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路云一体化”百亿级项目落地到交通大模型竞速,政策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下,人工智能与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的融合正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国“AI+基建”赛道持续升温。
在此背景下,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诺比侃”)的港股IPO申请引发关注。其凭借持续增长的营收与利润表现,试图在资本市场讲述一个技术赋能基建的“硬核故事”。
然而,其招股书暴露的大客户依赖、现金流紧绷等问题,也让市场质疑:这场“AI+基建”的资本盛宴,究竟是真实的产业升级,还是虚火过旺的泡沫?
天眼查显示,诺比侃深耕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专注于“AI+交通”“AI+能源”及“AI+城市治理”等场景的产业化落地。
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构建起“平台-行业模型-解决方案”三层业务体系,为客户提供覆盖软件与硬件的一体化AI解决方案,实现智能化监测、检测与运维赋能。
在核心业务模式中,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作为底层技术支柱,支撑起不同AI行业模型的开发。
这些行业模型是基于业务数据与行业洞察优化的算法集合,旨在精准解决细分场景的特定问题,进而成为连接技术平台与行业解决方案的关键桥梁。通过AI行业模型的协同互联,诺比侃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复杂业务场景定制适配方案。
目前,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AI+轨道交通、AI+电力及AI+城市治理三大板块,同时积极向AI+城市交通、AI+机场、AI+化工等领域拓展,新业务处于不同阶段的开发与商业化进程中。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3年诺比侃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AI+检测监测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七,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2023年中国AI+交通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2384亿元,预计2024-2028年将以17.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5182亿元。
AI+能源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在2023年为0.5万亿元,2028年有望突破1.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0%。
AI+城市治理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则从2023年的0.6万亿元,预计2028年增长至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3%。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诺比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招股书数据,诺比侃在2022-2024年度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53亿元、3.64亿元和4.03亿元人民币,同期年内利润则为6316.1万元、8856.6万元和约1.15亿元人民币。
从收入构成来看,非项目业务的占比呈现显著变化,2022年至2024年,该部分收入分别为9470万元、1.216亿元和2.494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37.5%提升至61.9%,显示出非项目业务逐渐成为公司收入的重要支柱。
然而,诺比侃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客户集中度偏高的问题。2022-2024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主要涵盖AI+交通业务经销商,以及AI+能源和AI+城市治理业务的直接客户与系统集成商。
这期间,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61.1%、85.9%和66.6%,其中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7.8%、30.5%和28.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押注式”合作模式虽然有助于公司快速扩大业务规模,但也带来了潜在风险。一旦主要客户出现延期付款的情况,公司将面临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的压力;同时,过度依赖少数客户使得业务稳定性存在不确定性。
在研发投入方面,面对AI行业的快速迭代,诺比侃逐年加大研发力度。2022-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450万元、5660万元和5960万元,但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从17.6%下降至14.8%。
尽管公司自主研发的NBK-INTARI平台已在铁路局接触网检测领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但竞争对手智慧互通(AICT)推出的智能路网交通大模型已通过国家双备案,并在高速桥隧场景实现落地应用。
长远来看,为构建技术护城河,诺比侃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而公司当前的现金流状况,或将使其在研发投入与维持企业生存之间陷入艰难抉择。
近几十年间,人工智能已从抽象的理论概念逐步落地,深度融入现实生活,在诸多行业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AI+”概念作为人工智能向各行业专业应用的延伸,不仅催生出新技术、新模型与新生态,更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与交通、能源、城市治理、医疗、制造、文娱等领域融合,推动产业应用整合的浪潮。
在此行业变革与转型的大背景下,AI+产业整合将成为释放人工智能技术价值的重要引擎,凭借更强的商业可行性与创新潜力,迎接更为广阔的市场机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诺比侃着力强化两大核心竞争优势。
其一,依托底层算法平台的技术复用性,实现跨行业应用迁移,显著提升交通领域训练数据的复用效率,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其二,持续深化与铁路局在铁路供电检测领域的合作,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筑先发优势,有效降低客户替换成本。
诺比侃的IPO进程,深刻反映出中国AI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困境: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规模扩张与财务健康、应对巨头竞争与构建产业生态之间找到平衡点。
其IPO的成败,不仅关系到3.55亿元融资额背后的估值逻辑,更将成为观察中国AI产业从“技术驱动”向“商业驱动”转型的重要样本。
随着资本热潮逐渐退去,唯有精准解决行业痛点、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在AI行业的长期竞争中脱颖而出。