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各大存储器厂紧密合作的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今(1)日受访表示,随着人工智能(AI)应用大举扩张,全球存储器产业正面临一场结构性、长周期缺货。他透露,三大DRAM原厂SK海力士、三星和美光;NAND存储器供应商除三大厂外,包括铠侠、大陆长江存储等,产能已全被扫光,市场缺口由原本预估七、八成扩大到一倍,虽然其中有重覆下单情况,但因供给缺口大到无法想像,因此缺货问题明年绝对无法解决,恐怕要到2027年下半年才见转机。
苟嘉章是在出席台北圆山花博公园举行的年度公益园游会时,针对存储器市况提出上述最新的看法。
苟嘉章强调,从 SK海力士已公布的“2026年产能全数销售”,印证这波DRAM需求真的非常强劲,价格飙涨是可预期的事。他并指出此波缺货非单纯“暂时供应紧张”,而是供需节奏与产能布局同步错位。
苟嘉章说,存储器供应链一度因手机、消费性电子需求疲弱而压力重重,然而,随着AI(人工智能)训练与推论架构的爆炸式成长,存储器需求瞬间转向。“储存容量+高频宽”成为新基础设施——不仅是 HBM(高频宽存储器)被急抢,连传统DRAM、NAND也因为资料中心与近端储存需求而显著拉升。
例如,SK海力士就指出,其DRAM、HBM与NAND 2026年全部产能已被客户预订,且“供应成长将无法追上需求加速”成为SK海力士定位此轮缺货为“超周期”的关键。
苟嘉章进一步说,除了HBM 这种高阶产品受瞩目外,传统DRAM与NAND的供应亦出现瓶颈。由于大型厂商将更多资源从成熟节点转向AI专用存储器产线,导致一般用途的存储器供给被压缩。以伺服器用 DDR5 为例:部分订单只能达成约70%的交货比例。
此外,NAND 供应紧张也被业内人士预估可能不止一年、两年,而是拉长至 十年之久。
随着供应吃紧,价格迅速上升。资料中心、伺服器模组商等下游客户面临严重交期延迟与成本压力。根据Tom’s Hardware 报导:伺服器用DRAM模组2025 年第4季价格涨幅已达50%,部分供应商供应率降至 70%。
另外,由于客户为抢料,提前下单、重复下单 (double‑booking) 的现象增多,使得产能分配更加复杂。他认为这种不透明的订单行为可能引发资源浪费与市场混乱。
苟嘉章强调,在这场供应链再洗牌中,大型存储器芯片厂与资料中心、云端服务商是最大受益者,SK海力士 、三星等厂商受惠于价格上涨与长约签订,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反之,中小模组厂、低阶终端装置与车用应用则是弱势群体。由于采购量低、议价能力弱,这些企业可能面临抢料无门、成本大增,甚至需降规格以维持产能。消费性市场亦可能因此出现低阶版本存储器容量下调、售价上涨的情况。
台湾地区作为全球存储器模组及代工重镇,正站在这波缺货的前端。模组厂商如Kingston、威刚、创见等皆面临储存元件供应变化。虽然机会存在,但若无法取得关键产能与订单保证,中小模组厂恐被边缘化。
此外,车用与工业用存储器需求虽尚未完全释放,但若缺货延续,这些后段应用亦将受到波及。
苟嘉章分析,这波存储器缺货并非短期现象。有观点指出,传统DRAM或在2027 年后开始回稳,但NAND与高容量储存需求可能会持续至2028年、甚至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