系统上运行良好,这意味着绝大多数 Web 应用和服务(SaaS)都可以无缝访问。
InfoQ:与 Windows 生态的“兼容层”技术(如 Wine、双系统等)发展到何种程度?
马涛:关于 Windows 生态的“兼容层”技术,目前也发展得相当成熟,它通过转译 Windows 系统调用和 API,为运行 Windows 应用提供了可能。龙蜥社区的理事单位在此领域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例如中科方德基于多源异构融合技术的“鸳鸯火锅”平台和统信软件的“统信 Windows 应用兼容引擎”,都极大地扩展了国产系统运行 Windows 应用的能力和体验,有效解决了大量长尾应用的燃眉之急。不过,我认为它是当下不可或缺的“桥梁”,但绝非未来的“目的地”,因为 过度依赖兼容层,会让我们陷入“永远在追赶、永远在适配”的被动局面,面向未来,更需要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原生生态。在服务器领域,龙蜥社区也提供对 CentOS 的高度兼容,帮助用户存量环境的平滑迁移,但 我们的战略重心顺应云计算和 AI 发展趋势,支持更多新兴增量环境在龙蜥获得稳定、安全、高性能体验,打造面向云 +AI 的原生生态。
InfoQ:当前国产系统的生态短板主要在哪里?是开发者数量、应用数量,还是生态整合能力?
马涛:当前国产系统的生态短板,核心在于商业生态闭环和整合,而非单纯的应用或开发者数量。在 Windows 生态中,开发者可以通过销售软件、广告、服务等多种方式获利。国产系统生态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强大、能让广大开发者稳定盈利的商业闭环。而且国内有多家 Linux 发行版厂商,同时在上游也有多个国产芯片架构在演进,虽然大家都在努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应用开发者的精力,增加了他们的适配成本。
InfoQ:在您看来,Windows 10 停服是否有助于国产生态吸纳开发者和企业用户?我们又该如何抓住这一“窗口期”?
马涛:Windows 10 停服,无疑为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吸纳开发者和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市场引力。庞大的潜在用户群,就是对开发者和应用厂商最大的吸引力,但要想抓住“窗口期”,还需要多方协同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 供给侧 来看,国产生态有必要统一基础、不断降低生态门槛,这也是龙蜥在坚持做的长期投入,我们联合 openEuler、OpenCloudOS 等社区共同 发起开源生态发展合作倡议,推动核心软件包的版本统一,类比于共同建设地基再各自加盖 特色建筑,这可以极大降低应用开发和适配的成本,让开发者“一次开发,多处运行”。
在 需求侧,需要集中产业力量树立标杆,比如建议各大国产操作系统厂商与头部软硬件厂商深度合作,在金融、电信、教育、医疗等 关键行业打造出体验超越 Windows 的样板间,形成口碑效应和牵引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发者生态的培育和产学研的合作 也是值得坚持长期投入的发展要素,让开发者不仅因为情怀、更因为利益而加入,让广大学生作为下一代开发者培养使用习惯和认同感。
InfoQ:有人说未来的操作系统不再以“文件”为中心,而是以“智能体”为核心,这种趋势您怎么看?
马涛:我非常认同这一趋势判断,正如阿里巴巴集团 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 CEO 吴泳铭在刚刚结束的云栖大会上所讲,“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当然这 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一次深远的交互革命与架构演进。
我们知道当前 OS 是命令式驱动、基于 GUI 图形界面或终端来交互的,用户需要明确地在系统上执行操作系统。未来的 OS 交互有可能演进为基于自然语音的意图驱动,用户只需告诉 OS 我要什么,OS 中的 AI 智能体负责理解意图,并自动编排和调用底层的各种服务与应用来完成任务。AI 智能体将成为 OS 新的、更高维度的交互入口,正如吴泳铭所讲,“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就能创造自己的 Agent”,这将“吞噬”传统软件的形态。
但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智能体和大模型会取代操作系统内核。要理解这种关系,可以 参考云原生时代 Serverless 与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关系。在 Serverless 架构中,开发者只关心自己的代码(Function),完全不接触底层的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但操作系统并没有消失,它被云厂商转变为一个高度优化、不可见的底层资源管理平台,为上层提供弹性、安全的运行环境。
InfoQ:您是否认为未来的“AI 操作系统”可能由模型驱动,而不是传统内核驱动?
马涛:未来的 AI 操作系统架构与此类似,操作系统内核会像 Serverless 背后的操作系统一样,变得更加纯粹、更加健壮,成为一个面向 AI 时代硬件体系的、极致高效的执行引擎,深度优化计算、存储、网络,它的核心职责是为上层的 AI 模型提供坚实的算力底座。
大模型和智能体运行在内核之上,成为系统的总调度师和用户视角的交互入口,它负责理解用户意图,生成任务计划,并将这些计划分解为对内核 API、系统服务和应用程序的调用序列。在龙蜥社区和阿里云的实践中,我们正在探索“System for AI”(构建 OS 以最高效地运行 AI 任务)和“AI for System”(用 AI 让 OS 更智能)两条路径,这两者的融合,最终将催生出真正的 AI 操作系统。
InfoQ:有一些声音认为,停止支持运行良好的 Windows 10 转而让用户升级到 Windows 11,是一种资源浪费,您如何评价外界所谓“现代科技史上最浪费的事件之一”这种说法? 从技术演进角度看,Windows 10 的终结是否真的“浪费”?
马涛:我理解这种说法的出发点,可能源于对硬件资源的社会成本和用户被迫迁移的个人成本的关切,从这个角度看,让全世界数亿台硬件性能依然完好的电脑因软件支持终止而面临淘汰风险,确实构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当然从技术演进的视角来看,这一过程可能也是相对残酷的技术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任何一个长生命周期的操作系统,都会不可避免地积累大量的技术债务,为了兼容旧硬件和旧软件,内核会变得越来越臃肿,安全模型会存在历史包袱。从这个角度看,终结一个旧平台,是为了给一个更安全、更现代的新平台扫清道路。此外,软件与硬件的创新也是相互驱动的,AI 时代计算核心正在从 CPU 向 GPU 迁移,这种变革需要操作系统和硬件的协同演进,如果强行要求新系统无限兼容旧硬件,实际上会扼杀整个生态向前演进的动力。
其实,浪费的根源不在于技术升级本身,更多是在于其背后的封闭商业模式。 在以 Windows 为代表的封闭生态中,技术升级与商业利益高度绑定,厂商有强烈的动机通过终止旧版服务来驱动用户购买新硬件和新软件。而 开源模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一个像 Linux 这样由全球社区驱动的系统,其生命周期和技术演进路线更多地由技术本身和社区共识决定,而非单一公司的商业 KPI。理论上,只要有社区愿意维护,一个 Linux 发行版可以为旧硬件提供非常长久的支持。
因此,Windows 10 的终结,与其说是技术的“浪费”,不如说是 特定商业模式下计划性淘汰策略的必然结果。这也恰恰凸显了开源、开放、社区共建模式在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方面的独特价值。
参考链接:
https://blogs.windows.com/windowsexperience/2025/06/24/stay-secure-with-windows-11-copilot-pcs-and-windows-365-before-support-ends-for-windows-10/
https://www.windowscentral.com/more-14-billion-devices-now-run-windows-11-or-10?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y0vzegkqw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