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三星力争6月通过英伟达HBM3E质量测试
1 天前 / 阅读约15分钟
来源:集微网


1.三星力争6月通过英伟达HBM3E质量测试

2.纬创斥资11亿美元扩大美国产能,成川普任内最大台厂投资

3.富士胶片计划在印度建设半导体材料工厂

4.日本考虑加入欧盟1000亿美元科学研究计划

5.英特尔Arc Xe3 Celestial GPU进入预验证阶段

6.中美主导AI模型竞赛,中东、欧洲“掉队”


1.三星力争6月通过英伟达HBM3E质量测试

三星于今年3月通过了GPU巨头英伟达的审核。消息人士称,三星HBM在测试中达到了英伟达的最低要求。

三星内部对其HBM在审核成功后能够通过潜在客户的质量测试寄予厚望。

温阳是三星的旗舰后端处理工厂,其DRAM、NAND闪存、CMOS图像传感器和其他芯片都在这里进行封装和测试。

在质量测试之前,客户会进行审核,检查芯片的电气和物理特性,以及其在散热和使用寿命方面的可靠性,以及对意外事件的反应。

英伟达目前正在其最新的AI加速器上使用12层HBM3E。SK海力士供应着这些芯片的大部分。

由于三星在HBM市场落后于SK海力士,其盈利也随之下滑。

2024年第二季度,三星芯片业务的营业利润为6.5万亿韩元,但第三季度降至3.9万亿韩元,第四季度降至2.9万亿韩元。

6月份的质量测试也标志着三星芯片业务负责人全永铉(Jun Young-hyun)执掌芯片业务一周年。他曾表示,目标是恢复三星在DRAM领域的竞争力。

全永铉同时也是存储业务的负责人,一直领导着三星的HBM开发。今年2月,三星带着改进的10nm 1b DRAM样品访问了英伟达。

三星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HBM4,这是HBM3E的继任者。

2.纬创斥资11亿美元扩大美国产能,成川普任内最大台厂投资

代工厂布局AI服务器「美国制造」马不停蹄,纬创、广达6日均公告扩大美国投资金额,其中,纬创预计斥资逾11亿美元(逾新台币330亿元),用以增资美国子公司与扩厂;广达则再投入3,497万美元(约新台币11.47亿元)在美扩产。

因应美国政府关税政策与未来营运布局规划,纬创董事会昨日通过十项重要决议,其中与美国新产能有关就有四项。

纬创成为美国总统川普上任以来,在美国投资金额规模最大的台湾电子代工厂。

根据纬创公告,拟增资美国子公司Wistron InfoComm (USA) Corporation(WIUS)4.55亿美元(约新台币137.7亿元),将董事会之前通过的总资本额提升至5亿美元(约新台币155亿元)。

纬创董事会并通过,因应AI制造业务发展及策略规划需要,WIUS拟投资不超过1.11亿美元(约新台币33.6亿元),取得位于美国达拉斯Westport厂的土地及厂房,并拟于7,000万美元(约新台币21.2亿元)额度内,进行建筑物改良。

纬创也将透过WIUS投资不超过1.2亿美元(约新台币36.3亿元),改良美国达拉斯Eagle厂建筑物,并以4.114亿美元内额度(约新台币124.6亿元),取得机器设备。

为因应未来售后服务以及业务需求,纬创美国子公司WTX计画租用德州达拉斯厂房,于1,288万美元(新台币3.9亿元)额度内,认列取得不动产使用权资产,租赁期间为2025年至2030年。

广达也公告因应营运需求,去年8月22日至今年5月6日间,美国子公司QMN共斥资约3,497万美元(约新台币11.47亿元),取得加州Fremont厂营业用机器设备。

纬创在美国扩大投资之际,也加码墨西哥布局,墨国子公司WIMX拟投入约4,000万美元(新台币12亿元)进行华雷斯厂区建筑物改良,并于当地承租新厂房,扩大墨国产能。

纬创海外投资不停歇,在台布局同步推进,因应业务发展及策略规划需要,拟调整产能配置,将部分AI服务器设备投资移至新安厂,相关预算金额由新台币38.96亿元提升至39.14亿元。

纬创董事会并决议,为使资金运用发挥效益及实现获利,处分持有的马国上市音响大厂Formosa Prosonic Industries Berhad(FPI)剩余持股约6万9,260张,以因应近年来AI服务器营运布局。

纬创董事会通过的其他议案还包括因应内湖新总部建设需求,增资纬成资产管理公司17亿元,及为拓展创投领域布局,投资不超过35亿元,成立纬创创业投资公司。(来源: 经济日报)

