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刚刚遭遇爆燃事故,又被怀疑“虚假宣传”遭受舆论攻击。连续两个月因为负面新闻登上热搜,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而这也让消费者和媒体开始回归了“冷静”,开始理智看待小米产品与营销动作。
随着工信部的“重拳出击”,最近,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小米汽车针对官网及相关的APP订购页面中出现的“智驾”名词,已经全部以“辅助驾驶”替代。小米SU7订购页面中所有“智驾”字眼悄然变更为“辅助驾驶”。标准版车型的“小米智驾Pro”升级为“小米辅助驾驶Pro”,SU7 Pro/Max搭载的“小米智驾Max”则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小米自从出了那次引发行业“智驾”巨震的大事故之后,雷军包括小米汽车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如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给“智驾”换马甲,给行业带了个好头,也向用户证明了自己的态度。不过,对于用户与行业来说,“态度”摆正就够了吗?比起关注态度,或许,我们更应该透过表象去挖掘本质,去想一想,这到底是一场车企的“自救”行动?还是其真的开始从“技术炫技”向“安全本位”转身了?
小米汽车的“自救”行动
都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小米汽车确实很懂“自救”之道。4月的那场意外事故余温尚在,工信部的监管收紧,行业内对“智驾”安全的讨论,也都在警告包括小米在内的所有车企:“智驾”必须要有边界感。对于不在风口浪尖上的车企来说,这样的警告无非是“无则加勉”的意思,而对于本就根基不深,靠正向“流量”崛起的小米汽车来说,持续不断的舆论,4月明显下滑的销量,无一不在冲击品牌的口碑与形象。所以,小米必须得有点行动去证明自己的态度,告诉大家,自己依然很靠谱。
事实上,小米给“智驾”换马甲的招数确实有用。这样的变化被发布到网络上,舆论导向逐渐正向,不少人认为,小米汽车的本质就是“老实人”,态度永远让人满意。当然,单凭这一件事,谁都不能说小米如此做法就是企业的“自救”行为。但再结合刚登上热搜的另外两件事,就不一定了。
不管是热搜榜上,还是搜索引擎上,都充斥着“小米汽车深夜致歉!回应SU7 Ultra排位模式、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将赠送锁单用户2万积分”的新闻。说白了其实就两件事,一是小米汽车为了大家的安全,更新了1.7.0车机版本,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另一个是为了造型更好看,弄了个碳纤维挖孔机盖,结果带来了大家对功能方面的误会。
针对这样的两个问题,小米汽车特地做了回应,承认自己沟通上的不足,并且拿出了解决办法。不管我们把这看作是“求生欲”还是企业公关效果,但结合小米汽车近期下降的口碑与销量,以及小米“智驾”改名,解决问题的态度上来看,小米汽车现在做的一切,大概率还是在“自救”。
更名就真的“安全”了吗
如果这是一场来自车企的“自救”行动,那么,更名就真的“安全”了吗?我们暂且抛开“自救”这个问题不谈,先来看一个更现实的情况。4月17日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细则》重拳出击,明确禁用“自动驾驶”等模糊表述,违者最高可面临刑事处罚。也就是说,如果车企对于“智驾”的表述不谨慎,很可能会触及法律“红线”。而小米通过“辅助驾驶”的直白表述,既规避了法律风险,也能传递出"技术为安全服务"的价值观。
再大胆猜测一下,如果小米汽车“智驾”改名的初衷,是避开法律风险,顺带赢一波好感,那这样的更名对“安全”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就拿小米更名后的“端到端辅助驾驶”来说,即便名称改了,但这套系统的“卖点”并未改变。在关于“端到端辅助驾驶”的,描述中,仍然在宣扬其从传感器输入到决策输出全链路由AI驱动,能自动完成ETC通行、窄路避障、停车场寻位泊车等高阶操作。新增的“车位到车位”功能,用户只需设置导航,车辆就能从出发地车位自主行驶至目的地车位,全程保持拟人化驾驶风格。
即便小米工程师调侃说:“它像刚拿驾照的实习生,需要老司机监督。”但是,对“智驾安全”基本没有什么概念的用户来说,自己做“实习生”都是问题,更谈不到去做能够监督智驾安全的“老司机”了。只能说,小米汽车的态度的确没问题,改名这件事也是响应政策要求。只不过,“尖刀利刃”就算改名叫作“超软棉花糖”,难道就真的伤不了人了吗?在名称上费心思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给这把“刀”多加个“保护套”?
被困在“智驾”里的用户
当车企逐渐“清醒”,换招数玩“智驾概念”,被“困住”的其实只有用户而已。不管是小米这次更换“智驾”名称,还是华为之前联合11家车企发布《安全倡议》,强调“营销透明化”,其实对用户而言,都不过是换了个营销名头。“全场景智驾”“零接管”“比人类更安全”等夸大表述带来的影响,远不是简单改个名就能解决的事情。
而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随着新能源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消费者对“智驾”技术的关注度持续攀升。也就是说,“智驾”仍然是能够吸引用户的一大“噱头”。在拼技术和营销的时代里,回归安全本质和营销效果之间本就存在“矛盾”。毕竟,之前部分车企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本来就是想营造技术成熟的假象,以此吸引用户买单。作为车企,即便“智驾”规定收紧,大家是否真的肯放弃这样的“诱惑”,转而点破智驾技术实况,并在安全层面持续深耕,谁也说不准。
从用户这边来看,大家都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虽然现在绝大多数“智驾”技术仍处于L2级辅助驾驶阶段,在极端天气、复杂路况下极易出现识别错误或功能失效。但是,只要车企不点破“智驾”技术上的弯弯绕,用户大概率也不会因为改个名称就认为这真的只是辅助驾驶。在功能描述和营销层面,“智驾”技术的“强大”仍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户认知。
或许,车企需要“自救”,用户也需要“自救”。面对“智能驾驶”,大家仍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认识到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阶智驾”,不把生命交给车企。更具体一点来说,多看看谁的“智驾手册”更厚,远胜过去听谁的话术更漂亮。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智驾营销”与“智驾安全”上的不同表现,或许也会成为拉开车企下一轮竞争距离的关键。技术实力更强,营销手段更正向的车企,大可不必担心缺失“智驾噱头”会对自家销量带来多少影响,真正应该担忧的还是智驾实力不足,流量至上的那些“网红”选手们。
结语
有人说:“2025年或是智能驾驶的成年礼——褪去营销滤镜,回归工具本质。”实际上,在利益面前,回归本质何其艰难。小米汽车为“智驾”更名,的确是一种态度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为“智驾”建立了一定的边界感。不过,要真正划开技术与神话的界限,仅仅拼表面态度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看到更多实质性的转变。不管这是不是一场来自小米汽车的“自救”运动,既然已经开了一个不错的头,还是希望小米能够利用好这波好感度,去拼一拼用户教育手册的厚度,把用户生命看得更重一点,把安全“底线”抬的更高一些,也让用户回家的路更安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