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神论文一夜“塌房”,诺奖得主被骗,MIT紧急撤稿
12 小时前 / 阅读约5分钟
来源:36kr
“这不仅仅是尴尬,这太令人心碎了。”

没想到,AI圈的“瓜田”能精彩到这个地步。

一篇曾被寄予厚望、甚至让诺奖得主都“赞不绝口”的AI研究论文,现在被它亲妈 MIT(麻省理工学院)紧急撤稿!

图注:那篇论文的封面

这事儿的主角,是一篇名为《人工智能、科学发现与产品创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Product Innovation)的论文,作者是MIT经济系的博士生艾丹·托纳-罗杰斯(Aidan Toner-Rodgers)。这篇论文在2024年年底以预印本形式发布在arXiv上时,那时可是相当炸裂。

这篇论文的大观点是:AI工具能够在材料科学等领域显著提升科学发现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从而可能带来生产力的增长和经济效益。

更有意思的观点是,托纳-罗杰斯在论文中说:AI工具虽然牛,但也不是普度众生。那些本来就厉害的顶尖科学家用了,那是如虎添翼;可对于其他科研人员,AI带来的好处就没那么明显了,甚至还可能让大家伙儿的工作幸福感直线下降。这等于说,AI可能会让“贫富差距”在学术圈里也越拉越大。

图注:艾丹·托纳-罗杰斯。图源:华尔街日报

加上 文章数据难得,实验设计严谨,MIT的两位知名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塞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他的同事大卫·奥托(David Autor),曾对该研究表示出“赞不绝口”。

阿塞莫格鲁教授此前对AI可能加剧不平等表示担忧,而奥托教授则持有相对乐观的看法,这篇论文 一度被认为挑战了他俩的观点,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时间,什么《华尔街日报》之类的媒体都跟进报道,并在这两个经济学大牛的力推下,托纳-罗杰斯还在11月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NBER)会议上风光了一把,论文也投给了顶刊《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眼瞅着就是一颗学术新星冉冉升起。

图注:2024年12月29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

然而,剧情反转了。

就在昨天(2025年5月16号),MIT官方亲自下场,发了一份声明,直接给这篇曾经风光无限的论文判了“死刑”。措辞严厉到让人倒吸一口凉气:“MIT对该论文中数据的来源、可靠性或有效性没有信心,对论文中包含的研究的真实性没有信心。”

换句话说,论文中使用的数据可能是假的,结论也是假的。

MIT在声明里说,他们是在2024年11月论文预印本发布后收到了一些关于研究诚信的“举报”,然后就悄悄搞了个内部调查。 虽然“学生隐私法和MIT政策”让他们不能透露调查的具体细节和结果,但结论就是:这篇论文,不行,得撤!他们已经联系了arXiv和《经济学季刊》,要求把这篇论文“下架”。

图注:MIT的声明

更劲爆的是,这位作者,托纳-罗杰斯,已经不在MIT了。

连当初可能为这篇论文“站过台”(论文脚注里致谢了他们)的阿西莫格鲁和奥托两位教授,也联合发了个声明,跟论文撇清关系。

他们表示,自己也对这篇研究的有效性质疑了挺久,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先对论文里提到的技术和那个“神秘”的实验室提出了疑问,他们觉得解决不了这些疑虑,就把问题捅到了MIT相关部门。两位大佬说得也很直白:“我们认为,目前不应在学术或公共讨论中依赖这篇论文报告的发现。”

最让人唏嘘的是奥托教授那句:“这不仅仅是尴尬,这太令人心碎了。” 是啊,一篇曾经被寄予厚望,甚至可能影响AI未来走向讨论的研究,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谁看了不叹口气呢?

另有说法指出,在调查期间,为满足导师提出的就论文内容与某大公司联系的要求,该论文作者采取了欺骗手段:他购买了一个假冒该大公司名称的域名,并用此域名收发邮件。最终,这一行为不仅被识破,该大公司还通过法律途径起诉了这名学生,并成功拿回了域名。

其实,在撤稿事件发生前,这些关于AI复杂影响的“细致”观察,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论文的可信度,毕竟它似乎触及了技术影响下的多方面现实。但如今,支撑这些结论的研究基础遭到了否定,这无疑为整个事件增添了更多值得深思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