3.富士胶片计划在印度建设半导体材料工厂

富士胶片将在印度建设一家半导体材料工厂,为印度政府支持的芯片项目供货,希望借此融入随着高科技生产从中国转移而不断增长的供应链。

富士胶片将于今年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购置土地,最早将于2026年开始建设,目标2028年左右投入运营,总投资额将达到数十亿日元。

富士胶片正在探索生产用于去除芯片制造过程中杂质的化学品,并希望在该工厂开发解决方案和其他产品。

该公司将首先向印度塔塔集团旗下的芯片制造子公司塔塔电子供应材料。塔塔电子正与力积电合作,在古吉拉特邦建设一座晶圆代工厂,用于芯片制造的前端工序。该工厂最早将于2026年投入运营,生产成熟的汽车芯片。

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印度政府和塔塔电子希望建立国内半导体供应链,包括原材料,而目前许多原材料在中国生产。

在古吉拉特邦工厂投入运营之前,富士胶片预计将通过其位于欧洲、美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工厂向印度供货。

除了塔塔电子之外,富士胶片还将在印度供应芯片制造设施,并正在考虑向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其他地区出口。

半导体生产一直集中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少数地区。但随着新冠疫情和中美紧张关系导致供应链日益碎片化,各国家/地区政府正在支持本土生产。

印度于2021年宣布将投资7600亿卢比(按当前汇率计算为90.2亿美元)用于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器的生产。

外国公司纷纷涌入印度芯片行业,其中包括日本瑞萨电子,该公司与当地一家企业集团成立合资企业。瑞萨电子已开始在古吉拉特邦建设一家工厂,用于芯片组装和测试。

随着印度市场进一步扩张,日本材料和制造设备生产商也在制定计划。

住友化学正在探索向印度供应清洁化学品。芯片制造设备生产商Tokyo Electron将于今年在印度建立一座新工厂,负责制造设备的设计和软件开发。

4.日本考虑加入欧盟1000亿美元科学研究计划

日本政府正考虑加入欧盟“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旗舰研发计划,这或为日本企业和大学的技术创新带来重大机遇。

欧盟提议日本自2026年起加入“地平线欧洲”计划,这意味着双方需在今年年底前达成协议。

“地平线欧洲”计划是欧盟从2021年至2027年投入935亿欧元(约合1060亿美元)的大型研发项目,旨在汇集欧洲及全球顶尖研究人才,推动环境、数字化和健康医疗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和大学可通过公开申请程序获得资助。

非欧盟成员国可通过欧盟所称的“过渡性安排”加入该计划。韩国已于今年1月加入,新加坡也正在安排加入。

今年2月,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在内的11所日本主要大学组成的联盟呼吁政府参与“地平线”计划,称此举将为“日本科技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

日本通过过渡性安排参与将减轻企业和大学的财务负担。增加对27个欧盟成员国研发网络的访问将帮助日本利用欧洲专业知识。

欧盟对日本的研究能力寄予厚望,特别是在先进材料领域。欧盟正寻求日本合作,以加快电动汽车新型电池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性能的材料商业化进程。2024年,欧盟和日本同意建立先进材料对话,这是欧盟减少对中国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依赖努力的一部分。

5.英特尔Arc Xe3 Celestial GPU进入预验证阶段

英特尔下一代Xe3 Celestial GPU已进入预硅验证阶段,在此阶段,GPU设计和架构正通过软件模型和模拟器进行测试。英特尔与OEM厂商和独立BIOS供应商一起进行这项测试,以便在实际制造硅片之前发现问题。

英特尔一位员工的个人资料职责中列出了"Celestial独立GPU Pcode IP模型开发",详细描述为"为英特尔Xe3架构的独立GPU Celestial团队开发了电源管理IP的预硅硬件建模(C/C++)"等等。

另一位人员表示他们"为英特尔的Nova Lake和Xeon6(Diamond Rapids)CPU以及Celestial独立GPU开发了C++的低级系统软件和设备驱动程序"。

看来预硅模型已经准备好固件和电源管理,使英特尔的合作伙伴能够开始在虚拟环境中测试其系统。一旦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并确认按预期工作,Xe3设计就可以进入流片阶段,这是开始制造前的最后一步。

英特尔研究员Tom Petersen此前表示,Xe3 Celestial的架构已于2024年12月完成,其团队现已转向开发Xe4 Druid。随着这一进展,该GPU似乎正按照英特尔的GPU路线图推进。如果在显卡的设计和生产方面没有遇到任何重大问题,我们可能会在约12至18个月内看到Celestial进入生产并被交付给玩家。

英特尔最近对其Arc显卡的信息相当保密。尽管使用BMG-G21芯片的B580和B570 Battlemage GPU推出后获得了积极反馈,但我们仍然没有听到任何关于搭载更强大BMG-G31芯片的高端Battlemage独立GPU的消息。

6.中美主导AI模型竞赛,中东、欧洲“掉队”

在生成式AI热潮刚刚开始兴起时,中东、欧洲的一些公司曾经跃跃欲试,希望抓住这一机遇。但是现在,随着中国和美国的公司主导了AI竞赛,中东和欧洲的公司不再追求尖端模型的开发。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仅仅几个月后,阿联酋的研究实验室就声称开发出了能够与之叫板的竞品。其中最知名的是“Falcon”和“Jais”,前者是一款在阿联酋政府支持下构建的开源AI系统,后者则是一个以该国最高山峰命名的模型。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AI的未来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种当下已然存在的现实。”阿联酋科技巨头G42 CEO肖鹏曾在2023年表示,当时该公司刚刚推出了Jais大模型。

但如今,阿联酋打造本土具有竞争力AI模型的梦想仍遥不可及。Falcon在用户数量和性能公开排名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公司的领先模型。与此同时,G42也已从Jais项目中撤出资源,转而专注于在OpenAI等其他公司的AI模型基础之上开发定制功能。

G42开发的大模型Jais

肖鹏今年4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早期阶段,我们根本不知道基础模型能走多远,也不知道要到达下一个阶段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以阿联酋的体量来说,自研大模型并不现实。”

在生成式AI热潮爆发两年多后,全球开发更尖端模型的竞赛越来越像是中美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少数美国公司继续在AI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它们在芯片、数据中心和人才方面投入了数以十亿美元计资金,以打造最大、最强的模型。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迅速赶上,并通过向市场投放大量低成本、开源模型来扩大其影响力。而大多数其他国家,即便是像阿联酋这样富裕的国家,也大多处于中间位置,难以脱颖而出。

在中东和欧洲地区,越来越多曾经前景光明的AI项目要么失败了,要么几乎被放弃。德国的Aleph Alpha曾被誉为欧洲版的OpenAI,去年也做出了与G42类似的决定。英国的Stability AI是AI模型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但是由于管理方面的问题,该项目已逐渐偃旗息鼓。就连法国Mistral这样获得大量风险投资支持、还受到本国政府大力扶持的企业,也几乎没有展现出它具备了强劲商业吸引力或者能够引发开发者兴趣的实力。

大模型已落后

和其他市场一样,中东地区的企业正在重新审视从头开始构建前沿AI模型的成本是否值得。G42云业务部门Core42主管基里尔·埃特米莫夫(Kiril Evtimov)表示,如果G42继续投资,Jais可能会成为一款有竞争力的“前沿模型”,“但这是否是我们抢占市场的正确商业策略?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2023年,阿联酋成立了一家新公司AI71,号称是专为Falcon打造的商业化平台。但是,该公司发言人表示,AI71最终效仿了G42和Aleph Alpha的做法,转向开发面向特定商业用途的AI工具,使用包括Falcon在内的多个模型。

尽管Falcon仍然是阿联酋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但它难以跟上美国Meta和中国DeepSeek等开源替代品的发展步伐。2023年,Falcon背后的阿联酋技术创新研究所(TII)曾宣传,该AI系统在Hugging Face开源模型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然而,截至上周,Falcon在该平台的排行榜上已进不去前500名了。

DeepSeek

TII的一位代表称,Falcon模型目前已经被下载超过5500万次。和Meta的Llama系列模型下载量相比,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因为Llama的下载量已超过10亿次。该代表还表示,他们将很快宣布Falcon与网络安全、机器人技术和云服务公司的整合。“一个模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最初的基准性能上,还在于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并推动更广泛的创新。”该代表在声明中说道。

与此同时,G42还在探索其他途径来参与当前的AI热潮,而非仅仅依靠模型开发,其数据中心业务正在海湾地区扩张。该公司与人共同创立的投资基金MGX已经投资了美国的AI公司OpenAI和xAI。

主权模型

一些国家仍在试图在AI发展方面挑战美国和中国。今年1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支持 18项不同的提议来构建基础AI模型。一位部长承诺,这些基础模型将“与最顶尖的模型竞争”。去年,沙特AI机构还与IBM合作,通过该公司的云服务推出了其自研国家模型ALLaM。

牛津大学AI教授迈克尔·布朗斯坦(Michael Bronstein)在迪拜举行的“机器能看见”(Machines Can See)会议上表示,各国追求这些所谓的主权模型,是为了对AI 系统的训练方式拥有更多控制权,要么是为了影响其运行方式,要么是为了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但他同时指出,开源模型的盛行意味着这些方法几乎没有保持竞争力的可能。(来源: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